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学浅谈:《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

文学浅谈:《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95 更新时间:2024/1/19 6:55:30

对于《墨子》中的主张,宋濂持批驳的态度,“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孔子亦曰:奢则不逊,俭则固。然则俭者,固孔子之所弃乎?或曰,如子言,则翟在所取,而孟子辞而辟之,何哉?曰:为有二本故也。”他认为孟子之所以弃墨是因为儒家中已有“二本故也”。相对于宋濂,陆稳的取舍恰相反。明嘉靖三十二年唐臣刻本,陆稳叙述了自己认识《墨子》的历程。他认为墨子“非圣人类也”、认为贾生“特言之过耳”,对韩愈谓其道与圣人相为用甚“疑焉”。他认为墨子之道“果异于自私自利之徒”,并认为墨子“其言足以鼓动天下之人尊而信之”,孔孟并称,“宜也”。他批评孟子,出于孔墨之后,“孤取天下之所尊信者辟而绝之,得无防其流欤?”这与李贽反对传统思想,对《墨子》加以赞扬不谋而合。

相比陆稳,李贽与胡应麟的评说有点激烈。李贽认为墨子的救世主张是对的。“明言节葬,非薄其亲而弃之沟壑以与狐狸食也,何诬人,强人入罪为?儒者好入人罪,自孟氏已然矣”。对于孟子辟墨给予讽刺抨击。胡应麟则认为墨家异于儒家,是因为要争一席之地,标立意,立心说。他认为《墨子》“盖其意欲与吾儒角立并驱,以上接二帝三皇之统,故肆言以震撼一世,而冀其徒。又苦行以先之,聚徒以倡之,驯至儒墨之称杂然并立与衰周之世”。汪中表达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反儒色彩。他认为墨子所倡学说与禹相同,并非“墨子背周而从夏”,并认为“墨子之诬孔子,犹孟子之诬墨子也,归于’不相为谋‘而已矣。”并对墨家“述尧舜,陈仁义,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长勤,百世之下,如见其心焉。”给予了极高的赞赏。针对此种“不伦不类”,翁方纲讽刺攻击道:“有生员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之言’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又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散文家兼词人的张惠言则认为墨子影响系“炒作”之功,“天下之人,唯惑其兼爱之说,虽他说悖于常理,不安于心者,皆从而则之,不以为意。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

此外毕沅在《墨子叙》中亦曰:“世之讥墨子,以其节丧、非儒说。墨者既以节丧为夏法,特非洲制,儒者弗用之。非儒,则由墨氏弟子尊其师之过。其称孔子讳及诸毁词,是非翟之言也。”对墨家的非儒说进行批评,并嘲讽“案他篇亦称孔子,亦称仲尼,又以为孔子之言亦当而不可易,是翟未尝非孔”。这也是后世学者批判毕沅《墨子叙》的理由,即好以儒言附会。毕沅说与孙星衍不谋而合,孙在《墨子后序》中也表达了孔墨同出,且墨高于孔的思想,并对司马迁班固等人对墨子的理解给予批正[27]。对于司马迁与班固“皆不知《墨子》之所出”,只有淮南王知之,“’墨子学儒者之业,习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识过于迁、固。墨子有节用,节用,禹之教也。”[28]对于孟子批评墨子予以反击,评说还算中允。虽此四人为弘扬墨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毕竟是辞章之儒,他们的对儒墨关系的理解也流于表面,至多只能表达对墨子的敬意。

[var1]

综上所述,由于乾嘉学人固守儒家的正统思想,很难跳出援墨注儒的藩篱。被认为阐释《墨子》比较大胆的汪中亦是如此。他只是把墨子作为一个解释经书,证明事例的工具,校注《墨子》时往往使用经书的路数来穿凿附会,如此以来难免错漏较多。这在清代学人的著作中多有评述,此不赘述。汪中虽然让沉寂的墨子及《墨子》暂时受到了重视,但孔墨在汪心中地位高低不言而喻。汪中虽给予墨子极高赞赏但亦未跳出援墨注儒的窠臼,更遑论张惠言等人了。清军入关后,虽然仍是孔儒独尊,但由于士人远离政治与民族意识的讨论,文人们主观上远离政治,他们著书立说,渐渐走上了循经求义的路子。不仅如此,晚清孔孟之学受到公开批判后,为了从传统学术中发掘救国良策,一些学者结合西方近代研究方法,对《墨子》中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思想学说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此种背景下《墨子》研究的发挥经义亦成为《墨学》研究史上一大特色之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鲍鹏山作品《孔子如来》新版面世,深度感受孔子的时代与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中国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他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信念,留下的文化遗产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然而我们对于孔子的认识又有多深?鲍鹏山教授曾说:“就国家、民族而言,不了解孔子,就不能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也无从设计和展望中国的未来;就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言,没有孔子,

