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吐蕃国历史介绍 吐蕃国历史简介 吐蕃历代可汗世袭表

吐蕃国历史介绍 吐蕃国历史简介 吐蕃历代可汗世袭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37 更新时间:2024/3/16 8:24:02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备。噶·东赞为人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在吐蕃王朝中,声名显赫,是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相。667年(唐乾封二年),噶·东赞卒,其子钦陵兄弟先后执掌王朝实权。在噶氏家族掌权的50年间,吐蕃王朝的实力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外不断进行武力扩张。

670年(唐咸亨元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区县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构成了对唐朝一向重视的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的威胁。唐朝派出以薛仁贵为首的10万大军攻吐蕃,在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草原)遭到钦陵的阻击大败。

吐蕃攻占安西四镇,既可镇慑西羌诸部,又把持了这一通商要道上的税收,而且四镇之地距吐蕃本部不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控制,因此,吐蕃争夺唐朝安西四镇蓄谋已久。安西四镇既被吐蕃攻占,唐蕃之间的征战日趋频繁,此时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处在强盛。发展的时期。

噶氏家族擅权期间,芒松芒赞及其子丁颉蛏芒布结(《新唐书》作器弩悉弄)都是年幼即赞普位,王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噶氏家族手中,赞普位高而无实权。钦陵驻军于今青海省东部,实力有增无已,而且还培植了一批雄厚的亲信势力。在钦陵当权期间,曾经发生过大藏地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687)。大藏(rtsangchen)疑是大宗(tsongchen)之误写。宗,即宗喀(今青海省涅中县),为钦陵驻军所在地。

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对立的阶级。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奴隶主以下的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奴隶中的一部分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人民,一部分是平民在阶级分化中破产下降而变成奴隶的。奴隶要为奴隶主从事生产,或被用于家务劳动及随军的勤杂人员,这一部分奴隶称为“庸”,奴隶主还把一部分奴隶和平民编入军旅,让他们参加作战,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桂”。

作为社会等级,“桂”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庸”。奴隶主阶级豪华奢侈,以残暴的刑杀维护其统治,甚至将奴隶殉葬,或作为盟会祭天的牺牲。当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达到一定极限时,其贪婪的刀锋又转向平民。吐蕃的贵族将领,在对外进行武力扩张时,劫掠财富,中饱私囊,虏获人丁,以扩充奴隶的数量。对内则是征调频繁,加重赋税。使奴隶和平民不堪其苦,促使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了。

676年(唐仪凤元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丁颉蛏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息。695年(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丁颉蛏芒布结已届成年,首先处死噶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赞辗恭顿,随后于698年(武后圣历元年),以“出猎”为名,先派兵执杀钦陵的亲信2000余人,再派人召见钦陵,钦陵拒不受命,丁颉蛏芒布结亲自领兵讨伐,未战,钦陵兵溃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钦陵子莽布支投唐。唐封赞婆为“归德郡王”,授“辅国大将军”,封莽布支为“安国公”,授“左羽林大将军”。按,莽布支疑是钦陵子论弓仁,《新唐书·论弓仁传》对其封赠有异说。噶氏家族对吐蕃王朝的专权至此告终。

二、清水会盟前的蕃唐、蕃诏关系

吐蕃和唐朝之间,原与吐谷浑、党项、白兰诸部相隔,双方的军事力量,最初并未直接接触。松赞干布在向唐朝请婚之前,即曾在吐谷浑部及松州施展武力。松赞干布去世后,噶氏家族专权,钦陵等人都致力于军事扩张,唐军在大非川失利后,不仅吐谷浑复国的计划破灭,而且使安西四镇成为唐蕃长期争夺的要地。丁颉蛏芒布结在位初年,“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此时吐蕃的辖区,已直接与唐朝相连。

