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军强大奥秘:兵马俑又有重大发现,难怪秦始皇能横扫六国

秦军强大奥秘:兵马俑又有重大发现,难怪秦始皇能横扫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46 更新时间:2024/2/21 18:59:30

与之类似的是,汉朝汉武帝时期,为了激发士兵战斗欲望,汉武帝推出“武功爵”。根据考古发现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揭示,汉武帝不惜重金,斩杀一个匈奴士兵,可以换取近一斤的黄金,瞬间可以改变人生,由此铸就了汉军的强大。

然而问题在于:金钱与爵位的力量确实强大,可以刺激士兵的战斗欲望,但有战斗欲望与强大并非一回事,既然如此,秦军、汉军强大还有什么奥秘?兵马俑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改写了传统认知。

[var1]

不久前,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取得了多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之一是秦军武器装备问题。

此次考古发现的长兵器,只有铍和戟这两种。其中,铍与现代刺刀类似,即将短剑装在长柄上,修正了过去将铍视为短剑的错误;戟是前矛后戈的组合体,即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

此次考古发现的短兵器,只有青铜剑这一种,一共发现五把,长度都在88—91厘米,与过去发现的秦剑长度大致相仿,但意义却非常重大,改写了传统认知。

五把宝剑都佩戴在兵马俑的身上,秦俑一号坑发掘领队申茂盛介绍:“剑就在俑身上挂着,原始位置都没有动,而各个附件都在。”

[var1]

然而,考古发现佩剑的主人却不是将军,都是普通士兵,由此申茂盛判断认为“我们认为剑是标配,每个士兵都会带。”

以前,考古发现的秦俑青铜剑,都是将军佩戴,其他战国青铜剑,也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佩戴,传统认知是将军配宝剑,普通士兵肯定没有资格,因此这一发现无疑改写了认知。

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秦国士兵身上长兵器、也有短兵器,比六国士兵装备的兵器更齐全,不仅可以长兵器作战,还能短兵相接,况且还有远射的箭阵洗地。

其次,秦剑长度为88—91厘米,而六国青铜剑长度通常在50—65 厘米(应是技术不如秦国,故长度不如秦国),一寸长一寸强,短兵相接时更有利。

因此,军事装备的优势,必然让秦军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其中秦剑的装备,让秦军在短兵相接时明显更具战斗力。

[var1]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普通士兵装备如此长度的秦剑,应该可以佐证秦兵的身高问题。

荆轲刺秦中,嬴政因为宝剑过长,一时没能拔出,而被荆轲追杀,左右大喊“王负剑”,这时医官夏无且扔药囊,为嬴政争取了一点时间,嬴政将宝剑推到后背,由此才拔出宝剑。

嬴政遭遇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宝剑过长,无法顺手拔出,这是客观原因,那么秦军普遍装备宝剑,在战场上是不是也需要“负剑”而拔?显然不会,因为战场生死一瞬之间,“负剑”而拔肯定不利于战斗。

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军身材普遍较高,如此才能随手拔出宝剑投入战斗。以兵马俑来看,秦军身高应该普遍在170厘米以上,而秦始皇的身高,可能不到170厘米,故而秦始皇只能“负剑”而拔。

[var1]

可见,除了军功爵刺激之外,秦军强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军事装备,这就让笔者想到了继承秦制的汉朝,以及“一汉敌五胡”。

《汉书》记载:陈汤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胡兵“兵刃朴钝,弓弩不利”,所以“一汉敌五胡”,但当胡兵“颇得汉巧”后,就变成了“一汉敌三胡”。

考古证实,汉朝军事技术长期保持领先,比如山东出土的一把大刀,上面刻有“永初(东汉汉安帝刘祜年号)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炼)大刀”,科学鉴定确认原料为炒钢,经过大约30次的锻炼而成,比铁制兵器至少要高二三个等级,而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只能制造普通铁器。

显然,秦军、汉军之所以强大,不是空谈、不是单纯的刺激,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有着实实在在的军事装备优势,故而秦始皇能横扫六国、汉军能一汉敌五胡。

[var1]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首先,秦汉时没有儒家的羁绊,中国人还很重视技术进步,知道保持军事装备领先的重要性,陈汤也能客观的解释汉军强大的重要原因,但后世儒家却忽视这一点,由此带来了很多遗憾,这是儒家的不足之处。

其次,装备优势不是万能的,拥有装备优势未必就能打胜仗,但武器装备落后的后果却是悲惨的,近代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欲要重新秦汉辉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其中一点就是要时刻发展军事科技,追求装备优势,尤其在当下,更具紧迫性。

参考资料:《震撼!秦始皇兵马俑最新发现》、《汉书》等

更多文章

  • 商朝殉葬有多残忍?人殉在历史上如何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朝活人殉葬纪录片,商朝女人长相复原图,商朝的历史简介

    在后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记录人殉人祭的甲骨数量可达1350片,卜辞达1992条。从殷商建立到灭亡的数百年间,根据甲骨文可考的人祭数量多达14000余人。据载,有商一代,陪祭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武丁时,陪祭奴隶人数高达500人。除了人数上可观的残忍外,人祭的各种方法也是骇人听闻。因为过于血腥,笔者在此

