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子婴是怎么死的,秦王子婴的生平事迹

秦王子婴是怎么死的,秦王子婴的生平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85 更新时间:2024/1/25 6:41:52

秦王子婴是怎么死的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秦王子婴,即秦三世(?~前206年),嬴姓,名子婴,或单名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日。子婴性格仁爱且节制。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即位。当时的情况,秦朝的领土比统一前更小,所以赵高让子婴不能称皇帝,只称王,是为秦王。子婴即位五天后便设计杀死赵高,并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死。《史记》指赵高企图招引起义军到咸阳并承诺杀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婴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杀死。刘邦首先进入关中,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投降。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不久,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因无力抗争而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子婴

秦王子婴(?-前206年),姓嬴,名子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

子婴在位时称“秦王”,但后世亦有人称之为“秦三世”,意指其实际上继秦二世为帝。

身世

子婴的身世并无定论。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公子婴为秦王。”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传》:“高(赵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三是"秦二世的兄长"。这一派认为《秦始皇本纪》的有关章句应该理解为:“立二世之兄、子婴为秦王。”

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多采用第一种说法,又指子婴是二世长兄扶苏的儿子。

亦有论者支持第二说,论点包括:

子婴的遭遇、才干及影响力并非任何属秦二世同辈或后辈者所能企及。

《秦始皇本纪》中叙述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杀赵高,推断子婴年龄不当为秦始皇孙(《李斯列传》中所述不同)。

生平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即位。二世宠信宦官赵高,诛杀多位旧臣,包括李斯、蒙恬等人。当二世准备加害蒙恬时,子婴曾劝阻二世,但二世不听。

二世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赵高欲自立为王,但发现群臣并不支持,于是迎立子婴继位。赵高声称民变起后,秦地比统一前更小,故子婴不能称“皇帝”,而只能称“王”。

子婴即位五天后便定计杀死赵高,并随即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死。《史记》指赵高企图招引起义军到咸阳及承诺杀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婴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杀死。

率领其中一支秦末起义军进入关中的刘邦在到达灞上后派人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物品(包括玉玺和兵符)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婴共当了46天秦王。

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

一个多月后,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的部将曹无伤向项羽称刘邦将以子婴为相而自立为关中王,结果项羽设下了鸿门宴。项羽入咸阳城后,立刻杀死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赵高逼迫胡亥于公元前207年8月自刎后,原想自己称帝,但见人心不服,只得于同月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为王,取消帝号。同时,派人去刘邦军中谈判,策划再次大杀秦宗室。

子婴得知赵高要大杀宗室,决定先下手除去赵高。即位那天,一切礼仪都准备就绪,子婴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急了,亲自前去催促。子婴乘机捕住赵高,将他处死。然后派兵5万去驻守蛲关(今陕西省商县北),阻挡刘邦大军。刘邦军用疑兵之汁绕过蛲关,从东南侧杀入,歼灭守军,进驻灞上。

子婴见大势已去,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群臣,手捧国玺、兵符、节仗.俯身站在咸阳城门外,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刘邦将子婴监管在咸阳城内。

同年12月,子婴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后被杀。

被西楚霸王所灭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并没有杀子婴而是安抚民众这就是刘邦比项羽高明项羽则不然进入咸阳之后烧杀抢掠还杀了已经投降的子婴使天下想归降者不降项羽反降刘邦

当然啦,他生不逢时,如果他早即位五年,再实行一些改革,或许不会落得这种下场。

秦朝时,赵高杀了二世之后,便立二世的哥哥的儿子孺子子婴为秦王,将二世当做平民来埋葬。要子婴斋戒,以便入太庙祭祖,接掌传国玉玺。

当斋戒进入第五天时,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丞相赵高杀了二世,怕臣子杀他,就假装道义来拥立我登基。我听说赵高竟然与楚国相约要灭秦朝皇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以便入太庙,就是希望借此在庙中杀我,我想届时装病不去,那丞相一定会自己找我,等他一来就杀了他。"

