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霍小玉的传闻轶事 怎样评价霍小玉

霍小玉的传闻轶事 怎样评价霍小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14 更新时间:2024/3/31 0:18:07

霍小玉的传闻轶事有哪些?霍小玉的历史评价如何?以下为您介绍霍小玉。


霍小玉简介

霍小玉,故霍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母曰净持。即王之宠婢也。王之初薨,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因分与资财,遣居于外,易姓为郑氏,人亦不知其王女。

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小玉已经十六岁了,禀受母亲的资质,长得容貌秀艳,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这时,母亲郑净持落难时从府中带出的首饰细软都变卖用度殆尽,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

为了女儿的前途,郑氏对待客的尺度把持甚严,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出卖身体。这样竭力保住女儿的贞洁,是为了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能名正言顺地为人妻,以获取终身的幸福。

这样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娼门中称为“清倌人”,必须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虽为“清倌人”,但因才貌俱佳,照样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风流之客,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妓。


霍小玉传闻轶事

在京城里,有一个以诗文著称的人李益。他祖籍陇西,游遍那里的汉唐古战场,写下了许多感怀战争的诗篇。

霍小玉也是因战乱而经受离丧之苦的人,对李益的诗篇分外感动。后经街坊的穿针引线,终于见到了李益,他当时正是状元及第等待委派官职。交谈了几句话后彼此都感到情投意合,谈论诗文,竟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霍母也很欣赏李益,心想若能成此二人,霍小玉也可落得终身有靠。于是他们以红烛为媒,以美酒为约,起下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盟誓。李益索性住在霍小玉家中,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真和夫妻一样。

就这样过了大约快一年的时间,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先回家乡东都洛阳探亲,然后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后,再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

李益临行之时,霍小玉忧心忡忡,想他官高位显之后,定会变心,而李益却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之后,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李益不得已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但其父母坚决反对娶一个歌妓入门,李益思虑再三也觉得娶官宦人家的女儿对自己的仕途会有帮助,于是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

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盼望。半年过去了,不见李郎,一年过去了,仍是杳无音信。霍小玉知道担心终成事实,悲恨交加,卧床不起。李益负心之事渐渐传开,全长安都知道了,许多人为霍小玉愤愤不平。

没多久,李益进京办事。一个道士把李益硬是架到了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挣扎着站起来,面对负心之人纵有万般苦楚却一句话也不想再说了。

她拿起一杯酒泼在地上,表示与李益已是“覆水难收”,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

多年以后,李益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而他对霍小玉的愧疚之情却折磨了他一辈子。


霍小玉的历史评价

唐朝的花街柳巷,想必是不如清朝时候的多,若能谈起古时的妓女,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条流淌着脂粉香气的秦淮河。

但如今的秦淮河却已经是今非昔比了,随着历史厚厚地沉淀下去,她孑然地淹没在夫子庙的浆声灯影里面,昔时的繁华逝去,一回首已是荒原。

其实这也怪不得秦淮,世事从来是如此更替着的,有了兴就有了衰,如同有了黑就有了白。时间一点点地从钟表的滴答声中悄然滑去,留下点旧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谈资,一天天地累积下来,留传于后世,于是成了传说,有了故事。

历朝历代的野史中,似乎总少不了点缀进去几个有着鲜明个性的女子。人们习惯了称呼她们为妓女,或许如此称呼也是不大合适的。

她们并非是通过出卖肉体的方式以换取物质回报,她们大抵上应当称呼做“艺妓”。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就如同一死以酬情郎的霍小玉,为人始乱而终弃,哀怨故事也只能留与后人知。

霍小玉的母亲本是唐玄宗时霍王爷家的歌舞妓,因容貌秀美被霍王爷纳为侍妾。就在其身怀六甲之时,“安史之乱”爆发,霍王爷战死,王府家人作鸟兽散。

霍母带着小玉流落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在霍小玉十六岁时,已经长得和她母亲当年一样明丽可人,通诗文、善歌舞,为了维持生活,霍小玉只好干了歌舞妓这个行当,卖艺不卖身。因她才貌俱佳,在当时颇有声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诗文歌舞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思想统治上的东西,这也许也正是霍小玉卖艺而不卖身的清高的源头。

