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主观感觉,貌似在面对重大的失败挫折时,刘备和袁绍都不如曹操那么看得开,或者说曹操的心胸更加宽大,其实这个问题还得从广义来看。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在三人之中绝对配得上打不死的小强的称号。他从无到有,从黄巾起义开始,整整数十年都为了匡扶汉室,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一直到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刘备的能力和韧性时毋庸置疑的。
多少次的战斗,多少次的屡败屡战,那股不服输的精气神令人不得不为之叹服,在取得益州,打赢汉中之战后,蜀汉的国力臻至巅峰,他也顺利成就真正的帝王之业,不过此时的天下几乎只有三家,而他蜀汉是其中最弱小的,凤雏死于落凤坡、法正也是病入膏肓,可是不久之后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且带着张飞被杀,令得刘备集团实力人才凋零,他此时执意出兵,既是为了兄弟之仇,也是携带着滚滚雷霆之怒,做出鱼死网破之态势而掂量一番东吴的最终底线。
夷陵之战惨败出乎于刘备的意料,此战不仅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补偿反而损失了数万精锐之师还带着蜀汉的不少俊杰人才都凋零,接连的打击,让得刘备的心一瞬间掉入了谷底,他太明白此刻蜀汉的窘境了,他恨啊,恨自己,更恨天不遂人愿,而此时的刘备已经60多岁了,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的,心气早已不复往昔,加上如此的挫折,让他几乎看不到未来了,接连的逃亡和心气的溃散,刘备一病不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袁绍死时应该是五十不到(以和曹操同岁算),他的死更多的还是自己的性格原因导致的。
袁绍四世三公,又长得好看,一直都是看不起曹操的,素来以其老大哥的身份自居,坐拥四州之地,兵精粮足,人才济济,没曾想官渡之战,十万败给了曹操区区三万人马,除了百十骑逃回,大军几乎是损失殆尽,这令得一直自视甚高的袁绍极度的愤懑和不甘。
袁绍很少自省,找了不少原因,执意要找回场子,毕竟他认为官渡之败是因为自己的轻敌以及许攸的投诚,所以接下来有了仓亭之战,规模应该不是很大,结果还是以曹操胜利而告终,两次的失败,终究是令得袁绍怒火中烧却又无能为力,接着辖区叛乱不断,虽然最终被平定,可是袁绍却对于两次的失败耿耿于怀,在最巅峰的时候败给了看不起的曹操,导致了元气大伤,是可忍孰不可忍,心中积郁已久,却又无能为力,终究是导致了一病不起。
比起刘备,袁绍之死更多的是因为其心胸,以及其高傲的性格导致。
曹操赤壁之败后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他会对自己纠错,自查自省,想方设法的稳定内部,并且发出求贤令,并不是急切的想要再次兴兵来掩盖自己赤壁之败。
再者,赤壁之战中,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数万,最主要的还是荆州投降的兵力,因此虽然损失不小,可是于北方的格局和统治并没有多么严重的影响。北方之地尚在曹操的掌控之中,他还是三家中最强大的势力。
虽然当时年纪也过五十了,可是相较于刘备夷陵之败的处境无疑是要好上太多太多,曹操完全可以整经备战,占据战略主动,可是刘备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有多烂呢?看看孔明主政初期的态势就知道内忧外患几乎到了国家摇摇欲坠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