到了要入太庙的时候,赵高派人去请子婴等人,子婴不去。赵高果然自己前来,说道:"宗庙之事,非常重要,大王为何不去呢?"子婴趁此机会在斋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嫪毐的简介资料,嫪毐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嫪毐(不详~公元前238年)嫪毐的资料中文名嫪毐国 籍秦国逝世日期公元前238年职 业宦官封 爵长信侯相关事件嫪毐之乱嫪毐(?-前238年)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为伪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并受封为长信侯。嫪毐封侯之后,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为其住地

  •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事件,对夺门之变复辟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是明朝有名的大事件,当时明宣宗病死后,太子继承皇位,而此时继承皇位的明英宗只有九岁。明英宗画像在其继承皇位之后朝中的大事基本由皇太后决定,而当时的明英宗由司礼太监王振陪同其玩耍,天长日久王振得到了朱祁镇的信任,也是因为如此王振被明英宗尊称为先生,并要公侯们尊他为翁父,而在此之后明英宗

  • 陈桥兵变主谋究竟是谁,陈桥兵变谁当了皇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桥兵变主谋究竟是谁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疑团,有人说是赵普,因为赵普是赵匡胤当时的谋士,但更大的可能是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谋士赵普共同商议的结果,这其中甚至还会包括石守信等大将。赵匡胤像在宋朝历史记载中,都将陈桥兵变写成一个突发事件,搞得宋太祖赵匡胤完全不知情的样子,但是几处历史疑点虽不能说出陈桥兵变

  • 任熊简介资料,任熊的主要作品,任熊书画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任熊,字谓长,号不舍,1857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任熊是清代晚期著名的画家,他也是海派艺术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海上四任之一”、“沪上三熊之一”。任熊的主要作品有《姚燮诗意图》,《于越先贤传》,《剑侠传》等。任熊画像任熊的父亲是任椿,他十分擅长画

  • 贾宝玉和谁发生过关系?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袭人和宝钗是明写。秦可卿、秦钟和碧痕是暗写。麝月、秋纹可以索隐出来。首先是身边的丫环袭人,还有就是结了婚的薛宝钗,再就是后来共结连理的史湘云。袭人还真正是宝玉人生中肌肤相亲的第一个女人,他们把第一次都信赖地交给对方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依警幻所嘱之言,与可卿有儿女之事。醒来之后,梦遗的痕迹被袭人察

  • 展昭最后是怎么死的?历史上有展昭这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展昭,想必早已家喻户晓了,他是那个站在包拯身边,保护他协助他办案,武功高强,长相帅气的美男子,那么历史上的宋朝真有其人吗?展昭被皇上封为“御猫”,那么他是几品官,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通过展昭的简介以及图片来详细的认识一下他。展昭简介姓名:展昭绰号:南侠出处:名著《三侠五义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的10月10日,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为首领,资产积极革命派和广大工农群众一起参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伟大的革命之所以叫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而1911年就是辛亥年。于是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叫做辛亥革命。孙中山油画自从1

  • 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司马懿打败诸葛亮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231年的二月,诸葛亮(时年51岁)率军第四次北伐,并再次选定以祁山为攻击方向。这次蜀军远征,大约呈现出了三个亮点:一是,诸葛亮采用了“木牛”(经改良过的带有前辕的小车)来运送军粮,提高了以人肩担粮的运载量;二是,诸葛亮将他所改进的“损益连驽”(一

  • 赵高简介资料,赵高怎么死的,赵高生平事迹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高(?~公元前207)赵高的资料中文名:赵高国 籍:秦朝民 族:华夏族出生地:赵国逝世日期:前207年职 业:宦官、丞相代表作品:《爱历篇》主要事迹:沙丘政变、望夷宫政变结 局:为子婴所杀评 价:亡秦祸首爵 位:安武侯赵高(?-前207),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

  • 鳌拜最后怎么死的?真实历史中鳌拜是怎样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常常是多面的,充满张力,二者既有对立,又有合作,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转换。权臣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