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李卫从一个小乞丐,最终熬成了封疆大吏,可以说是成为雍正的头号宠臣,那么在雍正突然驾崩之后,作为头号宠臣的李卫会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李卫不止让雍正满意,更让乾隆满意,结局必定很不错
按照电视剧中的设定,李卫出身乞丐,后被雍正所救助,之后一直作为雍正的奴才为雍正办事,全凭着忠心耿耿跟随雍正才能得到重用。当然这其中李卫也不只是凭借着忠心耿耿,更关键还在于他极高的情商。
曾经与李卫一同被雍正救助的乞丐坎儿也就是高福,都与李卫一同在还是皇子的雍正王府中当差办事,但李卫最终却能脱颖而出,而高福却因为以外办错差事被雍正秘密处死了。从这就可见李卫的情商比高福要高得多,也能说明李卫能得到雍正信任和喜爱不光凭着忠心耿耿,还有就是极高的情商。
从后来对待年羹尧的事情上也能看出李卫虽然识字不多,乞丐出身,但是其情商极高头脑非常灵敏。
当初年羹尧对李卫、高福还有李卫媳妇儿翠儿有救命之恩,正是年羹尧救下了李卫三人才使得他们三人有机会进入雍正王府,也因如此李卫才能最后平步青云获得雍正宠信,还能成为封疆大吏。
但当年羹尧后来成为抚远大将军之后,狂妄自大,居功自傲,雍正派李卫去赐死年羹尧的时候,李卫的媳妇儿翠儿曾劝李卫,给雍正上书向年羹尧求情,但却被李卫说成妇人之见。这就能看出李卫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没有因为年羹尧而意气用事。
李卫媳妇儿翠儿是念着年羹尧的恩情,但是李卫不念吗?不是不念,而是不能替年羹尧求情,年羹尧当时已经触犯众怒,他杀害孙嘉诚已经触怒了整个清流派的大臣,而雍正本人也想弄死年羹尧,因为他太居功自傲,自以为雍正离不开他,所以雍正也有心弄死年羹尧。
这时的年羹尧是无论如何不能救,最关键的是李卫早就看明白雍正也想弄死年羹尧,所以他不能给年羹尧求情,李卫知道他只有这辈子一直支持主子雍正,维护雍正的利益才能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救年羹尧不符合维护雍正的利益,所以李卫只能遵旨去赐死年羹尧。
正因为李卫明白只有坚定不移、忠心耿耿地追随雍正才能保证自己既得利益,而且他不止知道跟随雍正,他还明白要坚决拥护雍正的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雍正派弘历和刘墨林下去视察新政推行情况,这时候已经与胤禩勾结在一起谋图皇位的雍正三子弘时派人去追杀弘历,在江南正是当时两江总督李卫救下了弘历,李卫知道弘历那是未来的主子,所以他坚决拥护雍正也拥护雍正选择继承人。
后来雍正在处理弘时的问题上犹豫难决,也是李卫帮助雍正下定了决心赐死亲子弘时为了弘历继位扫清障碍。李卫以胤禩的例子告诉雍正,正是当初康熙老爷子心慈手软,最终把难题留给了主子,李卫这一番话坚定了雍正赐死弘时的决心,所以雍正最后来了一句“朕绝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
李卫说这些话就是为了坚定雍正杀掉弘时的决心,也是为了未来的小主子弘历扫清皇位路上的障碍,这些事弘历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当然很领李卫的情,即便电视剧最终结尾并没有交代弘历对李卫如何,但是通过电视剧最后一集曾静事件就能看出弘历未来肯定对李卫会像雍正一般一如既往地宠信。
曾静这个人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是雍正朝著名的喷子,历史上的他也和电视剧中差不多,屡试不第的秀才,人生失意就将其不满归罪于统治者,然后就是各种各种喷雍正,还劝岳钟琪造反推翻雍正暴政。
