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最早灭亡是哪个 秦国为何要先灭韩国

战国七雄最早灭亡是哪个 秦国为何要先灭韩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51 更新时间:2024/1/16 23:50:23

在战国时期中,韩国是所有小国最小的,其实基本上原因大家都能够想到,就是你最小,所有先欺负你。而在其他方面上都是可以看出韩国有着最好的资源也有最好的地方,但却底盘太小了,所以首先被灭也是很容易想到,那么战国七雄最早灭亡是哪个秦国为何要先灭韩国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战国七雄最早灭亡是哪个秦国为何要先灭韩国

战国七雄最早灭亡的韩国

实力不俗行事低调的韩国为什么会成为战国七雄里最早灭亡的?

【秦国的进攻政策】

不能不提的,自然是秦国连横政策,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无可厚非。

想要各个攻破,一对六的局势下,秦国自然不能贸然出动,于是离得最近的韩国成为了秦国试探其他诸侯国的目标。一击得手,秦国也就了然了六国合纵并不紧密。

【韩国的地理位置】

先前说韩国占天下强弓利箭之利,其实韩国还占了一块风水宝地。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大抵就是韩国了。

"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

韩国控制地区为河南中部和河南西南部(今河南郑州,许昌,平顶山和南阳四个地区),地理位置险要。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又是战略咽喉要地。

强国环伺的韩国被围在中原地段无法发展,于韩是弊,可是在实力强劲,拥有西部大片领土的秦国看来,韩国占据战略要地,可谓“天下之枢纽”。

秦国本就民风彪悍,人人可战,又占据韩国的矿产资源,如虎添翼。

【变法不彻底】

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韩昭侯时期,用申不害为相,国治兵强。但是申不害的变革并不彻底,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在这一点上,秦国的延续性却做得很好,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却保留了下来,而韩昭侯时代的强盛却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既便历史给过机会,没抓住就是没抓住。

受困于自身条件的韩国,尽管四次迁都,尽管内乱很少,尽管人心甚齐,也终究抵不过历史的车轮。一直到韩国灭亡,甚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韩国贵族后代张良还曾经散尽家财,招募死士,刺杀秦始皇,试图恢复韩国。

韩国就像是一个家庭中最小最受宠的孩子,住最好的地方,占最好的资源,但是地盘太小,干不过兵强马壮的兄长们,当然是第一个被瞄准的欺负对象。

战国七雄最早灭亡的为什么是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提到战国七雄,韩国似乎总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四周强国环伺,离秦国最近,最早灭亡好像不足为奇。但细翻史料,却发现怪异之处颇多。

其一:实力

韩国不是宋、卫、中山之流,作为七雄之一,至少也是万乘之国的实力。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是以,没有存在感的韩国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延续约一百七十多年,超过了一整个北宋,比八方来贺四面来朝的大唐盛世也不过短了百余年。

技术

“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放今天来讲就是掌握了关键技术。

苏秦合纵时游说韩宣惠王,“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革是)、鍪、铁幕、革抉、(口夭)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即使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马屁之嫌,那么张仪为了连横而提到韩国“见卒不过二十万”,可见其兵力也不少。

变法

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时,几乎同时期的韩昭侯也在推行申不害变法,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明明历史给了同样的机会,为什么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却星辰河汉忽明灭?

为什么战国七雄里最早灭亡的是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提到战国七雄,韩国似乎总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四周强国环伺,离秦国最近,最早灭亡好像不足为奇。但细翻史料,却发现怪异之处颇多。

其一,韩国不是宋、卫、中山之流,作为七雄之一,至少也是万乘之国的实力。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是以,没有存在感的韩国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延续约一百七十多年,超过了一整个北宋,比八方来贺四面来朝的大唐盛世也不过短了百余年。

其二,“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放今天来讲就是掌握了关键技术。

苏秦合纵时游说韩宣惠王,“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革是)、鍪、铁幕、革抉、(口夭)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即使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马屁之嫌,那么张仪为了连横而提到韩国“见卒不过二十万”,可见其兵力也不少。

其三,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时,几乎同时期的韩昭侯也在推行申不害变法,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明明历史给了同样的机会,为什么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却星辰河汉忽明灭?

