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旌表制度历史介绍

明朝旌表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05 更新时间:2024/2/16 7:13:08

列女,即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地府县妇女的思想和行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从明清旌表制度、政治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及两府人口方面进行分析。随着明清国家旌表制度的不断发展,旌表女性的流程、范围不断变化,影响着女性节烈行为的选择。

一、明清旌表制度发展

1.明朝旌表制度的发展

明朝政府对女性节烈行为的重视,从其旌表制度中可以窥得。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通过旌表制度对女性行为进行教化,以期约束女性的行为。明朝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旌表的流程,其受到旌表的女性必须得到中央的认可,具惯常的旌表过程:乡里呈报地方申报风宪官核实上奏朝廷旌表。

明洪武二十六年对旌表女性的流程更加细化,旌表流程变为:地方上报直隶府州复核礼部审核后要求各级保证所报信息真实度按察院再核礼部奏请朝廷旌表。明初统治者对女性旌表制度不断严格,可知其非常重视旌表的真实度。且为防止虚报旌表女性,在明成化元年规定如果有假报年龄的人,被举报的人和负责的官员都将被治罪。这样使得旌表流程公正性得到保障,确保旌表妇女在当地发挥榜样作用。此外,明朝政府的“孝”是不鼓励割肉做药等行为,对于这类女子不进行旌表。洪武二十七年规定:“孝道,凡割股或致伤生,卧冰或致冻死,自古不称为孝。若为旌表,恐其儆效,通行禁约,不许旌表”。

2.清朝旌表制度的发展

清朝旌表在明朝基础上继续发展。清顺治五年(1648)规定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在顺治元年以后且曾经上奏的,仍然可以核实后上报旌表。清朝亦为保证旌表妇女的公正性,审核程序更加严格,康熙年间审核流程:管理节孝且不核实官员--交礼部讨论,其官员上司如不报--接受审议。雍正年间,做出详细流程:地方督抚管理州县,将旌表女子公布城乡--本家写出事实--乡邻与族长投递--州县再审,督抚留案,按实记载---坊银给本家。

清朝旌表与明朝有些不同。首先,简化旌表妇女程序,康熙时期,节妇已经核实上报但因病去世依然可以旌表。其次,降低旌表年限。顺治年间妇女在20岁开始守节,到四十岁就符合旌表条件。雍正年间对旌表妇女超过四十岁,守节十五年以上就可以旌表,乾隆时期节妇在年龄范围内还会赐予“清標彤管”。雍正时期,对于没有子侄的孝女终身未嫁进行旌表。

此外,清朝与明朝统治者一样也担心愚民模仿伤身救亲的方式,对于割肉伤身的妇女也不再旌表之列。顺治九年(1652)规定有通过割股或致伤身体、卧冰冻死的妇女,不再旌表。康熙年间(1688)再次严禁妇女愚孝。政府通过“不准旌表”的方式抑制妇女愚孝行为。上述事实亦是说明,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对于这种愚孝、殉夫行为皆是不认同。但是在民间依然存在,仍有伤身救亲的被旌表的个例存在,然已非主流声音了。此外,清朝对于殉夫轻生不提倡旌表。康熙年间禁止妇女殉夫,“王以下至于细民妇女从死之事”。雍正更是认为节妇比烈妇更难,需要孝顺姑舅,抚养幼子成才,责任更重,所以对于烈妇不予旌表,防止养成轻生的习俗。在政府旌表制度的引导下,明清时期两府节妇人数多于烈女人数。

总体上来说,旌表流程在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清朝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其旌表范围扩大化,旌表年限宽化,旌表流程严格化,对割股伤身及殉夫轻生女子不再旌表,究其原因,这与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有很大的关系,表彰妇女,有利于女性积极承担奉养父母、教育子女等责任,有利于引导社会的风尚。

