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诸侯国之蔡国历史介绍 蔡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蔡国历史介绍 蔡国历史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803 更新时间:2023/12/7 14:45:04

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王朝后,为了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理原商朝的遗民,于灭商王朝后的第二年,分商朝之地为三:封其弟姬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其弟姬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其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县),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姬度不服,联合了姬鲜、姬处和商纣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武庚和姬鲜被杀,姬度被流放而死,姬处被贬为庶人。公元前1042年,周公又封姬度的儿子姬胡(又称蔡仲)于蔡(今河南上蔡),以奉祀姬度之祀。

蔡国,是西周初诸侯国中分封较早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周王朝在东方的大国之一,大约与曹、陈、卫等国齐名,国力较强。蔡国对周王朝统治淮河流域起过重要作用。进入春秋以后,国力渐趋衰落,只能与周围的强国采取联合行动以自保。

春秋中期,楚国势力进入中原,蔡国首当其冲,畏服于楚国。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西申(今河南南阳)以重礼诱骗蔡灵公前往,将其杀害,随后楚军围蔡国都,将蔡世子为牺牲祭冈山,蔡国第一次灭亡。其后,楚灵王封弟弟芈弃疾(熊居)为蔡公。

公元前529年,芈弃疾即楚王位,是为楚平王,蔡国人因助楚平王平定内乱有功被楚国复国,楚平王让蔡灵公之子姬庐为君。为了依附楚国,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新蔡(今河南新蔡)。此时的蔡国政治地位更加脆弱,常受大国支配。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见楚国时被扣押,巨金贿赂令尹子常才获释,随后附于晋国。

公元前506年,晋国指使蔡国灭了沈国,此举又不容于楚国,蔡国又改附于吴国。当年,吴王阂闾同蔡、唐两国之师伐楚国,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破郢都。楚国乞援于秦国,在公元前505年,秦、楚两国联军大败吴国,楚昭王得胜回国后先灭唐国,又连续攻蔡国。蔡国为躲避楚国的攻击,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州来(今安徽寿县,时称下蔡)。

进入战国时期,越国灭吴国,蔡国失去吴国的依靠,终于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

蔡国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共传二十五王,历五百九十八年。

楚国灭蔡国后,将蔡国君主及遗民迁至高蔡(今湖南常德),作为附庸以供其役使,大约在公元前223年,同楚国一起灭于秦国。

文物解析

蔡国国君佩剑现身楚墓

蔡侯剑

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古城,居住着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兴建丹江口水库,古城遗址被淹入水下,只有在水位降低时,遗址边缘的一些古墓才会显露出来,成为文物专家抢救性发掘的对象。丹江口有一处名叫北泰山庙的墓群,成了考古发掘的焦点之一。“古时这里交通便利,是楚国早期的一个具有相当级别的行政中心。”省考古所副所长李桃元研究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战国古墓相继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1999年初冬,丹江口库区水位空前下降,许多没来得及发掘的古墓大片地暴露出来,急需趁枯水季节抢救发掘。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帮助下,为了防止文物被盗,李桃元等专家来到北泰山庙墓群的吉家院墓地,最终选定了41座墓进行发掘。其中的19号墓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小墓,令人吃惊的发现就出现在这个墓里墓里竟然出土了一柄嵌有6个错金铭文的青铜古剑。

经辨认,铭文中有“蔡侯”两个字,剑上还有嵌着兽面纹图案的宝石。“这应是一把蔡国国君的佩剑!这个蔡国国君是谁?他的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里?”由于考古工作繁忙,专家一时无法弄清答案,便按有关规定,将剑封存在丹江口博物馆。

解读铭文锁定佩剑主人

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员孙康得知丹江口出土了这柄神秘古剑,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他立即找来剑上铭文的拓片进行考证。

孙启康很快辨认出,剑上嵌的错金铭文是“蔡侯鳱之用剑”。从剑的形制、规格与铭文内容来看,该剑应为春秋时期所造。“蔡侯鳱”是谁?孙启康分析:作为蔡侯之名的“鳱”字,右边的鸟形可视为鸟篆文的装饰部分,这个蔡侯的名字应为“干”。在文献所载历代蔡侯中,未见以“干”为名的,但名字与“干”有关联和对应意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的蔡哀侯。

蔡哀侯名献舞,孙启康分析,“干”与“献舞”,应该分别是蔡哀侯的名与字。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干”是一种舞具,而古人在取名、命字时,名与字一般会选取有互相关联和对应意义的词汇,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比较流行,比如孔子的学生冉耕字子牛,楚国公子鲂字子鱼,郑成公纶字子印(纶是印上系的带子)。

两个国君和一个美人的悲剧

蔡哀侯的领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佩剑为何埋在楚地?要知道,古时国君的佩剑跟人是分不开的,生佩死葬,除非遇到意外事件。孙启康查阅《春秋》、《左传》、《史记》等文献,发现蔡哀侯身上还真的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意外事件”。

