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域三十六国历史地图介绍 西域三十六国历史概要

西域三十六国历史地图介绍 西域三十六国历史概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77 更新时间:2024/2/4 10:01:23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除此之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

下面为各位介绍其中的几个国家。

自两汉之后,西域就与中原地区国同气连枝,浑然一体的。作为汉民族的一部分,多数西域民众无论在精神还是文化上,都与中原地区基本保持一致并衍传至今。尽管传说中的西域三十六国大都在历史长河中自行消失,但其留下的诸多人文遗迹和令人遐想不已的传奇故事,却一再焕发出夺目光辉,令人向往。

古精绝国遗址

张骞“凿空”西域

所谓西域,按照羽田亨的说法,即自阳关、玉门关以西,皆为西域。只不过,今新疆境内为小西域,再扩至伊斯坦布尔为大西域。张骞当年所走的路线,无外乎过秦岭、天水、陇西,由兰州或者今临夏州渡过黄河之后,再入河西走廊,至敦煌和玉门关、阳关,穿越罗布泊进入新疆境内。他第一个到达的国家,当是位于今甘肃玉门市境内的疏勒国(另一说在今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与百多位勇士冒险的结果,是为汉武帝对匈奴实施大规模的反击战找到了切实的行军路线,也窥破了长期缭绕在匈奴背后的迷雾与实力。当年张骞穿行的西域城廓诸国,也纷纷投入了汉帝国的怀抱。张骞开创的丝绸之路却因此而清晰和“深刻起来”。

西域兴亡之歌

直到东汉时期,班超班固家族的勇士们再度出使和经略西域,才接续上了张骞等人的余脉。两汉帝国对西域前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开凿和维护,使得原本就与“内地”紧密相连的西域“汉化”程度加深。

西域这些国家和部落,灿若星群,棋布在浩茫的“西域”,色彩神秘,历史传奇。但由于生存环境强敌环饲、多民族不间断争战,“三十六国”多数或被周边国家和民族兼并,或在风沙和瘟疫之中自行消失。

具体来说,自敦煌以西,主要有以下几个名声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国家:

古楼兰

位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之间,距离罗布泊约三十公里左右。因为它是商旅和军队穿越沙漠之后可见人烟的第一座城镇,商业和军事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前汉书》、《后汉书》多次提及。但到西晋时期,由于沙漠侵蚀、强国兼并以及水流断绝和瘟疫等不可抗原因,楼兰逐渐荒芜,至唐开元年间,已成废墟。由敦煌出至楼兰的丝绸古道已被直通吐鲁番大海道以及到若羌的于阗道替代。

高昌古国

唐时,高昌王名麴文泰,玄奘夜半逾城,千辛万苦至高昌国,受到了麴文泰的隆重接待和挽留,并赠予他诸多的人马、盘缠。玄奘念起真情,曾约定由天竺返回后再来高昌国。殊不知,在玄奘翻越帕米尔不久,唐帝国的阿史那社尔、侯君集等人带领交河道大军开进西域,高昌王麴文泰受前突厥控制,负隅顽抗,城池被攻破,个人也被押往长安斩首。数年后,玄奘游历印度归来至于阗,闻听麴文泰已经死去多年,绕道今的外蒙和内蒙古回到长安。

交河故城

原为车师国所在地,地处天山豁口,城中多寺庙。一度为唐帝国在西域设置的较大屯田区。曾做过安西节度副使的诗人岑参有诗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巴里坤古城

位于天山北麓东部,是翻越天山达坂的第一站,南邻天山北岭与哈密,北可直达蒙古高原。

疏勒(今喀什)

唐时安西四镇之一,突厥语为有水之意,历史上因与突厥和回纥关系密切的粟特人居住此地较多,又称粟特城。回纥语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意思是喀什噶尔老城,又名托克扎克。疏勒都督府链接塔什库尔干,东接龟兹府,西接休循,东南为毗沙,四镇遥相呼应,唐时为帝国的西域军事与政治核心,领郁头、达满(今阿克陶县境内)、耀建、金、渲度(寅度)、碛南(朱俱波)等,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市东汗诺依古城(伽师城)。

龟兹(库车)

唐帝国时期安西四镇之一,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相接,东与焉耆为邻,其地,在丝绸之路北道中段咽喉处,是古印度、希腊、波斯、盛唐文明在西域的重要交汇点之一,佛教有其发达,自三世纪开始,境内修寺、开窟、造像和绘画等活动已经兴盛。

焉耆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后自觉接受唐帝国统治。于阗是西域至天竺(印度)和波斯的口岸。早在公元前,历史的蒙昧时期,于阗就以玉石和铁石贸易闻名欧亚大陆,当然还有河西地区乃至蒙古高原。

这些主要的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的传奇故事和人文遗迹。只是,年代久远,自然环境的变迁,境内外民族的兼并,这些长期处在自相雄长生存境遇中的“城廓诸国”,多数湮灭无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国家和民族的长期以来的共同命运。

标签: 西域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事件大全表单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简介中国历史事件介绍的是中国从盘古开天地到清朝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传疑时代远古与三皇时期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伏羲建八卦·燧人钻燧取火·有巢构木为巢·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五帝时期禅让政治·

  •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 洋务运动兴起原因介绍 洋务运动兴办的学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封建思想之下的许多行为和言论都是非常可笑的,而在洋务运动中这样可笑的言行更加让人觉得,在封建统治之下人们消息闭塞,对于新鲜的事物不但不会主动了解来接受,而是加以嘲笑和反对,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的愚蠢而不自知。这种显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一事上体现的更加明显。那么在洋务运动时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

  • 太平天国运动死了多少人 太平天国运动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37岁的广东人洪秀全在偏僻的广西金田村揭竿而起,自封天王,号称“太平天国”。两年后他杀进南京,直到1864年南京城破之前服毒自杀,席卷大半个中国几近十四年。一百多年来,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洪秀全在中国始终是一个神话。直到2000年6月,潘旭澜先生的《太

  •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简介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议事日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以后,全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全国红军达到10万人,农民赤卫队有数百万人;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县苏维埃政权已有300多个;党员数量增加到12万人,大城市的产业支部由98个发展到229个;青年群众组织有160万人;赤色工会会员超过10万以上;互济会组织达86万人;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白

  • AD1927年八七会议简介 八七会议内容和意义 八七会议的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七会议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

  • 毛儿盖会议简介 毛儿盖会议时间内容 毛儿盖会议的参与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毛儿盖会议

    沙窝会议后,张国焘在毛儿盖召集四方面军军以上干部会议,非法审查中央路线,公开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活动。当时,敌人正加紧在南线进犯红军,造成对红军后方的严重威胁。据此,党中央改变了夏洮战役计划,决定将红军主力集中到右路,主攻班佑。党中央于1935年8月15日电示张国焘:“一、四方面军主力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理论掺

  • 秋收起义时间 秋收起义精神主要有哪些 秋收起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秋收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秋收起义

    解析秋收起义时间是什么时候秋收起义时间毫无疑问是1927年9月9日,但是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领导的大秋收起义的时间。在秋收起义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小战争,所以秋收起义时间产生了争执。但是一般来说秋收起义时间我们默认为是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画像秋收起义在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秋收起义之前,

  •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建文帝的儿子介绍 朱允炆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建文帝

    郑和建文帝有什么联系在明朝时期,曾经有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航海拓展,主导人便是永乐帝的亲信郑和郑三保,郑和下西洋给明朝的外交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改革,但在那时却私下有人流传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那么郑和建文帝又有什么渊源呢呢?郑和郑和的身份是永乐帝朱棣的亲信,如果郑和真的带有去寻找建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