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我们在开始正式的分析讨论之前,先引入一个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出清”,即供需平衡。
正如笔者在《王莽迅速败亡,果真是推行“新政”操之过急导致的吗?》一文中指出的,王莽新朝垮台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索是水灾造成的人口与粮食之间的供需严重失衡,而当积年累月的战争消灭了大量的人口之后,粮食和人口之间达到了新的平衡,用经济学来说,即为“市场出清”。与此同时,耕地与人口之间则形成了新的不平衡,不过是人口不足,则耕地与人口之间有自然而然的“出清”需求,在社会经济上表现则是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加,社会自然而然的趋于稳定。
纵观整个中华帝国的“治世”与“乱世”的循环,大多都是完全相同的模式,秦到汉,王莽的新朝到东汉,三国归魏等等,没有任何的例外——只要市场出清后的统治者不胡作非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是很容易达成的,而这也是汉初几代统治者无为而治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光武中兴最终达成的局面,与光武帝前面采取的措施之间关系并不大。当然,如果据此认为光武中兴名不副实,肯定过于武断了,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刘秀的施政措施的真实效果,然后再下结论。
其次,控制政府规模,降低赋税,以此来减轻民众负担。控制政府规模最大的措施是光武帝在公元30年取消了四百多个县,然而此举的诱因是长期的战乱造成的北方人口锐减,从而不需要这么多地方行政官员,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当然,把税赋恢复到汉初的三十税一,还是实实在在的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最后,抑制豪族,解放生产力。熟悉东汉历史的都知道,汉初的功臣勋贵中的绝大多数,在两三代之后便泯然众人,可东汉却是门阀豪族全面崛起的时代,最初追随在光武帝左右的那些家族,到了汉末仍然拥有惊人的财富、地位和影响力,比如窦家、马家和南阳世家。也就是说,光武帝所谓的抑制豪族完全是一纸空文!
最后一点,鼓吹儒学,强化教育。措施确实是有的,并且光武帝极力将自己的角色装扮成“读书人里面的皇帝”,从而得到士族的衷心拥戴,后世的史家自然对此推崇备至,但对于改善国计民生来说,效果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光武中兴”的成就,绝大部分是“出清”的结果,而非光武帝统治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