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能坐上梁山头把交椅并非偶然,这个郓城县大秘(首席押司)的权谋之术,比村长(保正)晁盖阴险多了。如果晁盖没有在曾头市之战中重伤不治,最后也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主动让位,自己乖乖地给比自己小十岁的宋江当小弟,这是瓦岗军翟让走过的死路;第二,带着阮氏三雄远走高飞,像混江龙李俊那样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王国。
晁盖不会主动让位也不会出走,他亲征曾头市就是最后一搏,打赢了也可以有两个好结果供他选择:其一,证明了自己的指挥能力,把倒向宋江的梁山好汉重新拉回自己一边;其二,打下曾头市后不回梁山,而是以曾头市为基业,重演鸠占鹊巢,从村长变镇长,也算是大赚了一笔。
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江,几乎被架空的晁盖一定已经看清了自己面临的危险,知道再不采取行动,他变成第二个王伦,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过火并王伦经历的晁盖,讲义气但不等于缺心眼儿,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所以在是否邀请宋江上山以及谁坐头把交椅这两个问题上很是纠结,所以宋江刺配沧州的时候,众好汉沿途迎接,晁盖却稳坐聚义厅不动,这就叫“帅不离位”。
晁盖摆足了架子,吴用当然也知道老大的心意,所以宋江刚一表示不想上梁山,他就转换了口风:“我知兄长意了。这个容易,只不留兄长在山寨便了。晁头领多时不曾得与仁兄相会,今次也正要和兄长说几句心腹的话。略请到山寨少叙片时,便送登程。”
宋江当时是真没想落草为寇,晁盖也是真没想留他,所以宋江“表明心迹”之后,晁盖还是很高兴的:“直如此忙?且请少坐。”
晁盖这句话,就像现在常见的主人跟客人讲套话:“忙啥呀?吃了饭再走呗!”
宋江吃了饭就走了,这在晁盖和吴用看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晁盖尽了情分,也不至于让宋江的铁杆兄弟花荣、王英等人不愉快:不是我不留你们的宋老大,而是人家另有打算,咱们也不能强人所难。
如果宋江刑满释放重回郓城县当押司(宋朝选拔官吏不要求没有犯罪记录,狄青和韩世忠就是例证),梁山就在官府中多了一个眼线,而宋江收取晁盖等人的“酬谢”,别说再买一个阎婆惜,就是每月都到汴梁却李师师那里喝酒,也不用担心袖里无金。
宋江的遭遇,恰好是不作死就不会死:浔阳楼题反诗东窗事发,除了杀人放火受招安,宋江已经无路可走,而要想成功受招安,并在招安过程中掌握话语权,宋江就必须把晁盖从头把交椅上挤掉。
晁盖当时的情况就像武大郎面对潘金莲端过来一碗毒药——喝是死,不喝也是死:不救宋江,那就要提防花荣的暗箭,救了宋江,梁山的话语权就会被他夺走大半,二次火并,晁盖有输没赢。
宋江刚上梁山,就秀了一把肌肉: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用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晁盖还想接着给其他头领排座次,宋江直接拍板:“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新头领、旧头领,原本就没有明确界限,也不应该有明确界限,但是宋江说话就是比晁盖好使,两边一分,晁盖就傻眼了:左边一带旧头领,是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右边一带“新头领”,是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英、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郑天寿、陶宗旺,九比二十七,晁盖处于绝对的劣势。
如果梁山发生第二次火并,晁盖的元老派肯定打不过宋江带了新锐力量,于是有过鸠占鹊巢经验的晁盖知道自己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所以他亲征曾头市,除了看起来已经投入宋江怀抱的智多星吴用和逍遥派入云龙公孙胜,带走了全部梁山老头领。
吴用和公孙胜为什么不跟随晁盖出征?是晁盖不带他们去,还是晁盖征求了他们的意见而他们坚决拒绝?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宋江刚上梁山,就以《九天玄女天书》为诱饵,把吴用拉了过去:“宋江与晁盖在寨中每日筵席,饮酒快乐,与吴学究看习天书。”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宋江编造的瞎话里,“九天玄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此三卷之书,可以善观熟视。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
看到这里,大家心中肯定要画一个问号:晁盖还没死,排名石碣也没出现,宋江咋知道吴用就是天机星?
以研究天书为名,宋江和吴用越走越近,而真正应该精于此道的入云龙公孙胜却被排除在外——宋江上了梁山,公孙胜就被挤出了三人核心圈,原本他是和吴用分坐晁盖左右的,现在只能到下面坐在林冲上首了。
晁盖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把宋江抬得太高,这让公孙胜很不舒服,也让他下山救世的任务变得困难起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孙胜下山,可不是为了那区区十万贯生辰纲,他根本就不需要金银,即使需要,也无需跟晁盖合伙:从师父罗真人那里借一个黄巾力士,就把啥事儿都办了。
公孙胜奉师命下山历练,很可能是要汇聚起一股力量来应对即将发生的靖康之变——梁山聚义似乎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或二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或1120年,而靖康之变发生于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和二年,也就是1126年和1127年,如果梁山军坚持个六七年,就有可能成为一支重要的抗金力量。
梁山不能乱,兄弟不能散,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宋江的咄咄逼人和晁盖的太阿倒持,让公孙胜也很纠结:真要发生火并,自己应该帮谁?
道法自然,梁山好汉大多是江湖中人,江湖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公孙胜只能坐观成败而不好过多干预,所以他和吴用一样,对晁盖的亲征曾头市持观望态度:你打赢了打输了,回不回来,对梁山前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打赢了回来,你还是梁山之主;打输了回不来,宋江顺利上位。
公孙胜和吴用显然都不希望梁山再次火并,而避免火并的最佳办法,就是让晁盖战殁于曾头市——晁盖获胜回山,宋江肯定会想出新招儿来对付他。
这样一分析,可能有读者要提出异议了:按你这么说,吴用和公孙胜不跟晁盖出征,而是眼巴巴地看着他去送死,还是顾全大局?还是为梁山稳定和兄弟们的前程着想?
大家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和依据,半壶老酒才疏学浅,且习惯把人往好处想,所以根据水浒原著分析,认为公孙胜和吴用这样做虽然有些薄情寡义,但对梁山来说,也未必完全是坏事。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晁盖不战殁于曾头市,而是擒斩或收降了史文恭和曾家五虎,并把他们一同带回梁山,那时候宋江发动夺位火并,双方还不得打个两败俱伤?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公孙胜、吴用、鲁智深、武松置身事外隔岸观火,晁盖带着林冲、史文恭一班人,跟拥有花荣李逵的宋江集团火并,哪一方胜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