二、明清两府政治经济与民俗文化

1.明清两府政治经济发展

明朝初年,为防止农民起义破坏封建统治的稳定,统治者采取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比如以“农为国本”,政府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开垦荒地,让因战乱无居所的流民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为纺织业发展提供原料来源,促进明代丝、棉纺织业发展。统治者还修建许多水利工程,明初270余年,修建大型工程2270项,为农业灌溉提供便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初统治者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比如商税,采取低税政策;免除部分税目,如农器税、婚丧嫁娶的税课等。还为商人建立存放货物的地方,促进商品流通和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商业都会。比如北京是政治中心和商业都会,正定府因靠近京畿,所以在这个商业大都会辐射的范围之内,也成为了商贩集聚的重要城市。商业都会除了北京之外,在东南沿海、运河和江南地区都有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当时的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都是工商业聚集的地方,因此松江府经济发展迅速。

明中叶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器具制造不断更新和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闽浙和北方地区有水稻种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稻田一亩的平均产量大概二至三石,有些地方甚至亩产量在五至六石。因农业经济作物的种类增多,产量随之提升,其中的桑蚕养植业发展迅速,这些都带动了商品货币经济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但明朝已经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其政治统治腐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明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在各种复杂矛盾相互作用下,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16世纪后期,首领努尔哈赤带领女真族不断壮大,17世纪初建立后金政权,后改国号为清。17世纪40年代,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进入关中,并且打败李自成,定都北京后,南下进攻南明,最后一统天下。然而明末清初的战乱、清初圈地、迁海政策和疯狂杀掠,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下滑,生产力下降。经济衰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带给清朝统治危机,为了缓解危机,清初统治者采取许多措施以维护统治,如降低税赋征收比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解除人身束缚等。这些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如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发展,还有新兴的市镇,如佛山、汉口等,繁荣超过了明代,出现了人口爆炸性增长和经济空前繁荣的形势。

2.两地府县的民俗文化

正定府与松江府虽一北一南,但都属于平原地带,都有河流经过。正是两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条件,有利于当地农桑业的发展,当地的人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进而形成了地域民俗文化。正定府县“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这样自给自足的稳定生活,也促进正定府“好尚儒学”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松江府县“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通过耕种和纺织获得稳定生活来源,使得松江府女子有“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余,刺绣旨蓄,靡不精好”。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大部分女性生活在封闭的农村之中,思想容易受其左右,进而影响节烈的选择。

三、明清两府辖县及人口发展

1.明代两府辖县及人口的对比

正定府隶属由明洪武北平布政司永乐北直隶(京师),管辖五个州和二十七个县,治所正定县。松江府在明嘉靖21年(1542)辖华亭县、青浦县、上海县,治所华亭县。因明朝政府清查全国各地人口,其人口数据比较可靠。

从明洪武年间至万历六年,两府人口都在增长,其中正定府增长777376口。松江府增加234464口。洪武年间,正定府比松江府多66205口,万历年间,正定府比松江府多609117口。因松江府在明洪武二十四年仅仅有一府两县,因此人口数量少于正定府。

2.清代两府辖县及人口的对比

正定府辖县变化经过:顺治年间去除阜平县,把曲阳县和行唐加入,康熙初年又改回,雍正二年把其所属的五州作为直隶州,分别管辖十七个县。雍正十二年又把一个州和三个县归还。也就是雍正十二年时,正定府辖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等14个县。与明代相比,清代正定府的州县行政单位有所减少。

清顺治十三年(1656)到雍正二年(1724),新加入松江府的县有娄县、金山县、南汇县、奉贤县和福泉县,雍正八年(1730),把福泉县归青浦县管辖,嘉庆十年(1805),新设川沙抚民厅(县级)。也就是松江府地区到清代嘉庆已经包含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金山县、娄县、南汇县,共一府七县,与明代相比,县级行政单位有所增加,其所辖人口也不断增加。

两府人口都呈现增加趋势。乾隆年间,正定府有1,752,000口,相比顺治时期增加665,701口,松江府2,277,000口,相比顺治时期增加2,067,096口,比同时期的正定府多525,000口,至嘉庆二十五年继续增加,松江府比正定府多出543,000口,这是前代所没有的现象。

