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真相_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意义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真相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真相_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意义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934 更新时间:2024/1/25 20:34:26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武汉国民政府领导人汪精卫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使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原先采取的“联俄容共”方针逐渐演变为“反共清共”,之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真相

1927年7月14日晚,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团召开秘密会议,接受了汪精卫提出的“分共”主张,决定将《统一本党政策案》和《统一本党政策决议案》提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实行。1927年7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20次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汪精卫、孙科、谭延闿、顾孟余、陈公博等17人。汪精卫在会上宣读了共产国际5月指示,并就其内容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并攻击说湖南是按照共产国际的训令去做的,“怪不得湖南闹成这个样子”。他指责共产国际提出要在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中“多增加工农领袖”,“简直是破坏本党的组织”。他攻击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是根本动摇我们的军队”。他歪曲组织以有声望的国民党人为首的革命军事法庭的目的,说什么组织特别法庭,不要共产党同志参加,由老党员组织,就是“让国民党做刽子手”。汪精卫声称,“综合这五条而论,随便实行哪一条国民党就完了!”这是共产党“破坏国民党的阴谋”。汪精卫提请会议讨论决定两个问题:一是派负责任的重要同志到苏联的莫斯科去,重申国民党的联俄政策“乃是三民主义联合共产主义,三民主义的中国联合共产主义的俄国”,“若是丢开了三民主义那就不是联俄而是降俄了”。二是对共产党应采取一个“处置办法”,因为“一党之内不能主义与主义冲突,政策与政策冲突,更不能有两个最高机关”。孙科、顾孟余、谭延闿等发言,认为“共产党同志加入国民党是要使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化”,“将国民党作为共产党的工具”,国民党的主义、政策、组织“差不多都受了容共的影响”,因此,不能不对共产党“加以相当的制裁”。

会议根据汪精卫的提议通过了3项决定:一、在一个月内,召开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所提出的意见并解决之;二、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开会之前,中央党部应裁制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的言论行动;三、派遣重要同志前赴苏俄,讨论切实联合办法,其人选由政治委员会决定。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与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意义

1927年7月16日,汪精卫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报告《容共政策之最近经过》,声称中共中央1927年7月13日发表的《对政局宣言》是对国民党的“厚诬丑低”,中共中央决定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是共产党破坏容共政策之最大表示”。他说,既然共产党退出国民政府,“便无异脱离本党”。它在国民革命军及各级政府机关中亦无须存在。这是汪精卫发出的“取缔共产党”的动员令。同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各级党部发出《保护共产党员个人身体自由的训令》和《保护农工之训令》,虚伪地声称:1927年7月15日限制共产分子的提案是执行党的纪律,并非妨害共产党员个人身体自由,若压迫共产党而妨害其身体自由,定要依法严办。国民党中央并不因限制共产主义而停止农工政策之活动,对于农工团体须极力保护,对于农工利益须加意维持;若违背党义,少加摧残,唯有执行革命纪律。与此同时,汪精卫集团在武汉的党、政、军部门进行大规模“清党”。

1927年7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训令通饬各军长官务须于最短期间,对所属军队中的军事负责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对已经知名的共产党员应切实劝导,使之“与共产党脱离关系”,否则即行停止职务;对未知名的共产党员则应随时留心查禁,禁止一切秘密会议,并考核其言论行动,如有违反本党主义及政策者,立予惩办。

192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发表《对于武汉反动时局之通告》和《致中国国民党革命同志书》,强烈抗议武汉国民党中央作出的“分共”决定,号召革命的国民党员应与叛变革命的汪精卫集团决裂,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革命政纲和三大政策,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决心和革命的国民党员共同工作,同生共死,继续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事业。之后,汪精卫集团连续发布公开取缔共产党的反动法令。1927年7月26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1927年7月14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提出的《统一本党政策案》,宣布:一、凡列名国民党员,在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者,应自即日起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二、共产党员不得以国民党名义做共产党的工作。三、国民党党员未经中央许可,不得加入他党,违反者以叛党论。

