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花蕊夫人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花蕊夫人吗?

花蕊夫人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花蕊夫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8 更新时间:2023/12/4 14:33:04

历史上真的有花蕊夫人吗?

花蕊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一位女性,她美丽聪明、优雅高贵,是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妇女。

花蕊夫人姓徐。据《十国春秋·慧妃徐氏传》记载,她是蜀中青城人。后主孟昶封她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后来国亡入宋,徐氏心不忘蜀,孟昶死后,她亲手画了一张人物肖像挂在宫里。有人问她此人是谁,她巧妙地回答说:这是我们蜀中的“宜子神”。其实正是她无法忘怀的丈夫。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违心地生活在陌生的宋朝后宫,痛念死去的丈夫又不敢明言,只能用这种隐秘的手段为他默默祈祷。

《全唐诗》里收录了她的《宫词》一百五十多首,仅从这个数字,我们就能想象到这位秀女具有多高的才情。相传她到了汴京后,赵匡胤想验证她究竟有没有才气,命她即兴作诗。她不假思索,当即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军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通俗易懂,虽然透出深深的亡国之痛,却没有直接表示出对宋朝的憎恨,更多的是哀叹后蜀将帅无能,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有大见识。难怪赵匡胤看了之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对她倍加赞赏。

花蕊夫人是怎么死的?

史书没有交代花蕊夫人是何时死的,也没有说她是怎么死的,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野史笔记中的零星记载。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赵匡胤没有责怪他,“饮射如故”。北宋末年蔡?的《铁围山丛谈》明确点明: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这两则记载大同小异,都是在美化太宗赵光义如何以社稷为重,不顾一切地清除他哥哥身边的“祸水”。然而,人们很容易引发这样的联想:因为赵光义太想得到花蕊夫人,但又绝无可能。他经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断然采取了将美好毁灭在面前的卑劣手段!我们所以如此分析,是因为赵光义并非一个不好女色的正人君子,他后来对南唐李煜小周后的贪婪和强占,足以证明他对女色有极度的渴求。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用杀死花蕊夫人的“义举”彰显他只要江山不要美人的胸怀?

除上述说法之外,还有两个现代版的花蕊夫人形象,一是蔡东藩的《宋史演义》,一是李逸候的《宋宫十八朝演义》。《宋史演义》第九回说赵匡胤为了得到花蕊夫人而将孟昶毒死,随后将花蕊夫人接入后宫。第十回开篇便说花蕊夫人“是个天生尤物,不但工颦解媚,并且善绘能诗。”接下来又说:赵匡胤与花蕊夫人绸缪几年,又迷上了大将宋?的女儿宋氏,“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了。

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云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按照蔡东藩的理解,花蕊夫人的死与赵光义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失宠而死于开宝元年(花蕊夫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宋宫十八朝演义》写得比较隐讳,但通过第十九回的暗示,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认为花蕊夫人是被宋皇后毒死的。该书写赵匡胤开宝九年御驾北征河东刘继元回到汴京时,“甫进入宫门,只见宫人乱纷纷的,好像出了什么变故似的。太祖心里一惊,正要查问,忽花蕊夫人宫里一个宫女迎着太祖奏道:‘花蕊夫人忽得暴疾,已经不省人事啦!太祖一听,好像凭空地响了一个霹雳,吓了一大跳,急忙奔向玉真宫去。进到里面,只见黑压压地塞满一屋子的嫔妃宫女。宋后也在床前,亲手调药哩……太祖又问道:‘她这病是怎么起得呢?宋后又回道:‘适才与臣妾同在后苑观菊花,她还是好好的,不知怎的,回到宫里,忽然说是肚里急痛,面色也顿时改变,咕咚便倒在地上,昏迷过去了。”

两部演义写花蕊夫人之死都与宋皇后有关,却都和赵光义毫无瓜葛,这与宋代数则笔记的基调完全不合。从情理上说,花蕊夫人即使受到赵匡胤的冷落,也不至于郁郁而终,她是个有情趣有气质的女人,孟昶猝死她都能挺过来,何况被她根本不爱的赵匡胤冷落?至于说她被宋皇后毒死,更不可信。