  • 《他是谁》结局惊现反转,王德发成最大赢家,卫国平后悔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因为王德发与卫国平之间的渊源特殊,聂宝华便将王德发派去接近卫晓霞,争取让卫国平相信他已经焕然一新,让卫国平能够放心的将妹妹卫晓霞交出去。原本事情正按照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可这时赵世杰却被抓入狱了,自私的赵世杰觉得自己不好过了,别人也别想好过,于是想要鱼死网破,将他所知道的聂宝华的秘密和

  • 琅琊榜2:荀白水被一剑毙命,元启说自己不会成为第二个长林王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萧元启因为掌握实权,早日实现问鼎的愿望,勾结东海国王墨淄侯,出卖大梁军情及相关营地,排兵及粮草位置。致使大梁失去十个州城,而他却借机装模做样出兵拿回其中微不足道的七州,也因此换来高高在上的权位。然而萧元启的这种掩耳盗铃之势还是被远在琅琊阁的萧平旌等人瞧出其中猫腻,为了防止大梁江山及保护萧元启,萧平旌

  • 《他是谁》大结局:卫国平聂小雨举办婚礼,蒋广善被判死刑,聂宝华主动自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事实是,那个指纹压根就不是蒋广善的,而是蒋广善故意留在现场的,就是想混淆警方的视听。不得不说,蒋广善简直把警方骗得团团转。而眼下蒋广善又囚禁了聂小雨,但这次他没有像之前一样将聂小雨残忍割喉,只是因为她是聂宝华的妹妹,抓住聂小雨事后就可以以此来要挟聂宝华为自己办事。[var1]奈何天网恢恢

  • 《他是谁》卫国平晕倒是怎么回事?《他是谁》蒋广善什么时候被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谁》卫国平晕倒是怎么回事?《他是谁》蒋广善什么时候被抓?自从陈山河死后,卫国平没有一日睡过好觉,只有抓到了凶手,解开了卫国平的心结,他的病才能彻底根治。《他是谁》卫国平晕倒是怎么回事?《他是谁》蒋广善什么时候被抓?《他是谁》中蒋广善得等到大结局的时候才被抓住, 他被抓的时候还不忘挑衅卫国平,露

  • 《他是谁》结局:卫国平壮烈牺牲,卫晓霞成功站立,宋处顾开岩大圆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之前案件中有凶手相关的皮肤组织样品,卫国平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便安排把组织和蒋广善的组织做对比。比对报告出来的那一刻,卫国平激动的一蹦三尺高,他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为好兄弟以及那些被残忍杀害的无辜之人报仇。蒋广善能躲藏这么长时间,说明他的心机深沉,而且反侦察能力很强。卫国平为了能够一次性抓捕

  • 《他是谁》赵世铎一语点醒赵世杰作恶,聂宝华无奈求助卫国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聂宝华不祈祷赵世杰其他的地方能够帮助自己,只希望赵世杰能将电机厂项目的事情做好,可最后赵世杰给出的资料完全就是堆没用的废纸。看透了赵世杰本事的聂宝华最后毫不留情踹掉了他自己单干,连带着收回了之前给予赵世杰的权利。尊严被按在地上摩擦,这是赵世杰从来没有受过的侮辱,回家找到哥哥就想打击报复聂

  • 项羽死后,原来的那些手下大将都去哪了,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楚汉之战时,不知怎么的,刘邦得知了这个信息,就给韩信下令,让他逮捕钟离眛。大家都知道韩信也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出于朋友的情意,韩信并没有逮捕钟离眛,反而是派人贴身保护他。后来刘邦听从陈平的意见,谎称说要去云梦打猎,召集各路诸侯共同前去。韩信当时已经猜到,这是刘邦的借口,他应该开始猜疑自己了。这时有人

  • 蔡山传说(十一)齐国夫人赈灾遇难葬蔡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蔡山帝,蔡山有什么传说,蔡山胡学文照片

    传说唐朝末年的某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重大水灾,江州一带洪水涛天,百姓躲于高处,饥不果腹,苦不堪言。朝廷令来自江州的朝中大员陈青,立马征调粮食,前往江州灾区赈灾济民。这陈青本是江州人士,得知江州受了重灾,心急如焚,不敢怠慢。这日陈青上朝归来,面色很不好看,因年长且身体欠安,难得立马动身而惴惴不安

  • “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楚汉之争第二次秦灭六国,魏国与六国瓜分秦国,秦国吞并六国动态地图

    项羽以将军身份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后,旧六国势力纷纷得以复辟,加上秦朝降将分封在关中,对刘邦的封王的汉中形成包夹之势,这个情形非常像战国初期赵、魏、韩与秦国相邻并互相制衡的场景。[var1]其次刘邦在汉中休养生息积蓄实力,项羽的楚军和其他诸侯互相摩擦攻伐,这个策略也很像秦国初期的对内改革,远交近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