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呼和浩特疫情,很多新闻工作者都“被迫”居家办公,我也不例外。作为新闻人,即便是居家办公也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虽然居家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发现新闻线索,传递大众抗击疫情的温暖瞬间与感人故事。”近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呼和浩特市民只能居家静默抗疫,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王英也被封控在自家小区。现在,她只能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采访,采访内容也多是关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防控过程中那些感人的事儿!
王英是本词:《王英:“我是记者,也是公益志愿者”!》故事主人公,非常感谢王英接受笔者的采访。王英,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呼和浩特市晚报采访中心,担任记者一职,主要负责日常版面稿件采写。除了记者她也是公益志愿者,经常也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现场中。
笔者晓龙和王英于2017年春天认识,当时笔者晓龙刚刚“穷游”旅行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通过网络搜索电话沟通,王英采访了笔者晓龙,并以《90后小伙穷游10多个省 200多天仅花4000多元》,进行了报道。
“坐绿皮火车、搭顺风车,晚上睡在朋友家或者沙发客家中的沙发上……1992年出生的托克托县小伙子杨早龙,从2016年9月开始,200多天游遍了10多个省、50多个城市,而他只花了4000多元现金,他的举动着实让很多人惊叹。”王英在文中写道,之后王英多次报道笔者晓龙公益支教故事,也一起共同参与公益。这一次角色互换,也非常感谢王英当年给予的报道,让笔者晓龙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一切。
工作十余年,王英经验丰富,早年还在电视台和晚会现场工作过。然而无论是在电视台工作还是在报社工作,她从没有远离记者这个岗位。在这个岗位上让她看到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也希望通过这个岗位传递更多的温暖和爱。
自媒体时代,朋友圈里发个照片也有可能成为新闻,但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记者这份职业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纸媒记者无论是男记者还是女记者经常是单打独斗。从选题的寻找、策划到出稿有些采访、稿件可能会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有的可能只需要个把小时,但没有哪个记者的工作是‘写一两篇稿子’那么简单。这是一个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说这份工作简单,大抵也是经过了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吧。对于我自己来说,每一篇稿子就像是我的一个孩子一样,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在不在,手脚不齐全,想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有没有表达出来,有没有错别字、稿件中采访对象的单位、名字有没有写错,文章有没有错别字等等,这一篇稿子刊发之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响?是否还可以做后续?这样的事情是否普遍存在?还可以怎么样去做采访、深入挖掘等等,表面上看我们交了一两篇稿件算是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但实际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发现新闻,都在想着自己的选题,想着怎样策划、怎样提笔。”王英说。
确实这样,笔者晓龙深有同感。笔者晓龙每一篇稿子,哪怕一个标点符号,词语,图片编辑,选题,策划,采访嘉宾联系,海报制作……一系列都是单打独斗,比如我们这个同龄人的不同世界就是如此。
关于公益活动,王英这些年一直在无偿献血,也是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此外,她也参加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尽自己的能力贡献爱心。不仅她自己喜欢公益,呼和浩特晚报也有支教等公益活动,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虽然少了,但只要有机会就会下到村里,到周边的学校支教、送书、送奶、送关爱。“我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我深知读书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多么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呼和浩特晚报爱在身边’栏目能够引导更多有爱心的企业、人士关注农村或者有需要的学校、学生,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王英说。
记者的工作是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情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也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经历对于记者来说都是一种经历,一种成长。这也是王英为什么喜欢这个职业的缘故。
比如,2013年上海儿童医院与内蒙古自制妇幼保健院曾联合开展过关爱先心病患儿免费手术,从最初的筛选到确定人员名单,再到上海做手术,王英全程跟踪。那个时候她自己刚刚失去第一个孩子,看着满眼期待的家长们,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庞,她坦言自己非常理解那些因为没有被选上而破口大骂的家长,理解那些扭头时的失望与悲伤。那一次活动,一共为5名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儿免费做了手术,为5名尿道下裂患儿免费进行了手术。直至今日,她仍与其中几个家庭保持着联系,将近十年的时间,原来的小不点都长成了大小伙、大姑娘,看着他们健康茁壮成长,王英说她的心里觉得无比幸福。
还有,2021年冬天和达尔登社区工作人员、爱心人士去红吉号村采访,因为村里留守老人多,社区不仅为老人准备了丰富的文化节目,还送去了一些棉衣。王英坐在村里的老人中间,听他们讲变化、讲需要、讲感受,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拉着她的手从演出开始一直聊到结束,临了还要求和她一起拍了张照片,邀请她来年夏秋之际再去,因为那时村里瓜果飘香,老人可以好好招待一番。
类似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新闻工作者王英采访过很多医护、党员、居民,每个人的故事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让她感动万分。
笔者晓龙就是王英记者采访的人物之一,当然王英记者采访人物非常多,而在这个采访工作中,我们也成为了朋友,笔者有一些「公益活动」「读书会」「呼市青年说」等活动也会邀请王英来参与。
除了笔者晓龙能和王英记者成为朋友,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某学校校长,他凭借一己之力为附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求学之地,这让王英钦佩不已,听过他的故事的人都非常愿意和他一起,力所能及的为他提供帮助,王英也是听完他的故事之后与他成为了朋友。
还有社区工作者、城管执法人员,因为王英经常到社区采访,一来二去大家渐渐熟识。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居民经常向记者反映的一些问题,有的与城市管理者相关,记者就会与城管执法人员共同解决,有时候解决完一件事大家就会处成朋友,例如:前些年跟着城管执法人员夜查偷盗乱倒渣土行为,为流动摊贩申请建设早市等等。
笔者晓龙和《呼和浩特晚报》还是有很深的感情,转眼间2022年了,认识《呼和浩特晚报》已经10年了,记得之前在读书时参与晚报公益活动,并且在呼和浩特、四川大凉山、西藏那曲等地,呼晚报都报道过笔者晓龙的故事,这也是笔者晓龙多年来坚持自己梦想的动力,再一次感谢王英记者讲述她的故事,也期待王英可以采访到,更多有趣、感人、震撼人心的故事。
笔者晓龙也再一次感谢《呼和浩特晚报》,曾经对「自由撰稿人_杨晓龙」进行报道,除了王英记者采访过笔者晓龙,还有许婷记者、杨永刚记者等。
王英记者补充说道:“‘80’后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有担子有责任的时候,无论是在小家庭还是在单位、国家,正值青壮年的80后理所应当承担起“顶梁柱”重任。”
作者介绍/杨晓龙,在成都的内蒙古人、自由撰稿人、户外旅行摄影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深驴友背包客、旅游博主、网络公益志愿者、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原创作者。
撰稿/采访/策划/海报/责辑/Eric杨晓龙
口述/校对/供图/王英
资料参考/《呼和浩特晚报》:《90后小伙穷游10多个省 200多天仅花4000多元 》 (作者:王英)
出品© 晓龙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