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皇室、亲贵、朋党、权臣、太监这些因素在古代无不时刻觊觎着皇权。而每一位在位的皇帝,无不为防止这些因素的出现做着应对,确保自己的位置能够坐稳、坐长。而康熙这个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开始了大清永世长存的第一步行动----铲除权臣。
当时分走康熙帝权力的是谁呢?正是鳌拜。鳌拜给我们的印象很深:飞扬跋扈,大权独握,视皇帝于无物。而康熙帝兵不血刃地用几个陪自己玩耍的小青年就把鳌拜制服了。当时的侍卫、将领、大内高手很多,为什么康熙帝偏偏找几个小青年,而不用他们呢?
我们先说一下鳌拜必须死的原因。
功劳太大。鳌拜跟随皇太极四方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对其及其信任,并赐号“巴图鲁”,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因辅佐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即位,立下汗马功劳,此时得到顺治帝的重要。顺治帝去世时被任命为康熙帝的四位辅臣之一。
独断专权,为所欲为。满洲正黄旗费扬古之子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因为对鳌拜不尊重,鳌记恨在心,找了理由,把费杨古德儿子处死了。费扬古对鳌拜充满怨恨,于是鳌拜又找理由把费扬古一家弄得家破人亡。
还有一次三位省部级的官员联名反对鳌拜的换地要求,状告到康熙面前,鳌拜坚持将三人判处死刑,康熙没有办法就交给刑部处理。刑部处罚鞭刑一百,没收家产。而鳌拜最后竟然矫旨将三人处死。
鳌拜结党营私。拥有着仅次于皇帝的权力,下面自然依附着庞大附势的官员,成为“鳌拜集团”。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有了鳌拜必须死的理由,下面康熙就要去想怎么去实现的目标的问题。康熙分三步走。
康熙从小就受到孝庄太后的全力培养,5岁开始识字,而且用功极深。康熙帝曾谈到他自己的读书情况:好学不倦,乐此不疲。出生的平台不一样,并且这样的勤奋好学。官场的勾心斗角,康熙从小就接触,加上学习的史书,很快便想出铲除鳌拜的方法。
第一步用沉迷嬉乐来麻痹鳌拜。康熙通过索尔图找来了几个和年龄差不大的内侍,每天和他练习摔跤。鳌拜掌握着宫中的一举一动,听闻这些,以为是皇帝还小,沉迷于嬉乐。
康熙这一步极为精明。他如果发表对鳌拜不利的言论,或者是寻找大内高手杀死鳌拜,再或者是找到支持自己的大臣反对鳌拜,这样的做法很快就会传到鳌拜的耳朵,引起鳌拜的警惕,从而直接失败。康熙利用鳌拜对年轻人的好玩的心理,误导了鳌拜。康熙做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第二步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派出京城,任命自己的将领守城。命令发出的同时,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召鳌拜入宫。鳌拜入宫的次数多了,加之对康熙的玩物丧志看法,没有做提防。康熙召集自己的少年内侍,安排了逮捕鳌拜事宜。于是59岁的一代权臣兵不血刃的就被制服了。大内高手啊什么的也就不需要了。
权臣是阻碍皇位稳定的绊脚石,这块石头必须剔除掉,方才能踏踏实实的睡觉。而康熙帝用非常非常小的代价,除掉了绊脚石,可谓投入甚小,收获巨大。而做出这一决定背后所需要的知识和思考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勤奋好学,熟读史书,还有康熙帝的耐心,这一计划就不可能得到成功。康熙帝轻松制服鳌拜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思考。
参考文献:《清史稿》《康熙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