宋皇后出身高贵,她母亲是五代后汉高祖刘?的女儿永宁公主,她本人则是无可争议的大宋皇后,犯不上在这种事上失了身份。退一步说,宋皇后用如此歹毒的手段杀害花蕊夫人,与她一贯善良的基本人格也不相符。通盘研读相关宋代文献,我们认为花蕊夫人死于赵光义之手,是符合当时的大背景和赵光义本人人格缺陷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冤枉赵光义。因为除了他,没有人具备毁灭花蕊夫人的能力。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花蕊夫人是怎么死的?花蕊夫人是谁的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花蕊夫人,有人说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而也有人说,是一代名妓费氏。据说,花蕊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人比花娇,被封为花蕊夫人。那么,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呢?她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她是怎么死的?花蕊夫人简介:历史上其实有两个花蕊夫人,一个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一个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对两位花蕊夫人

  • 印度恒河浮尸图片,印度恒河浮尸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恒河浮尸,是文明于世界的话题。印度恒河,作为世界四大人类发源地之一,已经被恒河浮尸严重污染。恒河浮尸的背后到底隐含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今天,小编搜集了恒河浮尸的相关新闻,和大家一起深入揭秘恒河浮尸。印度恒河浮尸的问题一直受到各界诟病。前不久,流经北方邦的河面上惊现数十具恒河浮尸。恒河污染问题持续恶

  • 张国荣是同性恋吗?张国荣到底喜欢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纵观张国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歌坛,张国荣都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同时,张国荣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张国荣同性恋。张国荣和唐鹤德有过什么样的感情故事?张国荣是攻还是受?详解请看下文。1982年12月9日,香港丽晶酒店,他遇见了他。彼时他

  • 李煜与周女英偷情的词,周娥皇与周女英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一代词帝,他的皇后一开始是周娥皇,却跟周娥皇的妹妹偷情,气死了皇后周娥皇,又封了周娥皇妹妹周文英为皇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煜的皇后原本是女英的姐姐周娥皇。李煜与周娥皇,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对,他们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感情很好。周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r

  • 宇文成都被谁所杀,宇文成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宇文成都(不详~不详)中文名:宇文成都别 名:天宝大将国籍:隋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陇西成纪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不详主要成就:力举重五千四十八斤铜鼎 四平山力挫三杰职业:武将宇文成都,《说唐》、《兴唐传》等隋唐小说中所描绘人物,史实中并无此人。小说描绘,宇文成都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号天宝大将

  • 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杨广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宇文化及是隋末叛军首领,曾为隋炀帝太仆少卿、右屯卫将军。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他父亲是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隋末,宇文化及见隋炀帝昏庸,隋朝必然灭亡,于是起兵谋反,另谋建立新朝。虽被剿灭,但也过了一把皇帝瘾,只不过没“爽”几天,脑袋就让别人摘下来了。宇文化及少年的时候

  • 萧皇后的结局被谁杀了,萧美娘跟过哪些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萧皇后(?~?)中文名:萧美娘外文名:Xiao Meiniang国 籍:中国职 业:隋炀帝的皇后特 征:天生丽质,娇媚迷人结 局:被王伯当所杀萧美娘,萧梁王朝的公主,因为命运,一出生就流落乡间,直到九岁的时候,一场政治婚姻落在她的头上。小姑娘又被接到江陵王宫,还没熟悉小王朝的宫廷生活,就被大隋的使臣

  • 宇文化及是怎么死的?宇文化及当了几天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宇文化及怎么死的?隋朝时期,宇文化及也是一代英雄豪杰,一直想要当皇帝,“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因为这句话,也值得让人钦佩。那么,历史上的宇文化及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是怎么死的?历史上的宇文化及简介宇文化及,隋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年少时不守法

  • 杨虎城一家遇害惨状,杨虎城一家是被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虎城一家遇害惨状,杨虎城遇害经过,杨虎城一家遇害惨状图片。杨虎城由重庆秘密转往贵阳,已在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夜郎之国”又被监禁了7个月。经过12年的监禁,杨虎城早已不复当年戎马倥偬、征战四方的豪情霸气。他终日以夫人的骨灰盒为伴,愁眼相对一双无辜的儿女。杨虎城和张学良于193

  • 宇文成都简介,历史上有宇文成都这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宇文成都简介:宇文成都,《说唐》、《兴唐传》等隋唐小说中所描绘人物,史实中并无此人。小说描绘,宇文成都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号天宝大将,号称大隋第二条好汉,武力仅次于李元霸,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在抑制反王势力方面有突出贡献。后十八路反王讨宇文化及,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所杀。天下太平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