总结

明末清初两府人口减少与瘟疫、战乱有关。正定府人口减少可能与明万历十年发生旱灾和瘟疫有关联,明栾城县记录:“(万历)十年春三月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者,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有灭绝其门者,号为大头瘟”,因当时干旱,大头瘟流行且传染性极强而导致人口减少。据《中国人口史》(明时期)记载明末正定府人口减少也与崇祯年间的不明疫情、鼠疫相关。据《中国人口史》(清时期)记载正定府近京畿,清兵入关大面积圈地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松江府人口减少原因与天灾频繁、瘟疫流行、战乱有关。

标签: 旌表

更多文章

  • 明朝宗藩和清朝宗室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

    明清两个朝代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的很多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强化了君主专权制度,取消了宰相。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政府通过设置军机处进一步提高了皇权的地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巅峰。明清藩王数量对比序号封号/谥号姓名封国简介01靖江王朱守谦广西临桂明

  • 中国古代皇室亲王、藩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亲王

    “王爷”这个对于中华历代王朝宗室最高等级男性成员(除皇帝外)的称呼主要是盛行于清代,而且是相当口语化的称谓。虽然在明代中晚期宫廷内中就有了“皇爷”(称呼皇帝)、“小爷”(称呼太子)这种尊称,市井小说中也有了“某某爷&

  • 东周时期周王室“子颓之乱”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子颓之乱

    周惠王初(公元前676一前652年),发生王子颓之乱。周惠王夺大臣边伯等的园林为囿,作为田猎场所,因而边伯与王子颓共同作乱。周惠王放于温地,不久又逃到郑,国人立王子颓为王,郑杀王子颓,复送惠王入国。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春秋时期由王子颓所发动的周室庶孽之乱。子颓为周庄王庶子

  • 唐朝时期的宰相拥有实权品阶为何只有正三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宰相

    说起宰相,那我们都了解,是除了皇帝之外,官职最高的人了,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说有些朝代宰相只是个虚职,但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大唐王朝,宰相是有实权的。可是唐代的宰相却也是够奇怪的,因为他们的品阶其实并不高,只是个三品官。那么,既然如此的话,还怎么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不是大唐的宰相只

  • 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柬之,神龙政变

    唐中宗李显可以说是最倒霉的皇帝,虽然是有着皇帝的身份,却是夹杂在各种女人之间,而且不是声色犬马,反而是勾心斗角,最后还是死在了妻子和女儿的毒药之下。年少时登基仅过去了才55天就被废位成庐陵王,去了边远地区上任,总而言之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对李显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李显之后还是成为了皇帝,而这一切就

  • 明朝的第二次皇位兄终弟及:朱由校传位朱由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由校

    时间回顾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而患病,最终在乾清宫驾崩,朱由校这么年轻就早早病逝。明熹宗朱由校早逝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朱由校的突然驾崩势必会造成一些朝廷动荡,因国不可一日无君,容易出现“有心人”来破坏,此时就需要立新的皇帝来稳定

  • 明朝对西藏:名义上有管辖权 实则只有册封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藏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朝看似对西藏有实际管辖权,但是严格意义上,大明对西藏并没有实际的管辖权,这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怀柔之策,不过明朝对西藏还是有册封权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西藏,屡次诏书谕西南西北藏区投效归顺。西藏在从元改宗明朝时,顺理成章加以接受,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在靠近中原

  • 隋朝的洛阳到底多繁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洛阳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种史料关于隋炀帝的评价,最终都以“暴君”二字一笔带过。但是随着现代历史的逐渐发展,人们对隋炀帝的看法也逐渐趋于客观化。姑且不论隋炀帝的个人是非,笔者今天想要和大家谈一下,他营建“东都洛阳”一事。史料中关于隋炀帝&ldqu

  • 北魏是如何消灭北凉的?北魏灭北凉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六月至九月,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攻克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灭亡北凉的战争,史称北魏灭北凉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经过太延五年三月,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哀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

  • 北魏攻北燕之战的过程 拓跋焘是如何获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魏

    南北朝时期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公元432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拓跋焘进攻北燕北魏军连克北燕诸军镇的作战,史称“北魏攻北燕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战前准备延和元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平南郊(今山西大同东北)整训兵马,准备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