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统一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北宋统一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86 更新时间:2024/2/9 11:54:56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幽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的独立。

背景

中原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从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为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南方和北方的山西也形成很多割据政权,其中统治时间较长的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作为这一时期地方割据政权的代表,称为十国,并与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小皇朝,连称为五代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时南北各地仍由五代残余割据政权所控制:荆南高保勖据有江汉三州;周行逢占据湖南十四州;后蜀孟昶据有两川、汉中四十五州;南汉刘鋹据有岭南六十州;南唐李璟据有江南十九州;吴越钱俶占据两浙十三州;北汉刘钧占据河东十二州。此外,尚有契丹(辽)、与宋并立。分裂割据的局面,阻碍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使北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胁。

各国情况

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十分残暴贪婪,政治黑暗,而且各政权之间也不时出现战争。

南唐虽然是南方政权里较为强大的,但是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比较喜欢阿谀奉承。“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其子李煜即位后,南唐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吴越钱氏一直实行封中原为正朔的政策,在十国中,吴越国是比较安定的地区。但人性怯弱,“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钱)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卵榖,必家至而日取”,人不胜其苦。

后蜀利用中原动乱割据一方为君,君臣竞相奢侈。以至于所用溺器(夜壶),皆以七宝装饰。由于身体逐渐发胖,孟昶外出时不能骑马,而是乘坐步辇,垂以重帘,环结香囊,香闻数里,人不能识其面。由于蜀中久安,宗室贵戚,达官子弟,宴乐成风,以至于有人长到三十岁,竟不识稻麦之苗。加以“增置军旅,用度不足”;又委政于不学无术和素不知兵的“世禄之子”,王昭远、韩保正等,上下离心。

南汉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残暴。南汉历代君主都好大喜功,营建的宫殿建筑穷极奢华,金银耗费数难计,即可见其产量的惊人。刘鋹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刘鋹政事皆委诸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南汉赋税之重,非常令人吃惊。各州皆有专门的收税机构一制置务,“江湖及池潭破塘聚鱼之处,皆纳官钱,猪、羊、鹅、鹿、鱼、果并外场镇课利,岁收铜钱一千七十贯”。不但税种名目繁多,各地收税标准亦不同。南汉后期,旧将先前多因谗言而被杀,宗室亦遭翦除殆尽,掌兵权的只有宦官而已;楼船战舰、武器盔甲全部腐朽。

北汉地瘠民贫、国小财乏,大多数官吏贪污公款、勒索百姓,国内很少有廉洁奉公的官员。再加上北汉建立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统治者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又滥征赋税以输贡辽,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到北汉灭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为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荆南(南平)最小,只占三州,民贫国弱,“控弦之士不过三万”,即使“年谷虽登夕民困于暴敛,其势日不暇给。”高保勖又极恣淫,“好营造台榭,穷土木之功,军民咸怨。”

由此可见,割据者的政权都已腐朽,上下离心,而中原政权已在改革中国势日强,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出现了周世宗的统一活动。

统一趋势

唐末农民起义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藩镇们展开了兼并战争,导致地区性的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其次,割据者为了巩固统治,在其辖区进行恢复与发展生产,因此各地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最后,割据者的长期兼并战争削弱了各自的力量,有利于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加以契丹贵族的经常南下骚扰,民心思定,要求统一,故出现了统一趋势。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当时处于传统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中原地区,已由出身低微的郭威代汉建立后周王朝。郭威及其继承者为了巩固统治,接受前朝尤其是后汉用人不当实施暴政而速亡的教训,搜罗人才对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既稳定了社会秩序和统治,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还提高了军队的素质与战斗力,即“士卒精强,近代无比。”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常愤广明(唐僖宗年号)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因此,在条件成熟时,就开始统一活动。[30]他采取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先易后难”的主张,即:先攻下江南(南唐)、岭南(南汉),再取巴蜀(后蜀),其后是辽国的燕云之地,最后是河东(北汉),并以此制定统一大计。后来赵匡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与周世宗的统一策略就是一脉相承的。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派兵西征后蜀,接连收复前朝丢失的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南)、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之地。显德二年(955年)至显德五年(958年)间,三度亲征南唐,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参加过对南唐的作战,将长江以北的淮南之地尽皆夺取,并迫使南唐臣服。至柴荣在位晚期,后周的疆域已扩展到长江沿线,统一趋势已渐成。

起因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为实现统一,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962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标签: 北宋

更多文章

  • 北宋“杯酒释兵权”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指的是宋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篡位登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历史重演,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石守信等大

  •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陈桥驿兵变”发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桥驿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

  • 北宋“元祐更化”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元祐更化的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北宋“元祐更化”发生的背景介绍 元祐更化主要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宋哲宗赵煦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中国四大宗教主要宗派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宗教

    一、中国四大宗教主要宗派:1、佛教:(1)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2)小乘佛教(3)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二、中国四

  • 西晋末东晋初“衣冠南渡”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是什么意思?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之事件。中国历史上有3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

  • 澶渊之盟是如何签订的?澶渊之盟带来哪些积极、消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

  • 北宋“宣和伐辽”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宣和伐辽的过程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宣和伐辽

    童贯伐辽,即宣和伐辽,是指宋徽宗时期宠臣童贯率领宋军讨伐辽朝的历史事件,以宋军惨败告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背景宋代徽宗时期,虽然政治腐败,但是在西北对夏作战还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夺取了横山一线,迫使西夏求和。执掌西北兵权二十年的童贯便打起了辽国的主意,主动要求出使辽国打

  • 澶渊之盟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

  •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

    玩过中国象棋的朋友都知道,在将/帅身边除了贴身护卫的士以外,就属相/象与将/帅的关系最近,这其实也是现实中皇帝与宰相关系的反映。在传统的政治结构中,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是国家的象征,但实际上处理政务时更多由宰相负责。君权与相权就像拔河一样,此消彼长。直到明朝时,朱元璋废除宰相,分权于六部,宰相这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