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北魏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49 更新时间:2024/1/10 1:40:30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趁着南朝齐国武帝逝世的消息,便决定派遣大军南下攻击南齐。不过,此项战争计划却只是孝文帝进行迁都、改革的一个分支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北魏军队经过连夜行军后,早已疲惫不堪。并且由于适逢大雨,造成野战部队和后方辎重部队的间隔距离越拉越大。最终,一帮文武将官才极力说服孝文帝放弃南下进攻南齐,否则很容易遭遇大败。当然,这也正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内心真实想法,最终他也就同意了文武将官的要求。但是,他便提出了一个额外的条件,就是必须迁都洛阳。

虽然说,文武将官们的大批家眷主要集中在平城城内(北魏旧有都城),一旦迁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家眷也要从平城迁到洛阳。但是,相对于如此激进攻击南齐来说,迁都洛阳似乎也是最好的一种选择。最终,北魏的群臣幕僚大多同意了孝文帝的迁都政策,但是迁都洛阳并不意味着战事的减少,并且因为离南方政权更近,双边爆发的军事冲突数量也大幅度提升。

其实,很多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只是汉化改革的其中一部分。但是,究其深层次原因来说,迁都洛阳更大程度上并不和融入中原文化有关系。当然,有人直接会将孝文帝此前进行的改汉姓、穿汉服等措施来论证。不过,说实话,这几项改革措施恰恰又是最激进的革新点,实际的社会价值意义并不大,甚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会激起部分鲜卑人和中原人的对抗心理。同时,正是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也才埋下了北魏分裂成西魏、东魏的王朝隐患。

其实,孝文帝迁都洛阳更大程度上是为后期的战略计划转移服务的,我们直接从洛阳到南方政权经济腹地乃至建康都城沿线城市就可以看出诸多端倪。

首先,先来说说平城都城时代,北魏立国建都城时便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北魏建国初期,其面临的强敌非常多(燕国、夏国、柔然),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一带,此时北魏的南方敌人并不多。

所以,当时的北魏朝廷为应对国家战略形势,其才会在一个阶段内将都城设置在平城,也就是在现今的山西大同一带。

不过,随着多代北魏君主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北方一带全部统一,但是此时转兵进攻南方的劲敌却显得力不从心了,主要还是从平城到建康一带的兵源战线拉得太长,不适宜以平城为起兵点进攻南方政权。

假如说北魏军队从平城出兵,大军要先后经过太原、上党,在渡过黄河以后才能进入突击建康的前沿阵地洛阳。

此时,仅从平城到洛阳地区,北魏大军就已经复杂行军近1500余里路了(如果从洛阳起兵,势必会减轻军队的),也就是说连续几日行军,在消耗士兵的有生战斗力后大批军队很有可能无法完成南击齐国的军事任务。

同时,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其还是和南方政权爆发了不少战争。虽然说北魏凭借强大的军力优势确实在作战中具有压制作用,但是因为两地的攻击距离过于遥远,导致北魏军队的指挥链条出现诸多困难。

大多数情况下,北魏的前后军种搭配不当、军需调控不当等问题会使军事作战任务往往半途而废。

简单来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目的十分纯粹,便是希望以迁都洛阳巩固南方的边疆阵地,致力于将洛阳发展成为攻击南齐(乃至后期的宋、梁)的军事桥头堡,这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做法。

不过,很可惜的是,虽然说后面北魏确实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阳,但是实际上在多次进攻南齐的军事作战中往往都会惨遭失败。

由此,以至于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孝文帝的部分改革措施甚至成为了保守集团的攻击点。

最终,北魏也被撕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当然,也正是从迁都洛阳开始,北方政权便想用短、平、快的用兵线路出发,由此达到战线持续南移的作用。或者说,北魏也直接可以获得相应的战局优势,甚至为后来隋朝荡平陈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标签: 北魏

更多文章

  • 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变事件,后世许多人认为“夺门”事件违背了礼制,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然而与历史上其他政变所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一切都

  • 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用宦官理政的朝代,相比于唐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甚至能够做到肆意立君废君,所以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为什么唯独明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呢?制衡文官势力明朝在朱元璋开国初期,朝廷对待文官和武官都一样不分左右。但是到朱高炽登基后,朝廷便开始重文官轻武官了,因

  • 秦始皇在位期间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始皇

    嬴政,即秦始皇,,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秦庄襄王嬴异人之子,生母是赵姬,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前238年

  • 秦庄襄王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秦庄襄王有什么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庄襄王

    嬴异人,即秦庄襄王,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王政之父,战国时期秦国第三十任国君,在位约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

  • 西汉“推恩令”国策的利与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推恩令

    公元202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正式称帝,定国号汉,史称西汉王朝。立国之后,刘邦为了表彰功臣部旧,先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与此同时,刘邦还沿用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度,也就是说,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国家是采用以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相结合的体制。表面上看,刘邦的分封制顺应了当时的需求,然而在另外一

  • 宋高宗登基后在政治与经济方面有哪些举措与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高宗

    赵构,即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在位共35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

  • 宋朝皇帝之宋高宗赵构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高宗

    赵构,即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在位共35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

  • 宋徽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宋徽宗在艺术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徽宗

    赵佶,即宋徽宗,号宣和主人,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代著名书画家,北宋第八位皇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佶在位期间追

  • 宋哲宗在位期间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哲宗

    赵煦,即宋哲宗,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生母是钦成皇后朱氏,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共15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在位时,下令绍述并

  • 宋神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神宗

    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熙宁变法期间先后颁布实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军事上出兵西北、拓地五州。变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守旧派对变法的攻击一直存在,神宗摇摆于新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