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柳如是给钱谦益戴绿帽出轨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柳如是给钱谦益戴绿帽出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950 更新时间:2024/2/15 0:37:56

柳如是给钱谦益戴绿帽

柳如是(1618~1664),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歌妓与才女。本名杨爱、杨影怜,后改名柳隐;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自号如是;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一说江苏吴江)人。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被列为南京“秦淮八艳”(另有陈圆圆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李香君与董小宛)大姐。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山先生,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探花),东林党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朝灭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但很快就告病归乡,与反清势力保持联系。晚年之作多抒发反对清朝、恢复故国的心愿。乾隆时,他的诗文集遭到禁毁。

秦淮河畔佳丽之首

柳如是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柳如是一生的精彩,让现代的新新人类女郎都自叹弗如!她若是活在当代,必是一名走在潮流最尖端的最时尚、最前卫的美女作家。

在“秦淮八艳”中,柳如是当推为大姐大!

在“秦淮八艳”中,最能审时度势、最理智最清醒的女人是她;最敢爱敢恨、最放荡最刚烈的也是她。她是冰与炭同炉,是理智与情感强烈冲突、却永远也无法调解的悲剧性人物。在这方面,她的性格跟《红楼梦》里的尤三姐非常相似。

柳如是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幼年就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在徐的教养下,柳如是不但出落得娇媚绝色,长袖善舞,而且在音律、绘画、书法、诗词方面也负盛名。有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评论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赞赏她的书法“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等与尺牍。

明崇祯四年辛未柳如是14岁时,被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最初为周府老妇人侍婢,因其善解人意,深得周老夫人欢心。后被周道登强索为侍妾。不及1年,由于周府群妾谣诼蜚语加害柳如是,几被处死,因周老夫人阻拦,将其逐出周府,再卖于娼家。可谓一生颠沛流离,曲折多难。

柳如是个性坚强,为人正直,有着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在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她尽全力资助和慰劳抗清义军,为反清将士呐喊助威。她喜欢穿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

电影柳如是剧照

由于柳如是气质高雅,才色并茂,当时有不少公子文人大献殷勤,纷纷求婚。她虽然身处青楼,择婿的要求却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只与他们保持着普通朋友的友谊。直到16岁时,她才真心喜欢上了松江举人、当时已经是复社领袖的民族英雄、一代俊杰陈子龙,两人情投意合,过了一段男欢女爱的甜蜜生活。可不幸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战败而死,为国捐躯,早早结束了这段美好的婚姻。

嫁给可做自己父亲的人

柳如是嫁给文坛泰斗钱谦益时,才24岁,而钱谦益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父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但可以相信,她必然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后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24岁在现代社会是花一样美丽的年龄,在那个时代却是大龄了。柳如是深知“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落得一包脓”的妓女生活终非长久之计,从良方为正途。但像她这类女子,要找个什么样的男人,却得费心思了。

元代名剧《救风尘》中的妓女赵盼儿唱道:“她都每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咱轻抛弃。”这几句曲词正是柳如是的心声。

相貌美艳、思想大胆,而且又是长年生活、工作在红灯区的柳如是,并非没有异性朋友。嫁给钱谦益之前,她便曾与几位风流俊俏、才华横溢的男子有过亲密的恋爱关系。她的情人大多是江南正义人士,张溥、宋徵舆、陈子龙便是其中代表。由陈子龙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柳如是的政治倾向,证明她绝非一位相貌美丽却头脑简单的女子;她是女人中的精品,甚至是极品。

在风月场所打滚多年的柳如是,深知男人的不可靠。她以前那几位风流俊俏的情人,不是死了就是分手。她既然曾经轰轰烈烈地爱过,也就知足了。嫁给年长的钱谦益,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首先,钱谦益是文坛泰斗,可以与她诗词唱和;其次,钱谦益年龄比她大得多,势必非常疼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再次,钱谦益地位显赫,柳虽为名妓,但毕竟是个“妓”,她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找位有权力、有地位的男人做依靠。

钱谦益是常熟著名才子。早在明朝晚期就已驰名文坛,家中府第连云,肥田千顷,奴婢过百,财力雄厚。

在古代,女人的命运往往跟男人结合起来,夫贵妻荣,是不少女子梦寐以求的。而明末清初那几位名妓,也确实因为丈夫位高权重而有机会在青史上搏击个留名的殊荣。还有一点,即钱谦益与她的政治思想志同道合。

既然两人情投意合,其它还有什么可顾忌的?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无法再犹豫退缩。终于在164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柳如是正式被一顶花轿抬进了钱府朱门。

缘于两年前的一见钟情

明崇祯十三年,原礼部侍郎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度春秋。这年冬天奇冷,他所居住的“半野堂”门前也特别冷清,好久不曾有友人来访了。世态炎凉,今非昔比,门前冷落,少有来客。

一个冬日淡淡的午后,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盹,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帖就送到了书桌上。

钱谦益来了精神,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

“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从曾听说过,是谁呢?

