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5
马麟(南宋)《碧桃临水图》团扇
镜心 设色绢本
38×39.5 cm.约1.4平尺
题识:马麟。
鉴藏印:乔氏真赏、云涛轩、真赏、高士奇图书记、健碧、佩秋、壮暮翁、稚柳
题跋:元人仿马麟之作,然甚精妙,花为碧桃也。八十六翁傅申鉴题。钤印:傅申、修身。
出版:《纵横千古: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及藏品展》,第195页,故宫出版社,2018.10。
来源:谢稚柳、陈佩秋伉俪、傅申鉴藏。
展览:“纵横千古 两岸一家——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展”,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主办,故宫博物院,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30日。
RMB: 800,000-1,200,000
一门五代皆画手
马麟(公元13世纪)〔南宋〕麟一作驎,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南渡后三代居钱塘,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马世荣之孙,马远之子,生卒年不详。马远是宋光宗、宋宁宗两朝(1190-1224)画院待诏。宁宗嘉泰(1201-1204)间授画院祗候,颇得宁宗赵扩、恭圣皇后杨氏及杨妹子(娃)称赏,每于父子画上题句。在《层叠冰绡图》中题诗云:“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画史会要》谓:“麟不逮父。远爱其子,多于己画上题麟,盖欲其章也。”后世画史多转载此说,因而在南宋院画家史料匮乏之状况下,马远为儿子“捉刀代笔”几乎成为后世对马麟的主要印象。现今归于马麟名下的传世作品约有50余幅,而可靠画迹近20件,这个数量在宋代画家中是十分可观的。从现存画迹看,马麟擅长的题材十分广泛,与其父马远一样,人物、山水、各式花鸟、楼阁界画皆可作绘,且表现技法多样,工笔重彩、淡墨轻岚皆有所长。李霖灿先生曾明确指出,马远、马麟父子二人的画风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并不易混淆,而且马麟的画不见得就比马远的画造诣低。
马麟作画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处过于乃父。传世作品有如:《层叠冰绡图》轴,绢本,设色,纵101.7厘米,横49.6厘米;《橘绿图》册页现均藏故宫博物院;《静听松风图》轴、《芳雨春霁图》册页、《暮雪寒禽图》册页、《暗香疏影图》册页、《夏禹王像》轴等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夕阳秋色图》轴,绢本,设色,为宋理宗赵昀赐周汉公主之物,藏日本根津美术馆;可资参考。
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层叠冰绡图》
《层叠冰绡图》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将梅花冰清玉洁、如纱似绢的姣美形象表现得极其完美。杨皇后“层叠冰绡”四字的形容恰如其分,且极富诗意,亦为此图增色不少。(聂卉 故宫博物院官网)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本幅《碧桃临水图》所绘为粉白色碧桃花,临水而开,娇艳烂漫,苞蕾盈枝中透露出浓郁的春意。桃枝清癯,花萼与花瓣以细笔勾勒,花瓣以白粉或粉红色多层晕染,嫩叶用细线勾轮廓和叶筋,然后填以花青和汁绿,花枝摇曳,姿容俏丽。整幅画面赋色淡雅,岸花临水,水澹澹兮生烟,构图由近及远,以小见大,此情此景让人犹如身临“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意境之中。
将本幅马麟《碧桃临水图》团扇与《层叠冰绡图》轴对比发现,其枝干用笔如出一辙,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分外自然。
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层叠冰绡图》 枝干和梅花的画法
本幅马麟《碧桃临水图》 枝干和花的画法
南宋马麟款识对比
左:故宫博物院现存马麟款识对比
右:本场拍品马麟款识
画中所绘为碧桃花,又名千叶桃花,花色繁多,花后一般不结桃,花多重瓣,是观赏桃花中的极品,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碧桃花名字的由来,据传源自《汉武帝内传》一个小故事,传说汉武帝去见王母,西王母让侍女送桃子进来,侍女送了七个桃子,同鸭蛋一样大小,颜色是青色的,如同碧玉一般,王母给了汉武帝四个,自己吃了三个。汉武帝动了心思,留下桃核,王母笑了一下,说你那个地方地气不好,种了也长不出桃子来。汉武帝就作罢。后人便将这种只开花不结果的美丽桃花称为碧桃花。碧桃花开时,白色粉色红色,团团簇簇,繁花处宛如仙境,因此唐宋时期的皇家贵族的园林及佛教道教胜地都曾大量栽种,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也都留下了许多关于碧桃花的著名诗篇。
