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李元昊”是《敦煌》电影的名台词,不过李元昊要是有在天之灵,他估计会说出类似鲁迅的台词,那就是“你们要杀李元昊,管我拓跋嵬理啥事?我们这种胡人(夷狄)枭雄出来混世界,谁还没几个备用的姓名?”
李元昊的姓氏最早是拓跋,他家自认是北魏拓跋家的亲戚,是先前阔的典型。西夏派到金国的使者就是这么说的,金国史书也是这么认为的。李元昊被范仲淹叫做“西北一大贼”,李元昊也气得专门给赵宋官家上书,提出自家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建立政权的世家,不是蛮夷。李元昊家族到底是不是拓跋鲜卑的后裔,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反正他家混的很早,比老赵家早三百年称雄一方倒是真的,贞观年间就已经得到了李唐皇室的赐姓。
唐朝和吐蕃在西北大战时,李元昊的先人还被迫给吐蕃人打过工,从吐蕃人手中学会了武器制造技术,在吐蕃人那里李元昊的家人又变成了拓跋氏。随着吐蕃帝国的崩溃,党项人又回到了唐朝的怀抱,成了唐朝的节度使,拿到了西北的盐池,成了一方势力。黄巢起义时,拓跋家也加入了围攻长安的战斗,被李唐皇室赐姓,只是他家的能耐远不及同样是胡人改姓的李克用。
到了宋朝,李元昊家又被赐了赵姓。李元昊本人的姓氏也很多变,他最早被叫作赵元昊,因为当时西夏政权还没有正式建立,只能跟着老赵家姓。但同时还在党项人内部叫李元昊,因为这关系到家族的唐朝传承。他正式和宋朝闹翻后,才自称嵬名。
因为李元昊为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又强行和北魏扯上关系,北宋的欧阳修等人又以为他改回了元姓。李元昊死后,家族的姓氏也是反复多变,和宋朝打交道时,一再被老赵家占口头便宜;他家傲娇时,又自称李氏或者嵬名氏、拓跋氏,不惜和宋英宗闹过别扭。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李元昊的后人也有了三个姓氏分别是李姓、嵬名和拓跋。
关于这一点,建立金朝的完颜家表示很理解。“完颜”这两个字是他们家后来自选的姓氏,他家的姓氏来源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完颜是蜿蜒的音译;还有一种说法是完颜家原先是王家的种,这个“隔壁老王”就是渤海人杨朴,杨朴建议完颜家“以王为姓……国号大金”,渤海王氏也一度是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姓氏,因为王姓的女真语发音是完颜,所以才有了这个姓氏;此外完颜这两个字还有黄金的意思。金朝灭亡后,因为上述缘故,完颜家的后代都改姓了金、王等姓氏。
就连完颜家的“便宜亲戚”努尔哈赤也有两个姓氏,他还有佟这个姓氏。努尔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儿就用过“佟”这个姓氏,努尔哈赤和朝鲜人交往时也自称过佟努尔哈赤。佟这个姓在女真人中有特殊含义,不少在明朝混得风生水起的女真大佬都姓佟,可以为努尔哈赤带来不少方便,可以和辽东将门佟恩家族称兄道弟。
少数民族军政大佬们往和汉人甚至多个民族打交道,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姓氏文化,因此他们的姓氏也非常复杂,这是 很正常的事情。三姓家奴的吕布是小人,三姓的胡人、夷狄首领可经常能干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