三、王朝的衰落

1、赤松德赞的业绩

755年(天宝十四载),赤德祖赞为臣下谋害,子赤松德赞(742797,《新唐书》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继赞普位。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因叛摹颉蝰罪的贵族末氏和朗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权力。随即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展实力的战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吐蕃奴隶制社会自公元8世纪中叶起,已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的职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置了九大尚论,即《新唐书》所记“尚论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时更趋完备。据《智者喜筵》记载,告身各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内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内副相和整事大相佩大金告身,内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银镀金告身,其下军政官员人等,分别佩大小银铜告身,最低一等的铁告身,赐给作战有功的勇士佩带。在军事制度上,赤松德赞在原有四如的基础上,增置孙波如,五如下共设61东岱。东岱,即千户所,由东本主其事。此时,吐蕃的军政组织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语原意为观察使,汉文史籍作节度使)一职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是占领地区的高级官员。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佛教自7世纪传入吐蕃后,虽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与传统的本教斗争激烈。赤松德赞年幼即位,贵族那囊氏掌权,那囊氏与信奉本教的大臣极力反对佛教,王朝发布禁佛令: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后又转移到芒宇(今西藏吉隆县一带),还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毁。赤松德赞成年后,力图发展佛教,在清除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后,废除了前此颁布的禁佛命令。请天竺寂护,莲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建寺年代诸说不一,大致应在8世纪后半期)。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称“七试人”,都是贵族子弟,是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批佛教僧人。

自佛教传入吐蕃后,与本教经历了长期起伏多次的斗争。佛教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植下日益得势。为了抵制本教势力,佛教徒向赤松德赞提出与本教徒就教义优劣,进行公开辩论,以决胜负的建议。赤松德赞接受了这一建议,在敦喀(今西藏穷结县境内,一说在墨竹苏丕蒋布才宫前)组织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赤松德赞宣布佛教获得胜利,本教则被判定为非法的宗教,凡不愿放弃信仰的本教信徒,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从而巩固了佛教在吐蕃社会的优势地位。

随后,佛教内部也展开了一场斗争。由于佛教主要自汉地和天竺传入吐蕃,二地僧人分别坚持自己的观点:汉僧持“顿悟”之见,天竺僧则主张“渐悟”,彼此互不相容,迫使赤松德赞决心以辩论解决佛教内部不同见地的斗争。辩论约自792年至794年间在桑耶寺进行,由赤松德赞亲自监督。最后以汉地佛教失败宣告辩论结束,天竺佛教遂在吐蕃取得独占的合法地位。这一佛教内部的斗争,史称“顿渐之争”。

赤松德赞极力发展佛教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王室集中政治上的权力,削弱贵族和地方豪酋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吐蕃社会的封建因素迅速增长,导致吐蕃奴隶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剧,平民和奴隶的负担加重,贫富分化的趋势突出,被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迭有发生。显然发展佛教,在缓和阶级矛盾,抑制世俗贵族的权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史实证明;赤松德赞发展佛教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2、清水会盟

783年(唐建中四年),唐朝和吐蕃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北)会盟,重新划定双方边界。唐德宗李适于779年承袭帝位,此时唐蕃双方都有息战求和的愿望。这是清水会盟的历史背景。吐蕃军自长安西退后不久,又联合回纥军攻唐。唐将郭子仪在764765年(唐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先后挫败吐蕃与回纥联军于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和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

767年(唐大历二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先是765年三月,唐蕃于兴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联合回纥军攻唐泾阳。767年四月和盟后,九月,吐蕃又背盟,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游骑至潘原、宜禄(均在今陕西省长武县境内),郭子仪率重兵在长安以西严备。不久,唐军破吐蕃军于灵州,明年,吐蕃军又攻灵州,进逼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又被唐军击退。

779年(大历十四年),南诏王阁罗凤卒,孙异牟寻立。冬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南、长江以北,治成都)。此时南诏已成为吐蕃属国,南诏被迫出兵是为了替吐蕃取得蜀地作为“东府”,俘获的工伎丁颉蛲往吐蕃的首府逻娑城(逻些异称,即拉萨市),而且还要向吐蕃纳岁赋一缣。唐将李晟率兵破蕃诏联军于大渡河外,联军死八九万人。异牟寻退守羊苴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吐蕃为了安抚刚刚即位就在军事上遭到挫败的异牟寻,封他为“日东王”。

