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唯一一个正面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丈青”扈三娘。“一丈青”这个词,在《红楼梦》里也出现过。小丫鬟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虾须镯”,被宋妈发现,报告给王熙凤,平儿拦下——回报宝玉为“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尽心——然后悄悄告诉麝月,要求提防坠儿。
这边晴雯正好生了病。她见平儿和麝月说悄悄话,就怀疑到自己身上来:“必是说我病了不出去。”丫鬟生病就应该回家,以免传染别人。宝玉为了让晴雯安心,就去偷听平儿和麝月说话,知道了坠儿偷盗之事,回来告诉了晴雯。
宝玉是安慰晴雯,让她病好了以后再说这些事;平儿也让瞒着晴雯,“等袭人回来”再处置。可是这样一来,晴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一方面,晴雯不服气袭人的地位,凭什么她才能作主?另一方面,晴雯很在乎宝玉,宝玉的丫鬟做了坏事,宝玉跟着丢脸,晴雯气不过。但是宝玉安抚在前,晴雯又不便马上把坠儿叫来训斥。
第二天晴雯叫小丫头,正好坠儿来了,晴雯“新仇旧恨,勾上心头”,把坠儿叫到跟着,“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又骂,动用私刑。
我详细描述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就是想说明,晴雯虽然恨极了坠儿,却并非久有准备对她用刑。王熙凤曾想过拷问丫鬟,要让她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而且王熙凤并不是掌握了真正罪犯才打算逼供,而是“朝廷家原有挂误的,到也不算委屈了他”,宁可错杀不放过。
而晴雯呢,虽然掌握了实证,但并没有详细的审问计划(也不能审问,审出结果就表示盗窃案公开,丢的是整个怡红院的人),纯粹是触景生情突然发作。
既然是突然发作,她就不可能提前准备好刑具。所以“一丈青”是原来就放在枕边的。放在枕边的东西是什么?只会是首饰,睡下时摘下,顺手放在枕边。
理解了晴雯的“一丈青”,再反观扈三娘的“一丈青”,应该是取首饰“一丈青”之意,形容扈三娘苗条而美貌,像女子的发钗一样。
“一丈青”的解释很多,比如说一种毒蛇啦,或是纹身啦,不一而足。我觉得只有发饰这一种解释能够说得通。因为扈三娘空有武力,却只能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像晴雯抓住坠儿时)对别人造成伤害。大部分时候,这个懦弱、缺少主见、没有独立性的女子,像头饰一样人畜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