  • 龙舟竞渡习俗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来源:央视新闻

  • “安史之乱”山河倾覆,唐肃宗危难之际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慧想说当然有,而且应该不止一位,今天咱们就说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唐肃宗李亨。他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繁荣与毁灭并存的,因为唐王朝正好发生了足以倾覆灭国的“安史之乱”。肃宗皇帝临危受命,担当起复国的重任,最终成功平复天下动乱,扭转了唐王朝的命运,那么,年轻的李亨究竟都做了什么呢?图片:李亨临危受命剧照一、

  • 曹操与张飞居然是亲戚关系?我读书少,你别逗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说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太监曹腾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倒是夏侯氏。也就是说,从血统来看,曹操应当说是夏侯氏的后裔;他部下的大将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包括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夏侯惇长武艺高超,独当一面,深受曹操重用;夏侯渊屡次领兵出征,也极受曹操器重;除了他们本身的才华勋业以外,与曹操的

  • 读史|隋文帝:历史上最长情的帝王,一生独宠独孤伽罗,临终却叹:独孤误我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此时,宠妃宣华夫人妆容凌乱、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扑进杨坚的怀中,杨坚忙着哄道:“爱妃这是怎么了?说出来朕替你主持公道!”宣华夫人哭着说:“太子无礼!”杨坚听完犹如五雷轰顶,他本就余怒未休,这会儿更是怒不可遏。他没想到平时看起来温良孝顺的儿子不仅动了篡位的心思,还对自己的宠妃图谋不轨!他拖着病体大骂:“

  • 吕布死后,貂蝉到底去哪了?专家:3种可能结局,前2种都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貂蝉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对于貂蝉的结局,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三国演义》原著对于貂蝉最后下场,事实上没有太多着墨,最后一次提到貂蝉,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时,后来吕布败北后就没有多余描述了。吕布逃离长安后,《三国演义》对于貂蝉的叙述已鲜少提及。只有第十六回提到吕布妻

  • 武则天被逼退位,唯有一人悲声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退位后的尊号,武则天被逼退位电视剧,薛刚反唐大结局武则天退位

    这一年,82岁的武则天老病缠身,卧床不起,每天由男宠张易之和张宗昌侍奉左右,渐渐的,这俩人竟插手朝政,陷害忠臣。为了保住李唐江山,姚崇与张柬之等5位大臣一番密谋后,发动了神龙政变,由张柬之带领精兵出其不意冲入宫中,诛杀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垂垂老矣的武则天带着不甘让位给了儿子。李显登基后按功行赏

  • 权倾朝野的才女上官婉儿,最后却落个连完整的尸体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上官婉儿求而不得的故事,她是婉儿,婉儿的真人照片

    那么上官婉儿到底跟武则天有着怎样的血海深仇,此事还需从上官仪说起,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原本在唐高宗手下做着宰相一职,深得唐高宗的赏识,但是由于武则天的势力强大,非要插手朝廷大事,惹得唐高宗内心十分不爽,因此唐高宗就想借着皇帝之权,废了武则天这位皇后,于是就把上官仪召进宫,开始起草罢黜皇后的诏书

  • 关羽的后人,在唐朝当上宰相,做过一件蠢事,让朝中大臣耻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时代,关羽是少有的大将,被刘备视为最重要的心腹。关羽一生曾多次出征,也斩杀过不少敌方将领,曾经马超的手下有一个名为庞德的偏将非常厉害,但是却被关羽水淹三军,活捉了庞德,庞德在被俘虏答应了关羽作为内应一起攻破曹军。庞德小人之心,回到曹营后说自已是逃出来的,接着便披甲上阵挑战关羽,被关羽一刀斩于马

  • 李世民的大将数他厉害,却不肯参与玄武门之变,遭李世民蓄意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玄武门之变简介,决战玄武门大结局,洛阳为啥也有玄武门

    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虽然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命运的安排却让他们成了不共戴天的生死冤家。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皇帝宝座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诱惑,在皇权竞争面前,亲情和血缘关系往往被弃如粪土。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怀心事,表面上相安无事,暗中却摩拳擦掌,时刻寻找对方的破绽,想来个一击致命,双方的剑拔弩张之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