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联剧变是信仰危机还是体制危机

苏联剧变是信仰危机还是体制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069 更新时间:2023/12/17 14:45:03

苏联剧变2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探讨苏联剧变原因的章很多,学者们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苏联存在的问题和导致苏联剧变的原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金华的《论苏联剧变中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一文,从信仰危机的角度探讨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认为:“改革‘新思维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抛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引发了全面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从而瓦解了社会主义信仰的合法性基础,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价值,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全线崩溃。信仰虚无主义的催化剂效应,形成一股又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为国外敌对势力西化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最终瓦解了苏共,毁灭了苏联。”这种把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完全归之于思想意识的做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也是与苏联的实际不相符的。文章所用的“信仰虚无主义危机”也不准确,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危机都说得通,两者加在一起,就难以理解。从该文的论述来看,苏共并不是没有信仰,不是信仰虚无主义,而是改变了信仰。

一、研究苏联剧变,要遵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讲得头头是道,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具体谈到苏联剧变的原因时,却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造成思想混乱,导致社会主义失败和苏联瓦解;说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了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思想和学说确实有很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从最初少数人信仰的思想变成了多国的实践,但在其中起作用的并不只是思想的正确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存在适合这种思想的土壤,中国、苏联这样的国家之所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存在深刻的社会矛盾,而又没有调解这些矛盾的机制。共产主义学说和政党在欧美发达国家可以存在,为什么那里并没有发生制度的根本改变,就是这个道理。

1890年,恩格斯在《致越­布洛赫》的信中写道:“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恩格斯的论述,道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真谛!苏共亡党与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当然也跳不出恩格斯的论述。作为当事人的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承认:“改革的悲剧结局是一系列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包括:时代的特点,公开提出的和暗中隐藏的目标以及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品质等等。”[2]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出的许多主,诸如:

民主化、公开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等等,都不是他心血来潮的产物,也是受到许多党员和民众认可的,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得到多数拥护的,其实质也是在为处于危机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寻找出路,不能简单地给他加上一顶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了事。

在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时,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失败原因的探讨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他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需要研究革命必然爆发又必然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3]。恩格斯这段精彩的论述同样可以用来指导对苏联剧变原因的探究。为什么苏共长期宣传的社会主义理论未能经受住公开性的冲击?苏联的意识形态会发生一夜之变,为什么民众那么容易就接受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政治控制一放松,社会组织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标签: 苏联剧变信仰危机还是体制苏联剧变多年来我国

更多文章

  • 古代最著名的男女野外偷情交欢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著名,男女,野外,偷情,交欢,之地,大概,是在,南宋

    大概是在南宋程朱理学盛行之前,中国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男男女女在野外,在大自然谈恋爱甚至发生性爱关系,并不是什么伤风败俗之事,更非罕见奇异现象。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最着名的这样一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云雨浓郁、情色旖旎的天地是在哪儿吗?像这样一个供未婚青年男女约会见面、谈情说爱、当然也难免有性爱

  • 非典病人忆:出院后去厕所 里面人全跑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非典,病人,出院,厕所,面人,全跑,陈晓,随着,2003年

    陈晓楠:随着2003年夏季到来,沉默的北京又恢复了以往的喧嚣,街上的人们都笑着说,非典病毒已经被这高温烧死了。空旷的马路再次变得车水马龙,地铁里上班的人流再次往来不息,一场非典匆匆而来,又这样匆匆而去。这座城市非典前后,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某些从非典的黑洞中捡回一条性命的人来说,生活不复从前

  • 1950年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核阴云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1950年,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阴云,太平洋,上空,首

    太平洋上空首次笼罩核阴云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7月下旬,战场局势对美国极为不利,朝鲜人民军已将美军赶至周长只有90英里的釜山一带。面对“一塌糊涂”的战局,美国决策层终于认识到,他们不得不用原子弹作为一种威慑,以遏制北朝鲜将美军赶出朝鲜,遏制中国可能的参战和进攻

  • 二战苏军功勋最卓着、“最致命”的女狙击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二战,苏军,功勋,最卓,最致命,狙击手,华盛顿,几天,一身

    初到华盛顿的几天,一身戎装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局促不安地贴在翻译身边,似乎生怕引起美国记者的注意。这位来自苏联红军第25步兵师的中尉,不会讲英语,肩上的担子却不轻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走遍美国,说服那里的政治家和民众支持同盟国反攻欧陆。彼时,斯大林非常渴望英美开辟第二战场,迫使纳粹分兵,

  • 小人物不得好活,大人物不得好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小人物,得好,大人物,不得,好死,2012年,11月,27日

    2012年11月27日清晨,一个巴勒斯坦医疗队掘开了前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在约旦河西岸的坟墓,取得了他的尸骨样本,并将此作为证据交给了欧洲的专家,以检测阿拉法特是否死于以色列方面的毒杀。自从2004年阿拉法特突然得病并在巴黎一家军队医院去世之后,他的死亡就成了不解之谜,他被毒

  • 远航期间,一架美国军机向我编队方向飞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远航,期间,一架,美国,军机,向我,编队,方向,飞来,编者

    编者的话: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支庞大的舰船编队驶向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深处,执行我国首枚洲际导弹海上试验任务。本文作者王福根当时作为参试人员,随舰参与了整个过程。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日记,将当年的所见所感整理成文,以飨读者。1980年5月,中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即进行“东风-

  • 撒切尔被西方捧为“冷战胜利设计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撒切,西方,冷战,胜利,设计师,永别了,娘子,几乎,成了,4

    “永别了,铁娘子!”这几乎成了4月8日全球媒体报道中最伤感的标题。当天,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这位一次次拿出勇气对国力衰落的英国大修大补、曾在冷战时代与美国总统里根联手的“铁娘子”,身体中流淌着&ldq

  • 杜甫写了前出塞未引重视 爆发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杜甫,写了,出塞,未引,重视,爆发,安史之乱,挽弓,当挽,用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唐杜甫《前出塞其六》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

  • 海大富为何要盗四十二章经 海大富为人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富,为何,四十二,为人,揭秘,小说,出场,大富,是个,讨人

    小说一出场,海大富是个讨人厌的老太监,他说话声音尖声尖气,他做事狠毒,而且老谋深算,常年患重病塑造了海大富一副奸相,然而越深入越被这个太监所吸引,他半辈子用命来忠于自己的主子,实在可歌可泣。海大富为何要盗四十二章经周星驰鹿鼎记海大富剧照四十二章经是整部小说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物品,不是武功秘籍但却万人哄

  • 曝: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也是个无家浪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季羡林,人生,失败者,是个,无家,浪人,季羡林,作为,一代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季承终于无法再缄其口,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