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行书《王羲之轶事帖》欣赏

赵孟頫行书《王羲之轶事帖》欣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书法 访问量:2078 更新时间:2024/2/29 22:41:32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又名《右军四事帖》、《王羲之书事卷》等,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赵孟頫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纸本,行书,帖芯24.4×117cm,全卷含题跋26.5×851.2cm,原为美国顾洛阜旧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王羲之轶事帖》写了四则王的轶事:

第一则是说王羲之一开始字还不如好友庾翼、郗愔。但王羲之坚持勤学苦练,晚年时书法已经登峰造极,大有东汉草圣张芝的遗风。

第二则是“竹扇题字”的故事。王羲之为一个卖扇子的老婆婆在扇面上题了字。老婆婆一开始还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一把扇子可卖100文。”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第三则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扬名天下,当时有不少人模仿王字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张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羲之经常要写表文上奏给晋穆帝司马聃,司马聃吩咐张翼模仿王羲之的表文重写一份。张翼写得惟妙惟肖,晋穆帝看了很满意,在表文后题写了几句批文,又令人寄给王羲之,王羲之头几次竟然没发觉。有一次,王羲之为了揣摩圣意,仔细端详了晋穆帝寄回的表文,一看字中的笔法有细徽的差异,墨色的神采略显呆滞,他才发现这不是自己的手迹,是有人造假作弄他。王羲之叹道:“小人造假,几可乱真啊!”

第四则是说王羲之爱肥鹅,有一个道士便投其所好,王羲之为了买下道士饲养的肥鹅,便为其抄写了一部《道德经》。

赵孟頫行书《王羲之轶事帖》欣赏

【1】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

【2】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荅家兄书,焕若神眀,顿还旧观。”

【3】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为五

【4】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

【5】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荅。

【6】羲之尝自书表与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効,一毫不异,题后荅之。

【7】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8】羲之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

【9】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

【10】徳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之。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子昂书。

赵孟頫行书《王羲之轶事帖》长卷

【释文】

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荅家兄书,焕若神眀,顿还旧观。”

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荅。

羲之尝自书表与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効,一毫不异,题后荅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羲之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徳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之。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子昂书。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典雅流美|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朱文,千字文,书法,智永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流布很广的一种启蒙读物,梁代周兴嗣作。作品文辞通俗优美,典故运用丰富。历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者很多,其中年代最早、最著名者是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据记载,其在永欣寺时,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给浙东一带的寺院。这些写本(或刻本)后来也就成为入门学习书法的范本。赵孟頫是继

  • 赵孟頫楷书功力,在这幅作品中彻底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赵孟頫《止斋记》,纸本,纵达四十七点五厘米,横三百五十六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这卷行楷墨迹,主要以楷法呈现,或疏密或开张,或揖让或顾盼,纵横雄逸,墨色沉着,潇洒逸兴。卷后虽无题跋,但亦是赵书传世墨迹极为珍贵的一卷。此作系书家于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书写,书家时年五十五岁。此卷系清代大学者俞樾篆书

  • 高清经典 | 赵孟頫 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卷,兰亭序,行书,王文治,王羲之

    赵孟頫 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纸本 手卷 墨书 27.4x10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最为推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对其书法《兰亭序》曾反复临写、题跋。赵氏希望借重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学王为号召来尊古求源,重新树立渊雅从容的艺苑典范,扭转宋末纵肆狂放的书风。此幅临本字字规模《兰亭序》“定武本”

  • 高清经典 | 赵孟頫 行书《道场何山诗帖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孟頫,道场何山诗帖册页,行书,三希堂法帖,书法,苏轼,道场何山,诗帖,书法作品

    赵孟頫 行书《道场何山诗帖册页》纸本 册页 墨书 29.7x61.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页是赵孟頫为其长兄孟頔之孙所书的苏轼诗作。道场山、何山都是赵氏故乡湖州的名胜,为历代文人所称颂。书法风格爽利自然,遒劲清逸,墨迹笔画略显扁薄。帖心左侧原有乾隆皇帝诸玺印与“瓣香二王,神明规矩”八字题识,后被刮去。幸

  • 赵孟頫临《兰亭序》,果然名不虚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兰亭序,王羲之,颜平原,陶渊明,书法作品,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越唐入晋,一生在心追手摹王羲之。他不仅聪慧灵敏,而且用功极苦,终得王羲之的圆转劲道。千年以降,得右军之笔法者,唯赵松雪一人耳。如果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赵孟頫最爱抄写的文章,那么,王羲之《兰亭序》应该是赵孟頫临摹最多的作品。而且,可以称得上“天下第十一行书”的《兰亭十三跋》,这篇作品虽火烧残

  • 外观圆润,筋骨内含,赵孟頫《静心帖》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艾米丽爱音乐标签:赵孟頫,静心帖,赵子昂,宋太祖,书法欣赏

    静心帖 | 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出身宋朝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后经程钜夫推荐出仕元朝,官至翰林院承旨。赵子昂《静心帖》书法欣赏赵孟頫在笔法上极其熟练,使转圆活流畅,线条流动、准确到位。弧线形的大圆圈、大转、小转在不断地运动中起承、错开、勾连,化尖锐方折为圆转,使通篇尽在圆

  • 赵孟頫行草书超级放大,你被震撼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闲适斋标签:古董,行草书,洛神赋,赵孟頫行,书法作品

    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没有比近距离接触真迹更能触动内心的了。现在的技术已经让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做一种近距离接触,虽然“下真迹一等”但着实让人也感受到了很多便捷与宽阔,龙二分享一件高清晰的《洛神赋》希望对大家有益。关注公众号:古董圈关注公众号:古董圈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

  • 赵孟頫63岁的临帖作品,用笔大异于前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赵孟頫,王羲之,书法,十七帖,阁帖,国画

    赵孟頫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分不开的,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与学习,更是贯穿其一生的。赵孟頫《临十七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淳化秘阁法帖》全卷。 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 “书法之不丧,

  • 罕见!赵孟頫中楷作品《故总管张公墓志铭》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故总管张公墓志铭,小楷,墨迹

    赵孟頫书《故总管张公墓志铭》《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由方回撰文,赵孟頫书。这件墨迹为中楷,既具大楷沉着刚劲之气,又有小楷秀逸灵动之姿,在赵氏存世墨迹中甚少见。—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赵孟頫行书入门图解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行书,书法,前后赤壁赋

    本帖范字均选自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共327个字例,按偏旁组合归类,学习使用非常方便,适合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一基本笔画范字一 二 三一二三不 木 牛乎 可 者下 千 中千年 奉 车斗 皋 卒大 太 夫人 今 合东 来 皋之 方 立弟 美 盖六 其 异也 他 地光 危 况托 抱 色托(託)二、“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