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有一位在上海流浪长达26年之久的流浪汉火遍全网,甚至比一线流量小生的流量还要高。
他虽然作了26年的流浪汉,但他喜欢读书,没事的时候就会一个人在路灯下捧起一本书认真地读起来,特别是国学经典这一类的书籍,像《论语》、《战国策》、《了凡四训》等等。
路人问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而且是用最通俗易懂、浅显易闻、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大家讲解深奥复杂的道理。
他衣衫褴褛、胡子头发一大把,标准的流浪汉行头,但其肚子里的诗书之气通过他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无不令人咋舌。时间一长,“流浪大师”便从众人的口中叫了出来,是大家对他才华的崇拜,也是对他的尊称。
“流浪大师”原名沈巍,自小爱读历史国学之类的书籍,因家庭和种种外界原因,这才在外流浪,等让大家所熟知时是其流浪的26年。
沈巍在网上一爆红,一时无不令网友主播们“群起而观之”,简直是倾巢而出。但凡是有沈巍的地方,必然是水泄不通,甚至成了一个景点、一个奇观。
也是在最近,网上掀起了一股“作画热”,各路绘画大师们蜂拥而上,却令网友们的看点都在其行为艺术上,没有一个是放在作品质量的艺术上。由此,这些所谓的大师们各个施展空前绝后的技艺,展开了一幅崭新的作画时代篇章。
有这么一位男子,名叫韩晓明,他自称是韩愈的后代。韩愈,想必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苏轼称其为“文起八大之衰”,领导了后来的“古文运动”,还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与“文章巨公”之称。
韩愈不仅文章写得出色,连绘画在当时也是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从而在当时的画坛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这位自称韩愈后代的男子韩晓明,对画画也具有一定的功底,但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用自己的舌头作起画来,无不令人咋舌。
大家都知道,舌头是我们身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味蕾众多。用舌头作画的过程中,将颜料涂抹在自己的舌头上可谓是无比痛苦的,有的颜料说不定其中还带有病毒,有害于身体;作画,是非常灵巧的艺术,描摹、勾勒……甚至最后的画龙点睛,都要运用无比精妙、细致入微的画法,舌头,普通人想想都难以掌握,如何能比手灵巧呢?
可能他觉得,艺术从来就不在艺术本身的质量上,而是在于为“艺术”所献身的精神上,“大师”这个称号就被网友们所冠道了其头上。
射书,据说这是一个专业名字,想必众多网友跟我一样也是最近才听说。有这样一位长须飘飘的“老艺术家”,手里拿着几管注射器,里面灌得是墨水,于是就开始了在巨大的宣纸上随意喷洒、一通乱射,下面的脚步步伐到是很灵巧,跟跳舞有的一比,就是宣纸上不知道“画”的是啥,到是有点鬼画符的意味。
众多网友见了也是哈哈大笑,纷纷模仿起来。其实众多网友也悟透了这门艺术的精髓,重点不在宣纸上的画作,而在于脚下的灵动。看来,“大师”又要增多了。
在书画界的上空一直许久徘徊着一个声音,这就是“吼书”,作这种书画的人必须要嗓门大、擅于吼,遂而这门“艺术”被称之为“吼书”。作这种画的人必须一撇一捺都要叫,一行一转都要喊,这样,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
从这门艺术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不是靠绘画的功力就可以当上大师的,必须嗓门大、擅于吼才行。人们一直对于这门艺术有种这样的说法:“吓哭了孩子,吓尿了轻年,吓傻了那些憋屈着不喊不叫的高潮。”,细细品读,方能悟出其中的寓意。
让人更抓狂的大师还不是以上三位,接下来要说的那就无比厉害了。这位“大师”竟然用自己整个头在作画,而且还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甚至都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我就想问问你,这位大师你到底是在作画呢?还是在用墨汁染发呢?那也没有必要把整个脸都染上黑黑的墨汁吧?老实说,怪吓人的。
这些所谓的大师还有很多很多,可谓是层出不穷、脑洞大开,有的甚至为了引人注意、博人眼球什么都做、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们眼里,可能觉得自己为艺术献身了,都可称之为大师,殊不知,没有一件无价的作品、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怎么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呢?
倒是这些天天通过另类表演而被称为“大师”的,天天活跃在网络上,天天不做正经事,这样只会让“大师”这个曾经令人无比仰慕、无比崇敬的称呼越来越廉价,最终甚至恐怕会变得一文不值。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