实力不俗行事低调的韩国为什么会成为战国七雄里最早灭亡的?

首先不能不提的,自然是秦国连横政策,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无可厚非。

想要各个攻破,一对六的局势下,秦国自然不能贸然出动,于是离得最近的韩国成为了秦国试探其他诸侯国的目标。一击得手,秦国也就了然了六国合纵并不紧密。

其次,先前说韩国占天下强弓利箭之利,其实韩国还占了一块风水宝地。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大抵就是韩国了。

"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

韩国控制地区为河南中部和河南西南部(今河南郑州,许昌,平顶山和南阳四个地区),地理位置险要。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又是战略咽喉要地。

强国环伺的韩国被围在中原地段无法发展,于韩是弊,可是在实力强劲,拥有西部大片领土的秦国看来,韩国占据战略要地,可谓“天下之枢纽”。

秦国本就民风彪悍,人人可战,又占据韩国的矿产资源,如虎添翼。

再者,韩国国势最强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韩昭侯时期,用申不害为相,国治兵强。但是申不害的变革并不彻底,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在这一点上,秦国的延续性却做得很好,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却保留了下来,而韩昭侯时代的强盛却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既便历史给过机会,没抓住就是没抓住。

受困于自身条件的韩国,尽管四次迁都,尽管内乱很少,尽管人心甚齐,也终究抵不过历史的车轮。一直到韩国灭亡,甚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韩国贵族后代张良还曾经散尽家财,招募死士,刺杀秦始皇,试图恢复韩国。

韩国就像是一个家庭中最小最受宠的孩子,住最好的地方,占最好的资源,但是地盘太小,干不过兵强马壮的兄长们,当然是第一个被瞄准的欺负对象。

标签: 战国七雄

更多文章

  • 王敦之乱爆发的起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敦

    王敦之乱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次暴动,当时王敦是从琅琊王氏走出来的权臣,他以诛杀刘隗的名义开始向建康地区发动战争,并且很快就打败了朝廷派出的军队,在此之后成为了当时的丞相,诛杀了一些原来的重要大臣,还在武昌地区对朝政进行控制,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明帝继承了王位之后王敦方面很快就面临着失败。也许很多人都听说

  •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这些大家都已经多知道,而在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这种时期,也是在这个世界里是属于第一个睁眼来看这个世界的中国人,对于张骞出使西域最后的目的是否达成的呢,那么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目的是什么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张骞几次出使西

  • 端平入洛是什么事件 端平入洛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是什么事件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收复位于河

  • 端平入洛简介 端平入洛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简介端平入洛,指的就是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之后,主动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但是端平入洛最后却因为一系列原因梦醉中并没有成功,反而被打败退回到原来的防线。公元1234年,晋国最后的都城被攻陷,因此,金国就此灭亡。当时是因为南宋联合蒙古才将金国

  • 端平入洛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上对端平入洛的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的影响是什么首先从端平入洛的起源说起,当时宋蒙联合消灭了金国,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灭金宋军其实才是主力,而金国一灭,原先的地盘自然就空下来了,宋蒙双方又没有事先商量好河南一带的归属,于是南宋当局就对于河南一带有了想法,采取了“据关守河”的战略,然而要达成这个战略有几个

  • 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什么 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什么澶渊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间和辽国签订的盟约。所谓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而澶渊之盟也不例外。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既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而纵观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公元1004年,辽圣宗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亲自率兵南下,企图深入北宋领土。当时北宋

  •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澶渊之盟是哪一个朝代签订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又名澶渊,

  • 澶渊之盟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宋朝的澶渊之盟是利大于弊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对北宋有什么影响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有利也有弊,利大于弊。积极意义:澶渊之盟后,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北宋用微不足道的岁币换

  •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

  • 涂山之会的经过是怎样的 涂山之会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