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方孝孺为什么被诛十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24 更新时间:2024/1/29 1:57:43

方孝孺被诛十族 那所谓的第十族究竟是哪些人?

皇帝杀人,常常有“株连九族”之说。

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

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

“正学先生”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也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

洪武九年(1376),二十岁的方孝孺拿着自己写的谈立身之道的文章《杂诫》来到宋濂那里,拜宋濂为师。宋濂好多年都未见过这样好的文章了,很高兴地把方孝孺纳为弟子。

相传,一次太祖朱元璋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老师不必惊慌,我已代师写成一篇,未知可否?请老师定稿。”宋濂看后十分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了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明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后来,方孝孺受仇家陷构,被牵连到一场官司里,一并拘押到了京城。朱元璋在案卷里看到了方孝孺的名字,叫人马上放了他。

不过,对于方孝孺而言,身怀匡世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件憾事。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汉中府学教授,成了个刚刚入流的九品学官。

蜀献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早就听说过方孝孺的人品和学识,就礼聘他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师,非常敬重他,把方孝孺的读书之庐命名为“正学”,方孝孺因而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

削藩的后果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时,儿子早死,皇太孙朱允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说,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洪武”年号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为他储备的“干部”投入使用。“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方孝孺终于从那个摆满了儒学经典的“正学”书斋,走到了明朝政治的前台。次年,又升任为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

据《明通鉴》记载,建文帝读书每有疑问,便立即召方孝孺讲解;临朝议事,也常常叫方孝孺批答;纂修《太祖实录》等史籍,也任命方孝孺为总裁;当时朝廷的诏书、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帝对方孝孺非常倚重,君臣关系十分融洽。

此时,建文帝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两个书呆子: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他们急于求成,在建文元年(1399)新皇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之前,就开始走了一步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最为险恶的棋削藩。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明朝初年,藩王们为强化朱氏王朝的绝对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洪武时代的结束,这种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了。

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初衷应该说是对的,但他们过高地估计了王朝的实力。开始的“削藩”进行得还比较顺利,周、代、岷、湘、齐等藩王先后被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但进一步想削夺其中势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时,大麻烦出现了。

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在靖难之变中,方孝孺与朱棣是势不两立的。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经两次试图以罢兵作为缓兵之计,都被方孝孺识破,并力劝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屡屡未能得逞。方孝孺还多次为建文帝出谋划策,甚至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棣父子。

遗憾的是,前方战况不佳。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将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渐推向了绝境。朱元璋为了能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将久经沙场的元勋宿将几乎斩杀殆尽,现在,上自文弱的建文帝,下至满腹诗书的方孝孺等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燕王朱棣却都束手无策。

朱棣出兵时,他最倚赖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臣有所托。”

朱棣问:“何为?”

姚广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颔首答应。

人间惨剧

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朱棣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投入狱中。

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朱棣亲自从御榻上走下来劝他说:“方先生不必自苦,我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这里说的“成王”,指的是建文帝。

“那么成王呢?”方孝孺问。

“他自己自焚而死了。”

“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朱棣有些窘了。

所谓“成王之子”,是指建文帝的二子。长子名文奎,年方七岁,城陷后不知所终,大概是焚宫之时,烧得尸骨无存了。次子尚只两岁,名文圭,后被朱棣幽禁于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前后历五帝,共五十五年,从小没有接触过高墙以外的人世,到英宗复辟后被释放时,形同白痴,连猪犬都不认得。

方孝孺反驳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驳得朱棣哑口无言,只好说:“这是我的家事。”

接着,他叫左右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来写不可!”

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

朱棣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

“灭十族又如何?”

“好!”朱棣恶狠狠地说,“我就灭你的十族。”

于是,朱棣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朱棣将“十族”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当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时,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方孝孺听到丧讯,悲伤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在死前劝慰其兄,作诗道: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死前,年仅四十六岁的方孝孺器宇轩昂,作《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清初史家谷应泰这样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舍生取义,还是愚忠?

有明以来,人们都认为方孝孺以一介书生,忠贞不屈,在残酷的屠戮面前无所畏惧,坦然走向死亡,是读书人的楷模。然而,近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一,方孝孺可不可以不死?

方孝孺舍生取义,才留下千古英名;如果他一念之差写了诏书,难道就会遗臭万年吗?就算方孝孺接着为成祖做事,也算不上失节,因为他不是投靠了异族或敌国,就连服务对象的姓氏都没有改变,就像成祖所说的这是他的“家事”。

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政权前,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也就是太宗的对立面;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即位后他转而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贞观之治”做出重要贡献,成为闻名后世的一代良相。他死后,李世民十分悲哀并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方孝孺完全可以不死,像魏征一样辅佐新主,建立不世之功勋。唐代以后谁笑话过魏征?谁也没笑话过,赞美之词倒是不少。为了朱家的“家事”而慷慨献身,值得吗?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借东风是真的吗,诸葛亮怎么借东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却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怎么

  • 邓丽君真正死因是什么,邓丽君各任男友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父亲邓枢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母亲是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人。 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 撤退台湾,邓丽君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兄长。至于“邓丽君”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父亲邓枢听从袍泽建议,以“美丽的竹

  • 中国十大开国将军以及其排名,开国十大将军实力排行顺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粟裕把粟裕与林彪作一比较,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出生,都在将帅中年龄靠后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将中排名第一,年龄倒数第二,林彪在元帅中排名第三,年龄最小,这就等于两人以上将的年资做出了元帅的贡献。两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身材矮小,敏于思而讷于言,不善人际交往,但都是公认的军

  • 杨广是否弑父杀兄,杨广“弑父淫母”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有很

  • 血祭野人山是真的吗,中国远征军血祭野人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万将士葬身原始森林由于史迪威和罗卓英的错误判断,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56师团在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的带领下,于东线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1942年4月底,日军攻占远征军的后方基地、缅北重镇腊戍,5月1日攻占曼德勒。远征军全面崩溃。尽管撤退是奇耻大辱,但是,

  • 三国刘禅怎么死的?刘禅真的昏晕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 中国最大的地下宝藏有多少,中国古代三大绝世宝藏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澳1号”地下宝藏,只是个海运意外,而考古中发现的地下宝物,不少则是古人有意埋下的。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中国人(特别是解放前的土财主们)有将值钱东西暗埋到地下收藏的习惯,即所谓“窖藏”,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的地下还留有很多古人埋藏

  • 土匪覃国卿剿灭的过程真相,覃国卿田玉莲照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新中国匪首夫妻覃国卿和田玉莲 65年遭万人围歼那份1965年的布告这是一份布告,题目是《残匪覃国卿、田玉莲被歼》:“湘西历史上数百年的匪患,在解放后的短短时间里,就被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剩下的一些散匪,也先后落网。漏网残存的匪首覃国卿、惯匪田玉莲,虽长期挣扎,也逃不脱人民的巨掌,终

  • 杨虎城将军被残杀经过,杨虎城一家是如何被暗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49年9月6日,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和毛人凤命令徐远举飞赴昆明搞“九九”整肃,临行前徐派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李修凯、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副处长杨元森、西南特区二科(审讯)科长濮齐伟、二处二科(行动)科长雷天元与军统局司法室副主任、国防部高级法官毛惕园、法官夏鸿钧会同签办,将关押在

  • 最后投降的日本兵叫什么,二战中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军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小野田宽郎(1922年3月19日生),日本军人,军衔少尉,和歌山县海南市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征召入伍,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宾卢邦岛(Lubang)担任守备任务,美军攻占卢邦岛后,小野田与三名同僚躲入丛林中顽固地进行游击战,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宾警方投降。几十年来,日本陆军少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