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这种人钱谦益接待过不少。如今反正闲居无事,有个人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有请来客。

待钱谦益慢条斯理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打量着来客,见“他”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他”也不去打断他,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得罪!得罪!”钱谦益大声朗笑,双手抱拳,热情地请所谓的“柳姑娘”落了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她驱寒消疲。

这个女扮男装的“柳姑娘”是谁呢,竟如此惊动名重一方的钱谦益?原来她就是柳如是。

说起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情,那还是两年前的事。

那是崇祯十一年初冬,供职京师的江左才士钱谦益,本已高居礼部侍郎之职,眼看又要提升,却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责,而且免去了官职,被迫返回原籍常熟。

那时他已57岁高龄,猝遭巨变,心境黯淡悲凉,一路透迤南归。途经杭州时,顺便前往西湖上荡舟闲游,排遣愁怀,疲倦时便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将一首游湖时即兴作的小诗搁在草衣道人的客厅里。钱谦益无意中发现了那帧诗笺,拿过来轻声诵读:

垂杨小宛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诗词大家钱谦益不由得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领神会,凑过来道:“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只画舫果然载着三个人悠悠荡荡于西子湖上。一见到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这姑娘长得娇小玲珑,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分外动人。这般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人感叹。

柳如是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虽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16首绝句,以表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柳如是吟来唤起他记忆的,就是其中一首。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自己;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

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了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

钱谦益虽然丢了官职,但银子还是有的。为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她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10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得多。

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老夫少妻的幸福时光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作伴,品茶论道。到晚上,自然少不了同床共枕,男欢女爱。日子过得像神仙一般。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袁术的谋士有哪些,袁术的首席谋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纪灵:袁术手下大将,山东人,擅使六十五斤重三尖两刃刀。刘备进攻袁术时,他提兵迎战,同关羽大战三十合未见胜负。后提兵十万,攻打小沛,但在吕布的调解下退兵。袁术称帝后,分兵七路下徐州,任命纪灵为救应使,但未能挽回袁术兵败的命运。后袁术在北上投靠袁绍的途中,遭到刘备拦击,纪灵出战,十余合死于张飞矛下。刘勋

  • 古代里的晨脂是什么,晨脂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装历史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正在热播,剧中萧才人萧蔷让宫女去采晨脂,宫女不知晨脂是何物,萧蔷大发雷霆扇了她一巴掌并大骂她无知。那么晨脂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晨脂是什么?有什么用?所谓的晨脂,就是植物所分泌出的汁液或者种子所渗出的油,好像露水一样。

  • 倒戈将军的冯玉祥几次倒戈,倒戈将军冯玉祥真无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焕章,原名基善,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爱国民主人士。但是有“倒戈将军”之称,这是为啥呢?原来冯玉祥将军擅长见风使舵,临阵倒戈。不过这一招数被他的手下也学去不少,以致后来屡屡吃亏。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1

  • 火焰山是今天的哪里,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尔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

  • 上官婉儿与李贤的爱情,上官婉儿和李贤的事历史上有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 金屋藏娇说的是哪一位皇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屋藏娇成语,出自《汉武故事》,小说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典故“金屋藏娇”典故来源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幼年的胶东王刘彘(即汉武帝刘彻,汉武故事称其幼名彘),另一个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阿娇。汉武帝

  •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经过,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

  • 原始天尊的师傅是谁,揭开元始天尊的师傅真实面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元始天尊的师傅:元始天尊:又名“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是公认的道教最高神祗。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混沌未开之时,元始天尊曾以盘古巨身开天辟地。《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那么他的师傅又会是谁呢?元始天尊的

  • 红军长征经过多少个省份,红军长征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红军长征经过几个省呢?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192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过程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