自吐蕃军攻陷成都到清水会盟之前,唐蕃之间处于较长时期的和战不定的形势。唐朝在兵力上的弱点,以及诸藩镇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得以利用时机,以与唐和盟掩盖其占地掠民的目的。779年八月,唐德宗即帝位三个月后,派太常少卿韦伦入吐蕃,送还战俘500余人。韦伦抵吐蕃时,赤松德赞已获悉剑南蕃诏联军战败,遂热情地接待了韦伦,并说:“我乃有三恨:不知天子(代宗)丧,不及吊,一也;山陵不及赙,二也;不知舅(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今甘肃省文县),侵灌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三也。”

赤松德赞复遣使随韦伦朝唐,德宗李适再一次派韦伦赴吐蕃送还在剑南战役中吐蕃被俘人员。赤松德赞见到韦伦重来蕃地,并再次送还战俘,“欢甚,授馆,作声乐,九日留”,又派其相论钦明思等50余人随韦伦朝唐,献方物。781年(唐建中二年),德宗派遣殿中少监崔汉衡、判官常鲁出使吐蕃。赤松德赞提出以灵州迤西的贺兰山划界,双方派员在边境会盟,并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蕃讲经,德宗答允了吐蕃的会盟要求,并应吐蕃之请,派遣高僧良琇、文素去吐蕃,“一人行,二岁一更之”。经唐蕃双方约定,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会盟。

清水会盟是唐蕃之间的一次重要会盟。唐朝派陇右节度使张镒等7人为会盟使,吐蕃以大相尚结赞为会盟使。清水会盟的主要内容是划定双方边界:将黄河以北的贺兰山区划作“闲田”,驻守在闲田内的双方兵将,维持现状,不得相互进攻;双方均未驻防的闲田,也维持现状,“不得新置(兵将),并筑城耕种”;黄河以南自六盘山、陇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省西北部)划界,以东属唐,以西属吐蕃。会盟后,唐蕃又分别在长安和逻些会盟,旨在确认清水会盟的合法性。然而,清水会盟后不久,又发生了平凉劫盟的事件。

3、平凉劫盟

清水会盟确定了唐蕃边界后,吐蕃在军事方面的优势明显地超过唐朝。唐朝由于内乱频仍,对吐蕃一直处于守势。清水会盟当年(783)的十月,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德宗出走奉天。吐蕃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同意吐蕃出兵,唐朝“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

784年(唐兴元元年)四、五月间,唐蕃合兵击破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应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他认为“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发生于787年(唐贞元三年)五月的平凉劫盟事件,就是尚结赞报复唐朝和企图除掉唐朝三将的具体行动。

吐蕃于786年(贞元二年)九月,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李晟击退进犯蕃军,十月,再挫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十二月,罢李晟兵权。

翌年(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求和“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的要求。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几经磋商,最后决定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787年(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出会盟的诚意。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地只身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此次劫盟突袭事件,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尚结赞又乘胜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和盟的失误,为尚结赞求和说项的唐将马燧,也被唐德宗罢免了军权。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终于得逞。然而,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再度和盟。

4、吐蕃与南诏解盟

南诏王异牟寻自779年剑南战役受挫后,国势日衰。他既担心唐朝的进一步攻击,又惧怕吐蕃的吞并。由于吐蕃连年与唐作战,又想争夺对西域的霸权,而与回鹘、大食为敌,战线拉得过长,以致财源枯竭,兵力不足。为此,吐蕃加紧了对本部和属部的剥削,南诏也深受吐蕃统治之苦,因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异牟寻之师汉人郑回,极力劝说异牟寻俟机归唐,异牟寻早已对吐蕃不满,经郑回的劝说,也有背蕃归唐的想法

