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历代度量衡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古代历代度量衡是如何发展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27 更新时间:2023/12/24 18:08:31

历代度量衡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起初国家统一的局势尚未形成,计量方式因地域和国情的差异大为不同。传说黄帝“设五良”、“少昊同度量,调律吕”。最初的度量衡单位都以人体为标准衡量,“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但是如此衡量标准因人而异,实为不准。

度量衡器具图片

夏朝以后乃至商朝,都没有成熟的度量衡制度出现,再加上商纣无道,国政废弛,所以度量衡的制度自然不能整齐划一,直到周朝,才设有官吏专司其事,并制造了各种度量衡的标准存于内府,以作根据,之后再颁布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混战,各国度量衡皆为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统一管理,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改革,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秦始皇将商鞅在秦国创立的度量衡制度,在辽阔的大秦疆域内贯彻实施。分别制定了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法律,颁布正规的度量衡器具,制定度量衡器具检定的法律制度。

秦朝以后的历朝历代,大都沿袭汉代的制度,但汉承秦制,秦朝作为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汉代的前身,其历史影响可想而知。

宋时期的度量衡基本沿用隋制,制度严明,单位量值相对稳定,度量衡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唐宋时期由于实物地租苛繁,商业范围扩大,度量衡器具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秦朝度量衡

秦王朝建立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不尽相同,秦朝是中国古代度量衡法制的初步形成时期,而秦朝的度量衡法制早在秦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时便开始制定了。

秦朝度量衡图片

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有些国家的御大夫在变革田亩制度的同时,尽力夺取国家政权,如晋国的六卿,赵、魏、韩、知、范氏和中行氏瓜分晋国,接着进行经济改革,各自废除了晋朝原有的“百步为亩”的井田制,分别制定了扩大的田亩和地税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其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国家政权的统治,实行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改革,如中央和地方行政建制的整顿;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对奴隶主残余势力的镇压等。

在版图上统一的六国其实际仍然呈分裂局势,各国规章制度大为不同,为秦始皇推行政令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当时各国的度量衡单位制不同,单位名称、单位量值以及仅为都不相同。秦始皇遂将商鞅在秦国创立的度量衡制度,在辽阔的大秦疆域内贯彻实施。分别制定了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法律,颁布正规的度量衡器具,制定度量衡器具检定的法律制度。

秦朝以后的历朝历代,大都沿袭汉代的制度,但汉承秦制,秦朝作为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汉代的前身,其历史影响可想而知。

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比起之前的朝代更为统一与标准,班固所著《汉书·律历志》详细地记载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为后世考察度量衡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汉代铜环图片

查看《汉书·律历志》,其中记载“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在制定这个衡重单位的过程中,最初的、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十二铢算一个单位,两个十二铢就是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两为钧,四钧为石,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其中的计量单位和进位关系,计量单位为铢、两、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十二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钧,成语“千钧一发”的字面含义就是用一根头发吊着一千钧的东西,钧是衡重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的话,那么千钧就是三万斤,因而这个成语的引申义为比喻相当危险。另一个衡重单位为石,四钧为石,石在作容量单位时,读作dan,第四声,而它在作衡重单位时,读作shi,第二声。

标签: 中国古代历代度量衡如何发展历代度量衡早在

更多文章

  • 定风波黄庭坚的晚年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风波,黄庭坚,晚年,之作,风波,黄庭坚,首诗,写的,是晚,年

    定风波黄庭坚定风波这首诗写的是晚年期间的黄庭坚遇到重阳节独自坐在湖畔上喝酒有感而发即兴作的诗,诗歌简单易懂,也让我们读出年迈的黄庭坚可爱的一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定风波黄庭坚。黄庭坚《定风波》从定风波黄庭坚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虽然年迈,但是还保持豁达的心态。在写定风波的时候,黄庭坚已经年迈,他当

