晕如霁霞 云开天工——读薛绍许钧瓷艺术
名家名作★
薛绍许,(曾用名薛绍旭,薛少许)字大山,1971年出生于河南禹州钧瓷世家。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
现为中国古文物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河南分会会长》中国宋瓷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画刊》副主编,钧瓷美学与鉴赏学者。2014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晕如霁霞 云开天工
——读薛绍许钧瓷艺术
文· 王浩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官窑之一,是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钧瓷的出现,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历史。钧瓷独产于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禹州是中国夏朝的都城,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诞生地。在禹州颍河岸边,当时夏朝的皇帝启,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州历来是文脉之地,出钧瓷,更出钧瓷艺术家。
薛绍许,禹州市人,钧瓷世家。禹州矿产资源丰富,南有大龙山,北有凤翅山。凤翅山有五色瓷土,是矿土,瓷煤瓷土出好瓷。宋代,神垕镇曾是“日进斗金”的富饶之地。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钧瓷的辉煌,也让生活在这里的薛绍许从小立志做瓷,做钧瓷文化的传承人。
九十年代,薛绍许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孔相卿为师,在孔老师言传身教下,勤奋学习,薛绍许艺术灵感得以启迪和迸发。
钧瓷是有生命的,钧瓷特有的开片就如同老年人的皱纹一样,随着岁月递增,仔细观察会发现,钧瓷的开片每天都会有微妙的变化,有冰片、石榴片、芝麻片。汪曾祺有句诗:”茄皮葡萄紫,冰片鱼子粒。”说的就是钧瓷开片之美。.这是因为凤翅山独特的矿土,和精湛的烧制技术所致。钧瓷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瑰丽图景。它是中国知名窑系中唯一靠 "窑变"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瓷种。薛绍许因此痴迷钧瓷。
他十几岁就开始学选料,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他把瓷土堆放于院子等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干燥后,轮碾进行细磨,然后成泥,设计造型。造型分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在上千个品种中学习自己喜欢的造型,用泥胎成型。
薛绍许最擅长是拉坯成型。拉坯是瓷器造型中最传统的工艺,也是最考验人水平的工艺,讲究“型为本、釉为魂、宁整勿碎、宁简勿繁”。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最著名的就是解决了钧瓷烧制中“死环变活环”难题。制好的坯型,经过在900℃~950℃素烧施釉,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再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最后才入窑1280℃~1300℃高温烧制,最令人惊喜的是成品出窑,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一点失误,烧制的产品有可能一个珍品没有,只有正品、精品。
随着技艺的提高,薛绍许出珍品越来越多,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所以说做瓷器看着简单,实则不简单。正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因为它的浑然天成的窑变和天人合一的色彩,无论珍品,精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薛绍许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视之碎裂,触则无痕”。烧制时,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一改入窑前的一体素净,进而七彩辉映,似山川河流,似虫鱼鸟兽,色彩绚丽又自然逼真,仿佛包罗天地万象。要达成这一点,窑炉、窑中位置等精妙组合的因素缺一不可,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就算在今天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窑变效果依然总是难以预料,这种人为不可控,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和神秘。
在色彩和器型上,钧窑传承了唐钧的凝重、宋钧的素雅、元钧的粗犷、明钧的飘逸、清钧的细腻,具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价值。所以,钧瓷的名贵在于它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个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多年来,薛绍许刻苦勤学,砥砺前行,其作品端庄大气,釉色饱满厚重,窑变绚丽自然。
薛绍许说,钧瓷是人、火、天的艺术,三分做,四分烧,三分还得天来造。窑变是不可控,即要千变万化。这是钧瓷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窑变不仅是偶然的形成,它这种自然窑变中是有微量元素的一种变换,天气的变化和土质的不同,才形成这些神奇而深奥的变化特点。
在钧瓷艺术上,薛绍许不断思考,不断提高:一、是提高它在烧造工艺上的成品率;二、提高钧瓷的制作工艺;三、从形体的结构收缩比例上,更加精细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其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大艺博会与陶瓷博览会上获奖。1999年,上海举办首届艺博会,在上海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评比中,其作品“功夫甁”荣获金奖。
薛绍许并不满足,2000年的春天,他去景德镇学习,认真听老师们讲课,并亲身体验,学习了景德镇瓷器的人物造型,雕塑工艺。同年10月,在首届杭州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其作品“登高甁”又一次荣获金奖。当时,乔石委员长亲临现场,观看薛绍许的钧瓷作品“登高瓶”,给予高度赞美,并勉励他,无论技艺,还是做人,都要登高望远。
2004年,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民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天津举办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薛绍许的“观音瓶”因传统工艺精湛,釉色丰满,色彩绚丽,荣获了金奖。当时评审专家,有冯骥才先生,冯先生当时还是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亲临现场参加了评选,著名的画家霍春阳老师也慕名来观看作品,所以,当时专家们评选结果一致,异口同声的把“观音瓶”评选为第一名。2006年,在深圳文博会上,其作品“石榴甁”荣获工艺美术金奖;2014年天津国际民间工艺美术评比中,其作品“三吉甁”荣获工艺美术金奖。
如今,薛绍许从事钧瓷研制已30多年,他广采博取,融古纳今,潜心研究探索宋钧制作技术,不断学习吸收当代考古界、理论研究界成果,反复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作品的品质逐步具备宋钧神韵,是一个恢复传世宋钧制作工艺的实践派。
近几年来,喜欢并收藏钧瓷的群体越来越多,但真正了解钧瓷艺术的人却并不多。薛绍许不仅以做大钧瓷文化为己任,更是视钧瓷艺术为生命。
他说,钧瓷随之频繁以国礼身份被大家熟知,许多人喜欢钧瓷,但却并不了解钧瓷,他把微信名字设为钧瓷使者,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从思想上,行动上,不要让它成为文化商品,而应该让其文化艺术化。让自己的每一件钧瓷作品,植入美学,都有灵魂,饱含千年的文化底蕴,闪烁出绚丽多彩的生命力。
薛绍许用一腔热忱,守一脉传承,砥砺前行,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好的匠人,应该有一份担当,要有一种对得起市场、对得起作品的精神。他在心里也暗暗立下为钧瓷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要不断把家乡的钧瓷往前推动,在文化上上升到另一种高度。
图文原创作者 王浩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