1927年7月2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告中国共产党书》,诬蔑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不愿接受本党决议,而至破坏全部革命工作”,指责湖南的共产党组织对于土地问题自布一种经济没收办法,是不愿与国民党合作,自绝于国民党的表现,并宣称:共产党应即自憬放弃其“对本党敌视的态度”,否则就要执行相当的纪律。同日,国民党中央训令各省党部、各省政府、各军部,应对共产党人的活动“严加防范”。

1927年8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要国民政府领域之内的共产党员“务须洗心革面”,否则,一经拿获,即行明正典刑,“决不宽恕”。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地区搜捕、屠杀共产党人、革命人士和工农群众。随着汪精卫集团的叛变革命,国共两党的合作彻底破裂,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南昌起义及镇压

武汉国民政府于7月15日的进行分共事件,令其与中共的矛盾升温。7月19日,中共及共青团对国民党及汪精卫续行攻击。26日,国民党采取严厉措施,免去各机关中的中共党员职务。决定组建自己武装的中共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事,而中共方面则一直称大革命的失败才导致了军队建立。武汉方面决定予以镇压,被舆论评价“较南京政府之清党似犹过之”。中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等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形容当时的血腥景象,但没有明确提及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且认为是汪精卫本人的发言。据谢觉哉回忆,湖北曾有“宁肯错杀三千,不肯放松一个”的布告。而当时国民革命军第19军副军长陶钧最以此发言闻名。汪精卫本人至少在南昌起义前,一直否认主张对共产党开杀戒。

宁汉合流

汉方在分共的同时,并未放弃讨蒋。而蒋中正主持北伐不利,徐州失守。宗仁为首的桂系又软硬兼施,终于逼迫蒋中正与胡汉民、张人杰等人决定下野。李宗仁领衔发电庆祝汉方分共,当时蒋中正仅列名第四位。8月13日蒋中正正式下野,8月底9月初武汉国民政府机关陆续迁往南京。

更多文章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死了多少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事件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对大革命造成沉重打击,蒋介石则由此登上国民党最高领袖之位,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l

  • 皖南事变真相_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皖南事变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新四军北上时遭国民党埋伏,军长叶挺被俘虏,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以及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可以说新四军“全军覆灭”了。事后,周恩来发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皖南事变

  • 洋务运动主要历程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三十年却没能让中国富强起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主要历程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 仁宣之治具体内容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昌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统治下的时代,此时被人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后世更是把仁宣之治比作唐朝的贞观之治。仁宣之治具体内容政治上明代经朱元璋和朱棣的经营,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巩固了边疆地区,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但是在

  • 永乐盛世具体表现 怎么评价永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被称为“永乐盛世”,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史学家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认为它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永乐盛世具体表现疆域上据《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

  • 建文改制具体措施 建文改制的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建文改制

    为解决“朱元璋后”的遗留问题,建文帝与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建文改制”。然而,在建文削藩时却遭致大祸,燕王朱棣夺下皇权,建文帝下落不明。建文改制具体措施更定官制一、完善中枢文职化以品行佳优的文臣循吏充实大明中枢机构,完善其文职

  • 洪武之治具体措施 如何评价洪武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武之治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他登基后发展经济文化,国力日益增长,因其年号“洪武”,故称“洪武之治”。洪武之治也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对明朝日后发展起着重要奠基作用。洪武之治具体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承袭元朝。1380年(洪武十三年),

  • 戊戌变法顽固派介绍 戊戌变法的启示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戊戌变法,顽固派

    戊戌变法顽固派介绍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戊戌变法顽固派的阻挠,具体来说是因为戊戌变法的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直接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收场。戊戌变法顽固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图片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清政府的内部一共分为两股势力,一部分是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支持维新派变法的人士,另一部分则是以手握实权的慈

  • 绍兴和议的内容 绍兴和议是谁发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绍兴和议

    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金朝归还宋徽宗灵柩和高宗生母韦贤妃,宋高宗则答应金国会杀了岳飞,宋高宗不惜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绍兴和议的内容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

  • 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太监害死的八位皇帝 太监干政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古代历史

    太监太监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太监并不少,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监干政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同样,太监弑帝的事例也层见迭出。一、秦始皇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13岁继承王位,39岁称皇帝,一生在位37年。他在位期间先后灭掉楚、燕、韩、赵、魏、齐六国,首位完成华夏大统一的政治人物,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