788年(贞元四年)四月,异牟寻委托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朝唐,转达了异牟寻背蕃归唐的意愿。唐朝热情地接待了骠旁等人,并厚予封赏。十月,吐蕃发兵10万,准备攻打西川,同时征调南诏兵协同作战。异牟寻此时虽已有归唐之志,但还不敢公开背叛吐蕃,也出兵数万人屯于沪北(沪水之北)。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深知异牟寻心怀犹豫,致书异牟寻,鼓励他早下背蕃归唐的决心。但此事被吐蕃察觉,于是吐蕃对南诏产生猜疑,加以韦皋派间谍离间蕃诏关系,吐蕃责令南诏送大臣之子以作人质,蕃诏关系遂公开恶化。但吐蕃仍未放弃对南诏的控制,既有诱惑拉拢,也有武力胁迫,旨在断绝南诏与唐朝的联系。

标签: 吐蕃

更多文章

  • 蒙古族是怎么发展来的?蒙古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蒙古族

    欲要了解元朝的历史,那就必须首先从建立元朝的蒙古族起源说起。蒙古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前身是什么民族?他有多少年的历史?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的说清楚。在我国数千年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很多的复杂的民族,他们都经过多年的演变,是现在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些民族中,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原地区王朝造成巨大

  • 回纥历史介绍 回纥历史简介 回纥历代可汗世袭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回纥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碑》)中,作Uyghur(音),一般认为其意为“联合”。汉文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登国五年(390)春三月的记载,作“袁纥&rd

  • 清朝入关后满清大屠杀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满清大屠杀

    满清大屠杀背景是什么满清大屠杀背景是什么?满清大屠杀发生在明朝即将被清军灭亡之际,在那时,满清大军为使民从而以暴力手段对汉民族进行的大范围的屠杀行为。满清大屠杀图片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师入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而亡,明朝亡而满洲兴。满清大军为了入主中原不但对明朝的官僚进行收买并且学习了先进

  •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花岗起义

    浅析黄花岗起义的意义是什么虽然黄花岗起义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人们都是高度赞扬的。这主要涉及到黄花岗起义最直接的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养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革命救国奠定基础。黄花岗起义雕像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遭受的奴役惨绝人寰、难

  •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介绍卢沟桥事变一直都被人称为是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说卢沟桥事变的整个过程都是日本侵略者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阴谋,而卢沟桥事变中我国官兵也对日本强大的侵略者给以了十分强烈的反击。卢沟桥事变图片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可以说是十分简单的,原本我国的宛平城中的官兵一直都是安分守己的,严格地守护着

  • 哪个皇帝开创的乾淳之治?乾淳之治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淳之治

    乾淳之治是谁开创的,是宋孝宗开创的,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儿子。宋高宗在位期间,由于任用奸臣秦桧,导致国家吏治越来越腐败。并且南宋还受到北面金国的威胁。宋孝宗继位以后,看到内忧外患的宋王朝,决心重振大宋王朝。宋孝宗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不敢有一丝懈怠。宋孝宗凭着勤劳开创了乾淳之治。宋孝宗为岳飞平了反

  • 后西辽国简介:契丹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辽

    后西辽国前后延续八十余年(1224年~1309年)。建立此国的契丹人是中古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太祖元年(907年),太祖耶律亿建国。皇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125年,辽国灭亡,耶律大石建立西辽。辽朝延庆三年(1126年),德宗耶律大石将原东喀喇汗国都

  • 汉武帝币制改革基本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币制改革基本内容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中,行三铢钱是最早的一项内容。半两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钱币,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使用,但是它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是不一致的。汉武帝行三铢钱就是将它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汉武帝雕像皮币的推行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汉武帝推行皮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

  • 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尼布楚条约

    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与沙俄1689年签订的一个条约,正式名称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清政府完全没有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放弃了第一、第二、第三方案,最终不得不接受了预想之外的方案,对沙俄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割让了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历史上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褒贬不一,

  •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戊戌变法又被称为是百日维新,发生在公元1898年的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要求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并大力鼓励发展工农商等行业。戊戌变法旧照戊戌变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近代以来新思想的迅猛发展,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