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八王之乱楚王是谁 西晋八王之乱赵王是谁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西晋八王之乱楚王是谁 西晋八王之乱赵王是谁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423 更新时间:2023/12/11 1:10:55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那么西晋八王之乱楚王是谁呢?下面是有西晋八王之乱楚王,欢迎参阅。

西晋八王之乱楚王

八王之乱字面上可以理解有八个王侯将相争夺政权,但是实际上这场动乱卷入的并不仅仅只有八王,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东海王司马越。其实以上八王只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参与者,被卷入的还有很多人。

八王之乱其中的楚王。字面理解即是楚国的皇帝。楚王有名的原因是因为楚国有着八百年的历史,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最开始封他为始平王,后来改封为楚王,楚王一生有着许多被后人传颂下来的故事,著名的有诛杀亮瓘。

诛杀亮瓘讲的是司马玮驻守司马门的时候,年少果断,聪慧灵敏。研制了许多酷刑,朝廷的许多人都惧怕它。但是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非常反感司马玮的做法,认为他太残暴,不能成大器。建议司马玮离开朝廷,为此司马玮感到非常的怨愤。经过一番准备司马玮伪造诏书,免去了二人的官爵。后又伪造诏书说司马亮和卫瓘密谋危害国家,而后收捕二人,并将二人杀死。

后来司马玮贾南风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杀人,司马玮的部下便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而后以伪造手诏的罪名被处死。

八王之乱中的赵王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争夺政权动乱。最开始以杨骏被杀,卫瓘,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政权,开始与贾后对抗。结束是以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持续了16年的动乱,也是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时期的关键因素。

八王之乱中的八王包括: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其中的赵王司马伦,是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司马伦最开始是在曹魏时期被称为安乐亭侯。后来被封为东安子,西晋之后,从琅琊郡王改封为赵王。因为他的赏罚不够分明,引起了羌族和氐族的不满和反叛。被召回京师。301年,司马伦登基。登记之后,大肆封官收买人心。不久之后齐王和河间王、成都王全部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屡战屡败,自己带着金镛城居住,最后朝廷派遣使者去赐死司马伦,他的三个儿子也被一同杀死。

到后来,参与战争的八王相继衰败迷惘。黎民百姓被杀害的数不胜数,社会的经济和形态被严重的畸形与破坏。西晋朝代的力量也只是苟延残喘。在世代的剪影下,隐藏着阶级矛盾一点点的被引爆。之后的五胡乱华,西晋也就从此而灭亡,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西晋的经济。可以这样说。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是最最直接,也是最最严重的一个导火索。

西晋八王之乱原因

西晋八王之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争斗,讲的大意是政变演变为屠杀,正所谓乱世出豪杰。这一动乱从最初的宫廷内斗,延续到引发战争,对人民以及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更加剧了西晋当时统治社会的危机。

但是有许多人都是认为,“八王之乱”指的是晋武帝封号和他同一姓氏的王。因此便成立了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王国,但这种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历史情况。

八王之乱包括: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西晋的诸王虽然权利以及财产都得到大大的增强,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的。就是他们不管是财权,政权,还是军权。这三大重中之重的权利还是受制于王朝的。因此,诸王在许久的一段时间,都是留在京师伴随着皇帝,并不愿意救国。到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被迫于救国的时候,历史有一段话讲得好“皆恋京师,涕泣而去。”因此,那时候的“救国”甚至可以成为勾心斗角的行为。所以,连镇国的作用都达不到,难道会掀起八王之乱的风浪?所以我认为,说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理由不够充分。

也有一种声音,虽然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并没有形成“八王之乱”,但是却是他给诸王的权利过于庞大,这种声音的回应很多,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但是权力过重,只是就这制度来对比,但是实际上,建立这种机构并赋予重大权力的目的是巩固所谓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并不是起到了危害的作用,所以在历史的话题当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历史是代代相传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标签: 西晋八王之乱

更多文章

  • 什么是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金匮之盟

    什么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金匮之盟的背景是什么宋太祖赵匡胤

  • 金匮之盟的争议是什么 金匮之盟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争议是什么尽管亦同样为世人所知,但没有一条材料记载是由赵普献与太宗的,也没有任何官方材料记录和承认过它。《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 历史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分析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

  • 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边疆地区十大节度使简介及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节度使

    唐天宝年间设置在边陲的十个军区长官。武德初,于缘边及襟要地区的一些州治置总管府。以本州刺史兼总管,总揽附近数州军事;七年(624),改称都督府。贞观中行军称总管,驻守称都督。后因四周边警日繁,景云时开始设置少数有一定辖区的节度使。节度使“加以旌节”,“得以军事专杀

  • 初唐及盛唐时期朝廷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六大都护府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都护府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

  • 隋唐时期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回纥民族历史介绍 回纥族是如何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回纥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碑》)中,作Uyghur(音),一般认为其意为“联合”。汉文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登国五年(390)春三月的记载,作“袁纥&rd

  • 青藏高原吐蕃国历史介绍 吐蕃历任赞普介绍 吐蕃国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吐蕃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

  • 西魏北周时期柱国制度历史介绍 八大柱国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魏,北周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

  • 唐朝300年中为何出现四次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玄武门之变

    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1、李世民夺取帝位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

  • 洪兵起义的背景介绍:天灾人患导致国力下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洪兵起义

    洪兵起义在清朝年间算是一次比较大型的起义活动,这次活动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广州为中心,在周围展开反清活动的,但是随着他们的节节胜利,不久之后参与的人员就达到了一百万人以上,尽管这次的起义活动最终没有成功,但是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意义。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规模和重要的意义,还是和洪兵起义背景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