但是家道破碎带给她的苦痛是持久的,这也让她在很长时间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内心的凄凉更是无人能够触及。卖艺对她来说也必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是骨子里面她也不得不产生为生活所迫的低贱,即便她是再多么的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关于霍小玉的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标签或通过中国历史栏目查看。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红拂女的传说故事 红拂女的纪念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拂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后世如何纪念红拂女?以下为您介绍红拂女。红拂女简介红拂女,出自唐人小说《三十三剑侠传》中的《虬髯客传》,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风尘三侠”之一,本姓张,名出尘,江南吴兴人。张出尘是李靖的红颜知己、结发之妻。张出尘虽然在正史中默默无闻,但在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却是一个奇女子。她慧眼

  • 南子生平经历 南子的传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子生平经历如何?南子的传闻轶事有什么?以下为您介绍南子。南子简介南子,春秋时期女政治家,河南商丘人。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灵公为夫人。南子生性淫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召公子朝与其在洮地相会。卫灵公的太子蒯聩知道南子私通之事后,非常愤怒,便和家臣戏阳速商量,在朝见南子

  • 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家冯嫽的经历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冯嫽生平经历如何?冯嫽的历史评价如何?以下为您介绍冯嫽。冯嫽简介冯嫽,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太初四年,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刘解忧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刘解忧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 王羲之老师卫铄的传闻轶事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卫铄有哪些民间传闻?卫铄给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以下为您介绍卫铄。卫铄简介卫夫人(272年—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

  • 桃花夫人——息夫人的一生 怎样纪念息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息夫人有怎样的生平经历?后人如何纪念息夫人?以下为您介绍息夫人。息夫人简介息夫人,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息妫归宁探亲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

  • 唐朝第一美人李裹儿的经历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裹儿生平经历如何?李裹儿有怎样的历史评价?以下为您介绍李裹儿。李裹儿简介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

  • 南齐美人潘玉儿的一生及其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潘玉儿生平经历如何?潘玉儿有怎样的历史评价?以下为您介绍潘玉儿。潘玉儿简介潘玉儿,亦称潘玉奴,本名俞尼子,原是大司马王敬则的乐伎。后来,潘玉儿被萧宝卷纳入宫中,深得萧宝卷的宠幸。永泰元年,萧宝卷继位后,将潘玉儿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得到东昏侯萧宝卷的专宠,萧宝卷死后被萧衍缢杀于狱中。潘玉儿入宫改姓潘玉

  • 虢国夫人的生平经历 虢国夫人有什么传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虢国夫人生平经历如何?虢国夫人有什么传闻轶事?以下为您介绍虢国夫人。虢国夫人简介虢国夫人杨氏,唐朝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宠妃杨玉环的三姐。早年随父居住在蜀中。初嫁裴氏为妻,裴氏早亡。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以后,虢国夫人和杨贵妃的另两个姐姐一起迎入京师。唐玄宗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为姨,并赐以住宅。安史之乱

  • 梅妃江采萍生平经历与传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江采萍生平经历如何?江采萍有哪些传闻轶事?以下为您介绍江采萍。江采萍简介江采萍,号梅妃,闽地莆田人,唐玄宗宠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江采萍自幼陪颖,父亲极赏识,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后妃事迹的《周南》和《召南》两部分诗。十四岁,善

  • 塘沽协定的内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塘沽协定简介1933年初,已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日军又向华北进犯,中国军队在热河、长城一线奋起反击。除非嫡系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等部队外,部分中央军部队亦开赴长城关口御敌,予日军以佷大杀伤。但长城抗战进行至5月中旬时,一心忙于内战和消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妥协,急派黄郛赴北平与日军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