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插画:发达蚊
在出身市井,挥舞刀斧砍杀的梁山好汉群像中,善用热兵器火炮的凌振可谓独树一帜。他原本任职东京甲仗库的副使炮手,在呼延灼攻打梁山时前往协助,却遭吴用设计,掉入水中,被阮小二活捉,就此归顺山寨,做了头领。但入伙后的凌振,似乎没在战场上发挥多大的作用。无论是对阵童贯高俅,还是后来的征方腊,战场仍是关胜、林冲这些人大刀长枪的天下。那么号称“轰天雷”的凌振在实战中是否真的形同鸡肋?我国古代对火炮的运用又究竟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
先来看看凌振入伙梁山后,具体有哪些功绩:首先是攻打大名府,在飞虎峪放炮,作为部分伏兵扰乱敌军;高俅征讨梁山时,负责在四望高山上放炮作为信号;征讨辽国时,在檀州放号炮,震慑敌军,也曾在蓟州用火炮协助攻城;之后在征讨田虎时,受命彻夜放连珠炮,搅扰得盖州军兵不得安生;后期征方腊时,主要在攻城战中放炮,轰塌城楼或震慑对手;最出彩的应是在睦州之战中,一炮打死方腊手下的灵应天师包道乙,为武松报了断臂之仇。
可见,《水浒传》中火炮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号炮,相当于信号弹;二是通过巨响搅乱敌军,本质上跟爆竹差不多。无论哪一种,都是彻头彻尾打辅助,跟西方军事中步、骑、炮三军配合的战术完全是两回事。为何震天的火器反而比不上大刀长矛有用呢?这就要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火炮发展史说起。
#02.
“炮”这个字眼,古典小说中多有提及。《东周列国志》里秦赵大战,秦将王翦设下计策,“只等赵葱兵过一半,放起号炮,伏兵一齐杀出,将赵兵截做两段,首尾不能相顾”,从而大败赵军。《三国演义》中孙坚跨江击刘表,刘表部将吕公“截住三十骑,并皆杀尽,放起连珠号炮。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其中的“号炮”都作为伏兵出动的信号指令使用。这两部名著虽然写的是先秦及汉末的故事,但同水浒一样成书于明代,因此书中其实是临摹了明朝的战争场面,因为无论是号炮还是攻城火炮,都是明朝之后才有的物事。在秦汉时期被称为“炮”的,其实是抛石机。
作为一种简单而威力巨大的攻城兵器,抛石机早在春秋时的《范蠡兵法》中就有所记载。抛石机的机架双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以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重物,发射时用绞车将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重物迅速升起,并沿45度角飞出。据记载,大型抛石机需要200至300人拉拽,一次可将重达几百斤的石弹射到300步以外,令敌军“谍碎楼坍”,杀伤力极大。但早期的抛石机必须在阵地前埋设,施工者必须在敌军弓箭射程内进行操作,容易导致伤亡,威力也因此减弱不少。
汉末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就此弱点进行了改进——在抛石机下面装上四个轮子,“抛石机”进化成了“抛石车”,可以在作坊内制成,无需临阵架设。新式的抛石装置虽然减少了操作者的伤亡,但每次发射时需要兵士们一起拉绳子,花费时间太长。发明家马钧为此设计了新式发石车,将石头挂在木轮上,装上机械带动轮子飞速转动,将巨石不断射出,大大提升了抛石机连射的频率。可惜马钧虽然是机械设计的奇才,却不善辞令,因此没有受到当时掌权的曹爽等人的赏识,这种新式抛石机也未能运用到实战中。
#03.