陈国有一对绝色姐妹,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侯,妹妹嫁给了息国(今河南息县一带)国君息侯。息夫人比姐姐美貌更甚,面若桃花,人称“桃花夫人”。息夫人回陈国探亲时,路过蔡国,顺路探望姐姐,不料姐夫蔡哀侯色胆包天,竟在宴席上对她动手动脚。

息侯听说老婆被连襟调戏,勃然大怒,但他打不过蔡国,就想出了借刀杀人的馊主意。息侯派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不肯向楚国进贡,请大王假装派兵来讨伐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帮我对抗大王,大王就趁机教训蔡国。

楚文王听后大喜。公元前684年,楚军假装出兵伐息,蔡哀侯果然出兵相救,楚军于是挥师攻蔡,大败蔡军,将蔡哀侯俘获带回楚国。

就这样,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最终来到楚国。考古专家称,出土蔡侯剑的墓中有不少兵器,墓主人可能是楚国一位军人的后代,这位军人,应是俘获蔡哀侯的有功之臣。

封蔡质疑

蔡国为姬姓国家,与周王室同宗。其始封者为姬叔度,因封于蔡,故称蔡叔度。《史记。管蔡世家》云:“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遭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作为文嫡子、武王同母弟的叔度,因血缘的关系在周初的地位可说是相当隆崇的。对叔度的封蔡,史书多有记载。传统说法多本于《史记》,认为叔度是由武王分封的。

《史记。周本纪》云武王初克商国,即“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史记。管蔡世家》亦云:“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

古城遗址

蔡国故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上蔡县驿,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此地为西周古国蔡国的故都,今存蔡国故城遗址。蔡国始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叔度为蔡叔于此。春秋时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蔡被灭。前530年,蔡平侯复国,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历经五百多年。

蔡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现存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总长约1049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每层厚814厘米,小夯窝圜底。城墙缺口较多,疑是城门遗址。南城墙三处,西城墙一处,保存较好。城内中部有一土台,称二郎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有许多春秋陶片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说明当时这里有庞大的建筑。城内西南隅翟村一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古城西北有九个土冢,相传为蔡侯墓。

蔡国王陵

因蔡国都城曾三迁,故有三处:

⑴上蔡:

自姬度公元前1045年受封到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被杀,蔡国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共厉十八王,五百十四年。现城西北有九座蔡侯墓,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⑵新蔡:

自公元前528年蔡平侯迁都新蔡至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今河南新蔡),蔡在此共三王,三十五年。现新蔡城北有蔡侯墓和王室墓群七十二座,尚未发掘,墓主待考。

⑶下蔡:

自蔡昭侯迁此到公元前447年蔡亡,蔡在此历四王,四十七年。今安徽寿县、风台县、淮南市葬有蔡侯,此三地古称称寿州。寿县蔡侯墓位于寿县西门之内,系1955年在治淮工程中发现。

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标准器,可作为铜器断代标尺,还有大量铭文,因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墓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八米四五,东西宽七米一,深三米三五。坑底有棺椁痕迹,骨骸已朽,东南角有一殉人。北端放礼器与乐器,其他三面放车马器和兵器。西侧有一长四米二、宽两米的长方形漆器,器南部有两组玉饰。

墓中出土随葬品五百八十四件,其中青铜器四百八十六件,此外还有金叶、玉器、骨器及漆器等。具有重大价值的首推青铜器。礼器有鼎、豆、缶、鉴等,礼器多有自名,可由此确定器形的名称。有两件“吴王光鉴”是吴国嫁女于蔡的媵器,其余是蔡国自产。有成套的蔡国乐器甬钟、编钟、编缚等各一套。兵器有戈、剑、矛、斧、镞等。车马器有辖、銮、衔、镳、钤、节约等。有铭文的铜器多达几十件,铭文多有“蔡侯#”字样,应为墓主。“#”字专家考订为“申”,即蔡侯申或蔡昭侯。蔡昭侯迁都州来,死葬于此,完全可信。出土的“吴王光鉴”两件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为吴王光(阖闾)嫁女叔姬所作,圆腹平底,两兽耳衔环,腹内有四个小圆环,高三十五厘米,口径五十九厘米。口、颈和小腹饰密形云点,下腹饰垂叶文。鉴各有铭文五十二字,记述吴王作器原因,及吴蔡二国因政治需要而建立婚姻关系的情况。据铭文分析,当时蔡侯既要“左右楚王”,又要与吴联姻,反映蔡国国势甚弱,不得不依附于大国的脆弱地位。

距下蔡不远处的今淮南市蔡家岗清理出两座蔡国墓,相距约二百米,均为北面带墓道的“甲”字形墓。墓亦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约五米,宽约四米。随葬品多被盗走,仅在二号墓内残存七十多件镬、剑、戈、镞、镦、軎、辖、刀、锯等青铜器,基本上与寿县蔡侯墓出土的铜车马和兵器相同,证实该墓应为蔡侯墓。其中最重要的有错金银丝鸟篆文的“蔡侯产铜剑”三把,铸铭文三十六字的“绍侯(昭侯)铜戈”一件,铸铭文三十六字的“吴王诸樊铜剑”和铸铭文十字的“吴王夫差铜戈”各一件,错金银丝鸟篆文十二字的“越王者旨于赐铜剑”两把,这不仅证明该墓主人为蔡侯产,即蔡声侯,还得知墓内有吴、越铜器,说明蔡国不仅与吴有联姻关系,而且与越国也有往来,为研究春秋末期蔡与吴、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蔡国世系表