面对这么一个喷子,雍正很棘手,按罪名雍正可以杀掉曾静,但他又不能随意杀掉这个喷子曾静,他怕坐实曾静喷自己的这些罪名,显得自己想杀人灭口一样。
这个时候谁站出来了,李卫出来了,他跑到曾静关押的刑部牢房里,抢走钥匙,进到监狱中将这个雍正朝著名的喷子曾静暴打了一顿。
后来得知李卫暴打曾静的事,雍正带着张廷玉和弘历都赶到了牢房,雍正到那就当场发火了,但雍正不是对李卫发火,而是对在场围观李卫殴打曾静的刑部官员们发火,雍正认为这些人面对曾静这种无君无父的喷子还围观取乐,其实雍正明面冲刑部官员生气就是暗地里在表扬李卫肯为自己出头。
雍正旁边的弘历更是直接将在场围观取乐的刑部官员全部革职,其实明明是李卫大人在先,但弘历却似有意似无意地直接把打人者李卫忽略了,丝毫没有提李卫的不是,后来雍正也不过是罚了李卫一年俸禄做惩罚,实际在清朝罚俸是最轻的惩罚,基本算不上惩罚。
这都说明了李卫在全剧最后已经获得了雍正和弘历父子两代帝王的认可,就是因为李卫超高的情商和对雍正父子的忠心,所以说从这一段就能看出来,即便弘历将来继位成乾隆他对李卫也依旧会是委以重任,李卫在乾隆朝的结局也会比较不错。
历史上的李卫是雍正时期重臣中下场最好的一位
历史上的李卫与电视剧中除了出身颇为不同之外,其他方面基本大致相似。历史上的李卫并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出身,李卫出身江苏徐州一富豪之家,其家族是当地的富绅,家资巨富,历史上的李卫可谓是富二代出身。
李卫自幼不好读书,喜好舞枪弄棍,识字也不太多,但李卫头脑非常灵敏,处理事情上能很快找到要旨。在康熙年间李卫在家族的帮助下花钱捐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从五品中层官职,后来李卫离开家乡赴北京任职。
李卫这个人勇于任事,敢于承担责任,所以很快就晋升为户部郎中,李卫不管在最初做员外郎时还是后来成为封疆大吏都是勇于任事,不畏权贵,敢为民做主的好官。
在户部郎中任上时,有一位亲王每次都找佃户收租多收十两银子用来平户部库银,当时李卫正好负责管理库银事务,他多次劝阻这位亲王不要这么干,这位亲王不听,于是李卫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盈余”,指明是非法收入,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正是看到了李卫如此不畏权贵和勇于任事的责任心,因此在继位后才会对李卫大加提拔。
雍正继位后李卫被调到地方管理盐务,于是李卫靠盐务起家,认真负责管理盐政,缉拿私盐贩子,终于获得雍正认可,并将其升任为总督。李卫最初只是浙江总督,只应该负责浙江和福建两省事务,后来两江总督范时绎镇压天地会不利,被雍正罢职,雍正索性将两江的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全部划归李卫管辖,李卫成为了江南五省总督。
李卫总督江南之后,很快就平定了天地会等民间反清组织,镇压了一大批反清复明的江湖豪杰,这让雍正对李卫十分赏识。
雍正最信任的三大地方大员就是云贵总督鄂尔泰、河南总督田文镜以及浙江总督李卫,在中央最为信任的就是大学士张廷玉,这四人都是雍正新政的内外拥护者。
但到了乾隆朝雍正时期的重臣结局都不太好,鄂尔泰后来升任大学士,但在乾隆即位后不久就因病退隐,死后更是坐胡中藻案被撤出贤良祠;田文镜在雍正晚年就病逝了,没赶上乾隆即位,不过乾隆即位后最先拿来开刀的就是田文镜,他痛斥田文镜为酷吏,全盘否定了田文镜生前政绩,后来有莫名其妙的将田文镜墓夷为平地;张廷玉在乾隆时期更是凄惨,乾隆认为张廷玉倚老卖老,晚年将张廷玉罢官夺爵赶回老家,并将雍正生前御赐张廷玉的财物全部没收回来,后来乾隆甚至一度想将张廷玉入享太庙的资格撤销,终于乾隆觉得让张廷玉入享太庙是老爹雍正的意思,他没有违背雍正意愿,张廷玉在死后还是入享太庙,只不过张廷玉晚年十分凄惨。