秦汉时的抛石机虽被称为“炮”,实则与火药无关。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道士们长期炼丹所得的副产品,而其被用于军事,则已是唐朝末年的事儿了。
唐末皇帝势微,各地军阀混战。天佑元年,南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其部将曾“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的“飞火”,指的是火箭,火炮一类。此时的火炮,是将火药做成环状,用吊线点燃后通过抛石机抛掷出去;而火箭则是将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点燃引线后用弓射出。结束了五代乱局的北宋王朝,建立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霹雳炮等燃烧爆炸性更强的武器,如果凌振真的生活在北宋,所使用的也多是这类火器,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管筒形状的火炮。
说到管状火器,就必须提到南宋一位著名的军事技术家——陈规。别看名字似有守旧之嫌,他的发明创造却引领了一个新时代到来。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大乱之下,流寇盗贼四起。当时陈规以知府之职,驻守德安,在与群寇的作战中接连获胜。南宋建立后,他改任顺昌知府,与刘锜共同抗金,曾将兀术杀得大败溃逃。在常年战争的洗礼中,陈规总结经验,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陈规设计的管形火器由长竹竿制成,以竹管当枪管。使用前先将火药装于竹筒中,交战时从尾部点火,将燃烧的火药射向敌人,作战距离达到几丈远。南宋境内有个叫李横的兵痞,集结了一群散兵游勇,到处袭扰城镇,抢夺百姓财物。当李横游荡到了陈规的下辖州郡时,陈将军直接拉出他组建的一支六十人火枪队,配备二十多条长竹竿火枪,将李横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南宋末年,寿春地区有人在竹火枪内装上“子巢”,即原始的子弹,利用火药点燃后强大的气体压力,将子巢射出,称为突火枪。突火枪的出现,开创了火器发射弹丸的先河。
#04.
陈规所发明的竹火枪以及后来的突火枪虽然跨时代,但作为火器使用仍暴露出很多的缺点:首先枪管用竹子制成,射击数次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炸膛;其次,宋朝火药推力尚十分有限,因此竹火枪射程也就百米左右,精度也较难控制。这些都对实战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见热兵器虽然展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想要彻底取代冷兵器,尚需时日。
蒙元王朝虽然将知识分子打落尘埃,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却硕果累累。正是在这一时期,军匠们在竹火枪的基础上,采用金属铸造枪管,发明了铜火铳。元朝多将铜火铳装备于边境守军,防御隘口;也可装上战船,用于水战。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不足百年,即被打回塞外,真正令火炮百花齐放的,是接下来的朱明王朝。
大明开国将领沐英在使用火铳时,鉴于其装填速度较慢,创造性地发明了“三段构”的战术:将火铳队列成三行叠阵,第一行射击完毕后立即跑到尾行,装填弹药,同时第二行前进到第一行,继续射击。以此类推,便可以达到连续射击的目的。明成祖朱棣五次远征漠北,更是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两者配合作战的方略,配备火铳的神机营作为京军三大营之一,也成为了明军一个重要兵种。这种独立的枪炮编制,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先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还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明朝的枪炮技术在自行更新换代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正德末年,佛郎机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这种火铳带有母铳和若干子铳,可以轮流发射,提升了火炮射速。而真正称得上炮的“红夷大炮”则是在万历年间从荷兰传入中国,《明史》记载此炮“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可见威力巨大。
可惜的是,满清入关后,并未将发展火器作为军事重点。康熙爷虽然喜欢玩科技,但更多是出于个人爱好。他扩大了火器部队的规模,却并未在改进枪炮威力方面花太多心思。而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满清皇帝为了防止八旗子弟日益腐化堕落,决定重拾满人的国语和骑射,令军士“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加上《尼布楚条约》后,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面对新的西方之敌,于是渐渐将火器武备视作奇技淫巧。终清一朝,武备库中堆满了世界各国上贡的火绳枪、燧发枪、击发枪等各个时代的火器精品,却只能成为皇室收藏的小玩意儿。直到近代被列强屡屡痛击,清政府才开始编练新军,是为北洋军,却再也难以挽回败亡的命运。
小小一支火铳、一门火炮,暗合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兴衰。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仿佛忘记了战争流血才是历史的常态。战争技术发展到今日,早已不是那个靠着人海战术取胜的冷兵器时代,武器的优越先进方是制敌的关键所在。兵者本为凶器,但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壮大武器产业,正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居安思危,只有令自己不断强大,才能免于周遭环伺之敌的欺凌。
被误传2000多年的焚书坑儒,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被污杖母奸媳,一介文人被剐3600刀,愚民抢购碎肉治病
古代男子“入赘为婿”,名为姑爷实为家奴,身份低微充当生育工具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