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些美丽的诗句出自于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他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缠绵悱恻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有70首,因其内容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哀怨,所以一般都被译成《情歌》。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两岁的仓央嘉措被当时的藏王桑结嘉措找到,他五岁开始学习文字,7岁学习佛法,8岁时开始学习各种经书以及藏族美学名著,这也为仓央嘉措日后的诗歌创作起到了启蒙的作用。1697年桑结嘉措认定14岁仓央嘉措为转世灵童年并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学经修道受到了严格的监督,说白了就是没有人身自由。他出身红教家庭,红教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身体遭到禁锢,思想受人摆布,他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仓央嘉措正青春年少。据传他一到晚上就化名汪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夜走拉萨逐绮罗,有名荡子是汪波,而今秘密浑无用,一路琼瑶足迹多。后来他的诗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即便用了化名也经常被人认出来。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为寻情侣去匆匆,破晓归来积雪中。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青梅竹马。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厌倦那里单调而刻板的生活,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监督他的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遭到了严厉的处置,他们还派人把他的情人驱逐出拉萨放逐到远方。关于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在他的诗歌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他的诗歌有很多是反映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
与灵魂作伴,让时间对峙荒凉,我无需对任何人交代。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
青女欲来天气凉,蒹葭和露晚苍苍.黄蜂散尽花飞尽,怨杀无情一夜霜。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1705年仓央嘉措被废,据传在1706年押往京师的途中圆寂于青海湖畔,年仅23岁。他最终还是没能摆脱不想卷入却又无力逃脱的争斗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