碧桃花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南宋院体画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高峰,这与其宫廷当权者的推动密不可分。南宋帝室整体的文学修养与艺术才情绝无他代可以比拟,从高宗起,吴皇后、刘贵妃、孝宗、光宗、宁宗、杨皇后至理宗,几乎代代能书,书法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南宋当朝者既有文人之才请与修养,又具备掌控宫廷画院创作之权利,因而成为“宫廷画”与“文人画”之间的桥梁,由此造就了南宋院体画不同于以往好尚繁琐用笔、金碧辉煌的宫廷画的特殊面貌。其诗画结合的形式启发了元代文人自我表现的新方式,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对于宫廷绘画的强烈偏见,认为这些“匠作”之流与文人的绘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事实是,“诗、书、画”三绝并非文人的专利,其早期的结合就是在宫廷与文人两条线索上并行发展,甚至在文人画于元代成为中国画坛主流之前,宫廷艺术才是推动三者融合的主力。而马麟,作为南宋最后一代宫廷画师,身处“宫廷画”与“文人画”交接的特殊时代,他的绘画作品正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特征。因而对其作品形式与内涵的认识,是研究中国绘画史“宋元之变”这一重要命题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幅马麟《碧桃临水图》 局部
名门家藏 递传有序
由“乔氏真赏”、“云涛轩”、“真赏”、“高士奇图书记”四方鉴藏印可推断,本幅作品历经元代乔篑成、吴叡,明代耿昭忠,清代高士奇等元明清名家递藏,传承有序。
乔篑成(元)鉴藏印“乔氏真赏”
左:本幅作品取印
右:《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乔篑成(约1244-1313年),字达之,号仲山,燕山人,斋号澹轩。至元十八年任秘书郎,历两浙运司副使、江浙行省员外郎、翰林直学士,出为东平路总管。皇庆二年迁瑞州路,终饶州路总管。乔篑成是元初著名收藏大家,乔氏精于鉴定,所藏书画多出自宋金内府,颇多精好之物。其藏品有如顾恺之《烈女图》、颜真卿《祭侄文稿》这样的赫赫名迹,其在江浙为官期间,将宋徽宗《宣和书谱》传播至杭州,并将供职秘书监期间累积的观画经验带入杭州鉴藏圈,推动了书画鉴藏的南北交流,与周密、鲜于枢及王恽、商挺、黄石翁等往来交厚,共同引领了元初鉴藏圈的文雅风尚,使至元、大德年间文人书画收藏继两宋之后再度繁荣。这些都是乔篑成在书画鉴藏史上的独特贡献。
吴睿(元)鉴藏印“云涛轩”
左:本幅作品取印
右:《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吴睿(1298-1355)字孟思,号雪涛散人、青云生、养素处士,先世为濮阳人,移居杭州。终身布衣。晚年客居江苏昆山,也死在昆山,因将其所学传递到吴门一带。为吾衍弟子,工书法,尤精篆、隶。刘基《覆瓿集》云:“叡少好学,工翰墨,尤精篆、隶,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笔初若不经意,而动合矩度。识者谓吾子行、赵文敏不能过也。”他在篆书、隶书、印章方面都接受了吾衍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传世的书迹有《篆书千字文》、《隶书离骚》、《九歌图卷跋》等。
耿昭忠(明) 鉴藏印“真赏”
左:本幅作品取印
右:《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耿昭忠(1640-1686),明崇祯13年生,康熙二十五年卒。字在良,号信公,汉军正黄旗人。原籍山东,徒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平)。耿继茂次子,兄耿精忠,弟耿聚忠。由多罗额驸晋太子太保。谥勤僖。擅文章,工艺事,善鉴别。旁及书法、绘事、琴、弈、箫、筑、医、筮、蒲博之类,往往精诣。今世流传之宋、元名迹,其上每有耿氏藏印。《八旗画录、徐乾学撰墓志》。
高士奇(清)鉴藏印“高士奇图书记”
左:本幅作品取印
右:《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清代康熙时期儒臣。钱塘人氏,自幼好学能文,工于书法。因大学士明珠推荐,入内廷供奉。康熙十七年(1678)始,代为书写密谕并纂辑讲章、诗文,深得康熙皇帝赏识。十九年(1680)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升侍读,累至少詹士。二十八年(1689)从康熙皇帝南巡,至其家西溪山庄,御赐“竹窗”榜额。后受弹劾退休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复召来京修书,值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四十二年(1703)卒于家,谥文恪。康熙皇帝曾对其评价道:“士奇无战功,而朕待之厚,以其使朕学问增大也。”
本幅由傅申先生鉴定并题跋:元人仿马麟之作,然甚精妙,花为碧桃也。八十六翁傅申鉴题。
一代鉴藏大师
曾著有《谢稚柳学术艺术研究文集》的徐建融说,谢稚柳夫妇的藏品与张伯驹、庞莱臣的收藏不同,“他们不为收藏而收藏,是为自己的绘画实践来收藏。”“谢老是凭长期在画画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来看画,看怎么用笔,取得对每个人的时代风格和笔墨风格的认识。”徐建融认为,两位书画家之所以鉴定并收藏唐宋绘画,都是为了更好地研习,“他们很早就在宋画上取得很高成就,这跟他们的借临、收藏原作是分不开的。”
谢稚柳(1910-1997)
谢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协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稿本
