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年间的两个首辅,一个张居正,还有一个是他

万历年间的两个首辅,一个张居正,还有一个是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79 更新时间:2024/3/11 16:51:04

明朝万历年间,居正去世之后。新的首辅就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申时行。

申时行不是皇帝五个老师之一,但是他担任的功课最多,任课时间也是时间最长的。虽然他身为首辅,但是他仍然担负着规划皇帝就读和经筵的责任。所谓的经筵,就是在春秋两季气候温和的时候举行,每个月三次。每次经筵,所有的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都要一起参加,还有给事中,御史多人也在听讲的行业中出现。

在经筵的过程中,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画,其他所有人都要凝神听讲,即使是皇帝都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尔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一直到皇帝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做出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缛节是当时明朝的一种重要的制度经筵的着眼点是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失误,但是最终都会归结到现实,希望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执行任务的讲官所受的优待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使是正德皇帝,这个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皇帝,也没有废止这种优待。

申时行这个时候还不是讲官,他是经筵的负责人,执掌全盘的计划。在文渊阁办公的首辅申时行的内心深处,不可能对经筵产生与众不同的兴趣。

每个月三次的经筵,其目的是更直截了当,它表现了皇帝和大臣们坚决地在经典和史籍中寻求最有效的方法,只是为了达到大同之治。

1586年的秋天,二十三岁的皇帝颓然下旨,需要停止早朝和出席经筵,其理由不过是头疼脑热一些很小的事情。这就让首辅申时行感到很伤心。他曾经给他的朋友写信诉苦,说他处于无可奈的地步。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

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衮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归田。

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臣之道。其实申时行能够成为首辅,好像更多的是一串偶然的事情所造成的。

1582年张居正逝世之后,继任者应该是张四维。但是第二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张四维就只能离职丁忧,在这个期间,申时行代理首辅。张四维在丁忧快要结束的时候自己又一病不起,还有两位大学士马自强和率吊样也都病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格最浅的申时行就成为了首辅。

申时行是一个首鼠两端、八面玲珑,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什么作为鄂人,特别是申时行在文渊阁的这九年时间里,和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实在是过于平静,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但是正是有这样的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的人物出现,才是的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到短暂的休养,才能有以后的发展。

申时行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万里十二年的时候及时将明朝从关于张居正的一切争论中拉了出来,避免了更多的人事动荡。万历十二年,皇帝精神焕发,但是仅仅时隔两年皇帝就发现自己想做任何事情都做不了的时候,申时行就泄气了。虽然申时行也不断后悔没有能让皇帝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但这是皇帝本身的问题,还有就是体制的问题,并不是申时行一个人所能掌握的。

万历十九年八月,申时行回到了故乡长洲,这一年,他五十七岁。他在老家度过了二十三年。万历四十二年,他年满八旬,神宗派人去看望他,诏书刚刚到申时行家门口,申时行咽气了。明神宗诏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定”。

关于申时行这个人,赵先生认为,申时行的“不作为”是大多数认为的诟病,但是我认为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其实,他心中也有一个灿烂的理想,但是张居正的前车之鉴,让他认为,让他这样一个既无背景,又无身家的人怎么能做到呢?而且,在他看来,大明朝已经经不起他再次折腾了。

关于申时行你有神马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三场战役,打赢其中任意一场,太平天国均有望扭转乾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在金田村举起义旗,掀起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大军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清军。不出三年,太平军便从武昌顺着长江东下,拿下金陵,定都天京。不过,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以及各路诸侯王互不配合,太平天国连续在三场重大战役中遭到惨败,最终走向覆亡。不过,若是能够打赢其中任意一

  • 雍正王朝:佟国维支持胤禩,康熙说了什么话,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从人物的结局来说,佟国维是最好的。佟国维是八阿哥胤禩的谋士,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的谋士。在康熙后期,主要是以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在争夺皇位,而佟国维的结局最好。佟国维的前半生,位居上书房首辅大臣,排名在马齐和张廷玉之前。佟国维又和康熙有姻亲关系,属于皇亲国戚。佟国维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佟国维的

  • “清明节的铭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4日,“清明节的铭记——缅怀英烈志 创造新伟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从2009年至今,抗战馆连续15年在清明节期间举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已成为各界追思、缅怀、尊崇、传承抗战英烈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北京市传统节日中群众性文化重点项目。向抗战英

  • 《岳阳楼记》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范仲淹没有登过岳阳楼?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岳阳楼为啥叫岳阳楼,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去过岳阳楼吗,范仲淹为什么写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诞生的条件说到岳阳楼,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范仲淹,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开头写到滕子京贬谪岳州,在北宋庆历四年,滕子京就是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在庆历五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在庆历六年。根据《范文正公年谱》的记载,范仲淹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作《岳阳楼记》。由此可见,范仲淹写作

  • 一百多年前,慈禧出逃,这个日本人拍下大量紫禁城的内廷私密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之前发过很多紫禁城老照片,大多来自于当时爱拍照的慈禧太后所命。但紫禁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封建社会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所在,大部分是禁止外界窥探的。所以皇宫内廷的很多角落,是不允许拍摄的,一直没有为世人所见。但令人咂舌的是,第一次大规模细致拍摄紫禁城内景,甚至深入后宫,拍摄皇宫内廷原貌的,竟是一

  • “如欧阳修者,如何得来”?从《泷冈阡表》看欧母对欧阳修的教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欧阳修与《泷冈阡表》我们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就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过去会有人以为欧阳修肯定是出身高门,家庭很富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赢在了“起跑线”上,应该说对也不全对。我们从《泷冈阡表》欧阳修所列的这个谱图来看,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是第一个迁到沙溪来居住的。在《先君墓表》中是这样记载的:欧阳氏自为吉

  • 为何清朝皇帝本名生僻又难念?乾隆一句话曝背后考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多半以国号流传后世,较少以本名称呼,像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本名为“玄烨”,雍正则为“胤禛”,并非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也不至于太过冷门。倒是 嘉庆皇帝本名为“颙琰(读音是yóng yǎn)”、咸丰皇帝叫做“奕詝(读音zhǔ)”、光绪皇帝则为“载湉(读音为tián)”,几乎都不约而同选用了生僻字,要

  • 《泷冈阡表》:欧阳修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的“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欧阳修简介,曹操为什么杀欧阳修,欧阳修的词作名篇20首

    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虽然这只是一块石头,但是这块石头包含十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首先要说的是“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这是宋仁宗皇帝的一句问话,他的意思是说欧阳修这样的人,上哪里去找。欧阳修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了,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够背诵出他的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还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19米娶英国妻子,如今子女现状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詹世钗的真实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詹世钗是清朝的安徽婺源人,属徽州府,现在是江西婺源了,他的父亲有八尺高,清朝时期的八尺大概在2.4米左右的样子,所以他就遗传了他父亲的身高基因,他还在很小的时候身高就嗖嗖地往上长,远远地甩开了同龄的小孩,为此还闹过一个笑话,就是他母亲带他去参加元宵庙会,詹世钗饿了要吃奶

  • “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迎接朱棣打开南京大门,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坐稳皇位,便大肆分封自己剩下的儿子到明朝边境去守边,朱元璋的想法很美好:朱允炆在朝中治理朝政,剩下的儿子为大明江山保驾护航,这样大明就可千秋万代。然而,事实上朱元璋却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汉朝七国之乱以及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分封不当所引起的,因此在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就发动了“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