  • 云台二十八将万脩简介 万脩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云台,二十八,万脩,简介,评价,怎么样,万脩,简介,东汉演义

    万脩简介《东汉演义》中,有关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槐里侯万脩简介的内容,被描述地颇有些传奇色彩。东汉槐里侯万脩图据万脩简介称,万脩本为东汉茂陵人,有过落草为寇的经历,在绿林军中很有威望。公元23年,王莽政权败亡,绿林军拥立西汉皇族后裔刘玄为帝,刘玄上台后,封万脩为信都令,从此,万脩开始在汉代的政治舞台上

  •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现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在何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生于,公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黄庭坚,生于公元1045年,卒于公元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有著作《山谷词》传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词人,其书法成就较诗词艺术成就更高。著名代表作有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黄庭坚松风阁诗帖松见阁诗帖,写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即黄庭坚出世的前三年公

  • 历史上对溥仪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溥仪,评价,怎么样,溥仪,评价,很多,时候,人们,不

    对溥仪的评价很多时候人们都不知道如何去对溥仪做评价,因为毕竟溥仪做皇帝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大清的兴衰和溥仪真的算不上有什么关系,只能说是溥仪生不逢时吧。而溥仪是皇帝,也只不过是个历史符号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溥仪与二妹韫和三妹韫颖等在高尔夫球而且即便是后来溥仪身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 东汉开国名将李忠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汉,开国,名将,李忠,故事,李忠,故事,有关,东汉,开国

    李忠的故事有关东汉开国名将、中水侯李忠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太平御览》、《资治通鉴》等著名历史文献上。东汉中水侯李忠图李忠本为西汉王朝武官之后,习武多年,为人仗义,颇有侠义胸怀。东汉初年,李忠与万脩、任光一同驻守孤城信都,一年后,西汉后裔刘秀逃亡归来,来到信都,城内守将闻讯,皆欢欢喜喜出城迎主,由此,

  • 东汉名将李忠简介 人们对李忠的评价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汉,名将,李忠,简介,人们,评价,怎么样,李忠,简介,东汉

    李忠简介东汉时期的开国名将李忠简介,多半与光武帝刘秀登基前后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东汉中水侯李忠图据李忠简介称,李忠本是东莱黄县人,父亲曾担任过西汉王朝的高密都尉,因此李忠自幼好习武,有心在群雄逐鹿的东汉初年干一番事业,与万脩、任光等绿林豪杰都私交甚好。万脩被刘玄任命为信都令时,李忠曾与万脩一同驻守

  •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遵义,会议,内容,1935

    遵义会议的内容1935年举行的遵义会议是我国革命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扩大会议。这场会议举行的原因是为了纠正王明等左倾思想在党内造成的影响。遵义会议的内容在遵义会议的《决议》中都有相关记载。遵义会议纪念碑遵义会议之所以会在众多共产党的会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场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地位。众所周知,没有毛泽东

  • 浅析明朝于谦的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浅析,明朝,于谦,就有,哪些,明朝,于谦,成就,有着,救时宰

    明朝于谦的成就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于谦画像当明朝

  • 爱新觉罗·尼堪的资料 尼堪的战功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爱新觉罗,尼堪,资料,战功,什么,爱新觉罗,尼堪,一位,非常

    爱新觉罗·尼堪爱新觉罗·尼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人之外还是一位贝勒爷,他出生在皇室家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是清太祖的孙子,他出生在1610年,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短暂的,因为他在一六五三年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只有四十三

  • 明朝名臣于谦故居在哪 于谦墓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名臣,于谦,故居,在哪,于谦墓,什么地方,明朝,于谦

    明朝于谦故居明朝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长大,所以明朝于谦故居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明朝于谦在进入明朝廷之前,一直都在此读书学习。从外观来看,明朝于谦故居是典型园林式结构,砖墙和青瓦呈现了明清建筑特色。公元1466年,明孝宗为于谦平反之后,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