谢公的一生,于文博、收藏、鉴定、书法、绘画、诗文、词曲等领域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出版的《敦煌艺术叙录》,被认为是我国学者研究敦煌艺术的开山之作;上海博物馆成立后,大量的古代书画都是经由谢稚柳先生鉴定后入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王羲之《上虞帖》,也是经他鉴定一锤定音,包括镇馆之宝,徐熙《雪竹图》、王晋卿《烟江叠嶂图》等名作。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顾祥虞回忆,在上海博物馆14万件馆藏中,国内最高等级、最高水准的2万多件书画藏品,都是以谢稚柳为核心展开的征集和鉴定工作,“谢老从始至终都在专业方面为上海博物馆的艺术收藏提供帮助。”
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小组
左起:启功、谢稚柳、刘九庵
1983年6月,以谢稚柳、启功为组长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巡回鉴定遍及25个盛市、自治区,对208个单位和一部分私人收藏进行了鉴定,共过目古代书画61000多件,对全国数十家博物馆和艺术馆的现存藏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鉴定、登记造册。此项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现存古代书画所作的鉴定甄别工作。基于这次鉴定,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此外就是这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
左起: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
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当代赵管”—— 谢稚柳陈佩秋伉俪
谢稚柳先生和陈佩秋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画家,在对中国唐、五代、宋元明清绘画源流的看法上,他们可以说是高度一致的,认为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在唐、五代、两宋达到了高峰。
就绘画的取法广博、基础深厚这点而言,谢稚柳、张大千都堪称20世纪传统画家的楷模。然而谢稚柳的难能可贵,在他于绘画创作之余,自觉将其对传统绘画的理解与认识形诸文字,形成理论,并且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他曾一度全力以赴转向古画鉴定与画史钩沉,在90年代以前,以谢氏为首的国家古书画鉴定小组将在新中国大地所能接触的古代名画做了一网打尽的研究,从而在创作之外,凭借其取法广博、基础深厚的绘画实践,他打造出一块令其同辈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丰碑。在元代,书画大家赵孟和妻子管道昇是一对艺术造诣极高的伉俪书画家,600多年后,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被称为“当代赵管”。
纵横千古 两岸一家
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主办的“纵横千古 两岸一家——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隆重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84件,所展出的作品均为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四位艺术大家的代表作和精品作。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既是书画家,又同时兼有鉴定家或策展人的身份。这使得此次展览更具有学术性和文化性,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全面而多元地呈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貌、文化渊源和审美趣尚。
本幅南宋马麟《碧桃临水图》团扇
展览陈列图
傅申,字君约,1936年生于江苏南汇。1949年随父赴台,1955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受教于宗孝忱、王壮为、溥心畬、黄君璧、傅狷夫等大师。用功甚勤,毕业系展即荣获国画、篆刻、书法三项首奖,后执教于台师大附中,1965年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研究所毕业,任职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三年,负责整理历代名迹,逐渐开启书画鉴定的才能与兴趣。1977年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策划举办“笔有千秋业”中国书法大展,并召开首届“国际中国书学史学术研讨会”。1979年出任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共十五年。1988年兼任美国沙可乐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
年轻的傅申和张大千
版权声明
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于作者授权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转载文章都尽量标明了出处以及作者信息,版权都归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添加:997083770 联系删除,谢谢!(文玩收藏 送拍问题也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