西周时期

姬度:周武王之弟,公元前1045~前1042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仲:姬度之子,公元前1042~前988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荒:姬仲之子,公元前987~前975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宫:姬荒之子,公元前974~前894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厉:姬宫之子,公元前893~前864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姬武:姬厉之子,公元前863~前838年,蔡侯,葬于河南上蔡县城西北

春秋时期

姬□□:姬武之子,公元前837~前810年,蔡夷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所事:蔡夷侯之子,公元前809~前762年,蔡厘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兴:姬所事之子,公元前761~前760年,蔡共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姬兴之子,公元前759~前750年,蔡戴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措父:蔡戴侯之子,公元前749~前715年,蔡宜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封人:姬措父之子,公元前714~前695年,蔡桓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献舞:姬封人之弟,公元前694~前675年,蔡哀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溪:姬献舞之子,公元前674~前646年,蔡穆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甲午:姬溪之子,公元前645~前612年,蔡庄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申:姬甲午之子,公元前611~前592年,蔡文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姬固:姬申之子,公元前591~前543年,蔡景侯,葬于河南省上蔡县城西北

标签: 蔡国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郕国历史介绍 郕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郕国

    郕国,史书又作成、盛,互通。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伯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与太姒的第七年儿子姬叔武。郕,史书又作成、盛,互通。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伯爵。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谥号。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

  • 秦末张楚国历史介绍 秦末张楚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楚国

    张楚王朝是秦朝末期第一个起来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领袖陈胜建立的。揭竿为王破函谷张楚隐王(陈胜)陈胜又叫陈涉,阳城人(今河南登封)。公元前209年,陈胜等九百人被征到渔阳郡戎守。因雨误期当斩,便同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吴广在今安徽省宿县的大泽乡(今刘家集)发动起义,杀死押送他们的秦军校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公

  •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巴国历史介绍 巴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巴国

    巴王朝是湖北巴族长阳部落首领廪君建立的中国西南地区政权,史历史悠久的古王国之一。巴国,在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巴族起源甚早,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 胶东人为什么和其他山东人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胶东

    说到胶东人其实真正要说的话,他还真的是山东人,但是这些人又和真正的山东人又完全不一样的,话说胶东人的语言,文化习俗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胶东人,特别是烟台、威海两市的人,给人的直观感觉是跟山东其他地方的人大不相同。胶东人身材普遍高大

  • 秦的发源地是陕西还是甘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

    说到秦国其实大家应该知道真的是超级厉害的一个国家了,横扫六国之后完成了对天下的大一统了,所以嬴政秦始皇也被誉为是千古一帝,但是现在的人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秦国的发源地的问题,那就是并不知道秦国是什么地方发源起来的,话说是陕西,话说是甘肃,那么到底是哪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世人都知

  • 郑和出使西洋的三大历史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郑和

    照《明史》所记,郑和依附的皇帝,从前称为燕王,到京都发动叛变,自立为皇称成祖,改年号为永乐。当时被篡位的惠帝削发为僧,亡命海外,一说是暴病而死,但是尸首不见。成祖总是寝食不安,所以就委派郑和到海外缉访,这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原因。据周钰森所著《郑和航路考》,最初说出:“盖惠帝之失败也,起因于

  • 北辽历史介绍 北辽历史简介 AD1122-AD1123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辽

    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追击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三月,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拥立耶律淳(兵马大元帅和鲁斡之子)为帝,号天锡皇帝(宣宗),史称北辽。基本简介北辽,于1122年3月立国,是时辽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等人拥立为君主,是为北辽的开始。

  • 喀喇汗王朝历史介绍 喀喇汗王朝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QaraKhanid)是由突厥民族建立的,位于中亚地区和我国新疆西部的一个国家,在其强盛时期为强大的中亚帝国。极盛时期,据有东起库车,东南起罗布泊,西至咸海、花剌子模,南临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广大区域,版图囊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

  • 东夏(大真国)历史介绍 东夏历史简介 AD1215-AD1233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夏

    东夏(1215-1233)即大真国,朝鲜史书称东真国,是13世纪时蒲鲜万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国号东夏。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

  • 唐朝藩镇静海军介绍 静海军节度使管辖地区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静海军

    静海军,静海军节度使(越南语:T渁栀H椞qu渀Ti琞s/静海军节度使)866年-968年,(名义上延续到1279年)。唐代时设置,管理交州(今越南)。成就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在安南都护高骈从南诏手中夺回交趾之后,于是“诏置静海军于安南,授骈节度使”改为静海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