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曾国荃攻破南京后累得在床上倒头就睡,没一会儿就被属下叫醒,“大帅,不好了要出事了!”曾国荃问清楚后,却一脸淡定,“我还以为多大点事儿呢!不用担心。”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既有他的性格原因也有他几个弟兄帮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他的四弟曾国荃。
曾国荃创立的“吉”字营,在湘军内部是出了名的能征善战,只因为他把哥哥“接硬寨、打呆仗”的教诲始终牢记于心。
不管是打哪座城池,必定是先围城再挖战壕,封死敌人的出路,断掉敌人的粮草,简单点就一个字——耗,耗到敌人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然后再发动进攻,一举拿下。
这种办法虽然慢,但效果很好,太平天国的重地九江、安庆、南京,都是被这样一点点啃下来的。
只不过曾国荃带兵不严,而且默认了部下一些放纵的行为,他还定了这样一条规定,“每攻克一城,所有士兵放假三日”。
这3天可不是单独为了士兵调养休息的,而是默许他们在城中抢劫、掳掠,搜刮民财。另外“吉”字营有一个非常令人所不齿的举动——杀降。
攻破安庆城以后,太平天国降将率领部下16,000名军士被迫投降,曾国荃下令将所有人全部处死。刽子手砍了一天一夜,刀斧都卷口了,人还没杀完。
最后直接挖数十个巨大的坑,将剩余将士直接活埋了。其残忍程度可见一斑。
连彭玉麟都看不下去了,上书朝廷弹劾曾国荃,但眼下正值用人之际,还要留着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呢,此外,加之有曾国藩的保护,最后的结果是曾国荃不降反升。
杀降以后,曾国荃又放纵士兵在安庆“洗城”三日,见到财宝就夺,见到美女就抢,有反抗者以反叛罪当街处死。
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并不是朝廷的正规军,它属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也就是说清朝是不会给他们发军饷的。
大多数时候在攻城之前,为了鼓舞兵士奋勇杀敌,将帅都会承诺:破城以后与所有士兵平分财富,因此才会比出现这种抢掠情况。
在打南京城之前,曾国荃早就听说了,洪秀全在城内私藏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因此整个“吉”字营在攻城时比谁都卖劲。
曾国荃利用数月的时间成功包围了南京城,然后埋下上万斤炸药,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隆声之后,南京城被炸开一个巨大的豁口。
曾国荃马鞭一扬,一马当先冲进了城中。他率领部分亲信冲进皇城之中,把目光所及之处的金银财宝全部抢掠一空。
然后下令士兵去搜刮城内富商巨贾之家,而他自己则累得躺在皇宫内呼呼大睡。睡梦中被属下叫醒,“大帅,您该管管了,士兵杀红了眼,要不然怕激起民变啊!”
曾国荃却不以为然,“多大点事儿,他们辛苦数月,让他们放松一下,没关系的!”
属下急了,脱口而出,“你就不怕留下把柄,日后被朝廷怪罪吗?”
曾国荃摇摇头,“你别管了,我自有办法!”
就这样,一连三日,湘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强取豪夺,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
事后,为了不留下把柄,曾国荃一把火把南京城烧了个干干净净。
清廷果然怪罪下来了,询问缴获的太平天国财富去向,但曾国荃以退为进,直接告病辞官了,至于财富的去向,他随便找了个理由糊弄过去了。
曾国藩死后,清廷无人可用,只得再次启用曾国荃,没了哥哥的庇佑,曾国荃把“和光同尘”当作为官之道,最终得了善终。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曾国荃的作为,似乎他是个十恶不赦之人,但战争本身就是邪恶的,以杀止杀,就是战争的本质,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最终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而每一个胜利者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段不太光明的经历。中国人的习惯是等他百年以后,以他一辈子的功过是非作为盖棺定论的标准,来判断此人应该被赞扬还是唾弃。
如果仅以道德的标准来判断历史人物,那无疑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