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杨林槟
1990年出生,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博士毕业后留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宋尔卫院士。2021年博士后出站转聘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杨林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免疫微环境间质细胞对乳腺癌的可塑性研究以及乳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近3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主持国自然优青项目、国自然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01
植根临床,积极投身乳腺癌疾病诊疗探索
“做科研就是要服务于临床,希望自己在转化医学方面做出一点价值,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杨林槟说。
近年来,“粉红杀手”乳腺癌逐渐发展成女性第一大癌症,其不良预后与较早的转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乳腺肿瘤中心从事临床博士后期间,杨林槟身兼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双重身份。在临床工作上,他全心全意为乳腺癌患者排忧解难,对患者细心、耐心、仁心,努力提升自身临床操作和技能水平,获得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学员”称号。
为了深入了解每一个乳腺癌患者的情况,杨林槟会为每一个患者建立一套临床笔记,用于记录诊疗中遇到和思考的临床问题,并将问题及时与团队中的临床、科研骨干一起讨论交流。他所在的团队每周会组织lab meeting,杨林槟遵循“研究源于临床,回馈临床”的理念,在合作导师宋尔卫院士严谨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感染下,积极向团队刘强教授、苏士成教授等优秀前辈学习,向他们请教临床及科研问题,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乳腺癌疾病诊疗的科学道路。
02
紧抓科研,深入机制研究对抗“粉红杀手”
杨林槟主要从事免疫微环境间质细胞对乳腺癌的可塑性以及乳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着重在中性粒细胞对乳腺癌调控作用方面开展科研工作。杨林槟始终以临床为导向,深耕乳腺癌临床诊疗的他,希望从转化医学研究方面为打败“粉红杀手”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
他和团队首次发现肿瘤细胞膜上存在DNA受体CCDC25,该DNA受体通过识别胞外NET-DNA介导肿瘤远处转移,这项发现为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预测及治疗靶点。他们也发现肿瘤实质的中性粒细胞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鉴定了CD90-TIMP-1信号通路在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此外,他们还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分泌携带lncRNA的胞外囊泡进入肿瘤细胞,引起肿瘤代谢重编程,进而导致肿瘤耐药及转移,该发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评述。
杨林槟在做实验
03
诱掖后进,“传-帮-带”助力博士后成长
杨林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医院大环境大平台的良好支持以及团队师友的耳濡目染。作为医院本土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杨林槟不遗余力地支持医院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为了帮助博士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营造优渥的成长环境,医院每年都会多次开展逸仙博士后系列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基金申报政策宣传,邀请优秀博士后现身说法指导。
杨林槟即使再忙,也乐意抽出时间与医院新进博士后进行交流,逐渐成为了医院博士后系列专题讲座的“常驻嘉宾”。杨林槟在他的分享中总是提到“临床医生应该多思考如何发掘科学问题以及进行临床转化”,用详实的例子来引导新进博士后如何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将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正如他过去植根临床从而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正如他的科研工作获得良师益友的提点和团队支持一样,他也希望能为医院的博士后人才发展尽一份“传帮带”的力量。
杨林槟和新进博士后分享成长经历
如今,杨林槟已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在心系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又挑起立德树人的重担。他经常与学生讨论课题思路,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及时发现学生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与习惯。关于未来,他表示将会借助学校和医院提供的平台,努力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有效对抗“粉红杀手”,真正推动乳腺癌治疗的发展,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责编:黄睿、刘文琴、沈丽娜
初审:林伟吟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