相比于张廷玉等三人,李卫算是雍正心腹重臣中在乾隆朝结局最好的了,这主要在于李卫为官的官声非常好,他在为官期间能体会民间疾苦,为百姓做主。
李卫虽然读书识字不多,但他在主政浙江期间,为浙江的文化教育事业出力很大,而且因为文字狱事件,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浙江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李卫为了让雍正尽快恢复浙江科举,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与读书人交流,掌握浙江士人的心理动态,然后据此记录在案禀报雍正,最终在李卫的美言之下,雍正龙心大悦,下令恢复浙江科举考试,为此浙江一带的读书人对李卫印象非常好,经常称颂李卫的功德。
李卫不止在读书人心目中有良好的封疆大吏形象,在穷苦百姓中也树立了“李青天”的形象。李卫不畏权贵,敢于弹劾不法官员,当官员与百姓发生冲突,李卫判案总是站在百姓这一头。
李卫在雍正后期调入中央出任刑部尚书,他曾经因为鄂尔泰的弟弟九门提督鄂尔齐非法经营,扰乱百姓,勇敢地向雍正报告,迫使雍正罢免了鄂尔齐,当时北京百姓皆称颂李卫秉公执法,犹如包青天在世。
到了乾隆时期,李卫更是将不畏权贵的本色发扬得淋漓尽致,乾隆时期李卫已经调任直隶总督,他曾经因为诚亲王府的侍卫霸占直隶民田,殴打百姓,将其严惩。后来河道总督朱藻勾结弟弟朱蘅狼狈为奸贪污治河赈灾的公款,又是李卫弹劾朱藻贪腐,并上书乾隆请立即斩杀朱藻以安抚直隶百姓,李卫当众将朱藻斩杀,最终没有酿成民变。
所以李卫的不畏权贵,能为百姓做主的事迹,在当时民间为他赢得了“李青天”的美誉,这也是乾隆不敢动他的原因,不仅不能动李卫,乾隆还曾经因为李卫刚正不阿,赐予他四团龙补服,这在清朝大臣中是非常高的待遇了,可见乾隆对李卫还是非常不错。
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在李卫病重期间,乾隆还亲派御医去李卫府上诊断问候,可见李卫在乾隆朝还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但李卫去世后他还是被乾隆数落了一下,这件事起于乾隆游江南,李卫为官虽然很好,可他很好色,他一生娶有妻妾十二人,当初他在任上修建杭州西湖花神庙,李卫有了私心,他故意让工匠将花神庙中一男神十二女神的神像按照自己和十二名妻妾长相筑造,这样一来西湖花神庙中供奉的花神就是李卫和他的十二名妻妾。
当地百姓虽然知道这神像是按照总督李卫和他的妻妾模样修建,但由于李卫官声好,所以大家也乐意为李卫及其妻妾供奉香火。
但乾隆游杭州,到了花神庙拜神一看这不就是李卫嘛,想让我堂堂皇帝拜李卫,那不可能,于是乾隆大怒,命人将花神庙中的神像全部销毁,并下谕旨公开谴责李卫行为: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就这样李卫死后将近二十年还是被乾隆下谕旨公开谴责了一番,不过乾隆对于李卫也只是谴责,并没有过多追究李卫责任,不过从这件事也能说明李卫幸亏是死的早,否则他也可能被乾隆收拾一番。
总得来说历史上的李卫在乾隆朝结局还算是不错,主要在于李卫的官声极好,再者就是李卫去世得比较早,因此李卫能在乾隆朝得以善终。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