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罗隐哪个朝代的

罗隐哪个朝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68 更新时间:2024/3/5 14:40:16

说到古代诗人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还是挺不容易的,写诗不一定写得出来,最近很多网友都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发现了罗隐这个人好像挺厉害的,话说他好像也是非常著名的诗词人了,但是他在哪个朝代却让人觉得十分的迷惑了,那么他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罗隐其实就是唐朝这个时代的,但是具体要看的话,应该就是“唐末五代时期”了。

古代诗人罗隐身世揭秘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扩展阅读:

唐朝第一毒舌诗人罗隐,诗歌界的一股泥石流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 罗隐

可曾记得一九九四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救姻缘》?里面就有一句歌词“为谁辛苦为谁忙”。很明显,这句歌词来自罗隐的这首《蜂》诗的末句“为谁辛苦为谁甜”。

不知当初罗隐吟味时心中何念?是对人生的疑惑?是看破红尘的无奈?还是蕴积胸中的愤懑无法排遣?

罗隐又是何许人也?

罗隐是唐末钱塘(今杭州)人,生于一个官吏的家庭,祖父做过县令。少时英气勃发、才思敏捷,能诗能文,尤其诗作笔锋俊秀挺拔,又修养一身浩然正气。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人才,本该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可是他却屡屡受挫,史称“十上不第”。原因就是,爱写诗讽刺权贵,引起当权者的不满。

罗隐二十七岁时首次参加科考,考了七年,次次落选。悲愤之余,著作《馋书》,讽刺当权者。有人说“《馋书》虽胜一名休”。罗隐却不顾当权者冷眼睨视,迎难而上,四十多岁继续考科举,这样又断断续续考了几次,总共考了十多次,始终没被取中。这期间,罗隐身居京师长安,贫苦交加,又遭遇妻子亡故。也曾做过县主簿,依然摆脱不了穷苦潦倒的境遇。当初进京赶考路过钟陵(今南昌附近),遇到一个军营歌伎云英,有姿色又有才情。十多年后,罗隐一次科考落第,又路过钟陵见到了云英。云英得知他仍榜上无名,惊愕地问道:“罗秀才尚未脱白?”(古代秀才进士及第前穿白色麻布衣。)罗隐一阵尴尬之后,心生哀痛,写了一首诗赠给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英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说自己“不如人”,心中真正埋怨的是自己时运不济。他曾经在打败了孙吴的西晋大将王濬(音“俊”)墓前写过一首感怀诗:

男儿未必尽英雄,

俱到时来即运通。

若是吴都有王气,

将军何处立殊功?

他一方面艳羡王濬的运气,一方面喟叹自己运气不好。

又过了几年,另一个落地秀才黄巢造反,此时流落江淮四处寄食的罗隐归乡避乱,也彻底断却了通过科举之途晋身官场的念想。他隐居山野,继续作文吟诗,大肆挖苦讽刺权贵,连皇帝也不能幸免。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慌乱逃窜,沿着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逃亡路线,跑到了四川。黄巢乱平,僖宗重回长安,罗隐作《帝幸蜀》诗:

马嵬山色翠依依,

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

这回休更怨杨妃。

罗隐对僖宗极力挖苦,说您皇帝陛下这次又经过马嵬从四川回到长安,九泉之下的玄宗应该有话要讲:“这回,大家伙儿不要再怨杨贵妃了!”

罗隐对女人亡国的论点一直持怀疑态度,除了这首,他还作过《西施》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首诗,罗隐为西施鸣不平,认为一个弱女子哪里懂得倾覆一个吴国?他让亡国者扪心自问,若西施灭亡了吴国,那越国又是怎么灭亡的?还是在讽刺当权者。

僖宗死后,弟弟昭宗继位,也曾经到处流亡。一次,昭宗身边随驾艺人只剩下一个耍猴人。此人手中的猴子十分驯服,能跟着流亡的皇帝大臣同起居。昭宗高兴之余,赏赐给耍猴人四品官并深绯色官袍一袭,号称“孙供奉”。罗隐知道后感慨良久,想想自己应试十年,尚未取得一官半职,一个耍猴人,只因为猴子训练得好,便轻易获得四品官。他又作了一首讽刺诗《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猢狲弄,

一笑君王便着绯。

这期间,罗隐对唐朝皇室是深恶痛绝的。

但是,怀才不遇之下,罗隐更多的是苦闷,他写下《自遣》诗: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愁闷之后,罗隐还是要寻找栖身之所。之前曾经拜谒过淮南节度使高骈,遭到冷遇,罗隐离开后写了一首讽刺诗骂他。还投寄诗作给朝廷宰相郑畋,有一句是“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用了西晋张华、刘弘的典故。张华著作《博物志》,深得世人推重;刘弘任荆州地方长官,每有人事任用,总要亲自写信嘱托,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官僚。罗隐用典的意图还是求官。孰料宰相没有在意罗隐,宰相的女儿却是一个姝丽少女,而且喜爱诗咏,读到罗隐的诗作,芳心荡漾,料想罗隐是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彬彬君子,心中切慕。只是罗隐颠沛流离、来去无踪,谁也找不到他。一天罗隐忽然来郑府拜谒,宰相之女从帘后偷窥,发现罗隐原来是一个迂腐不堪、面相丑陋的老者,从此不再思念。

求官之途,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失败、落拓,无奈、愤恨,空有满腹经纶、一身才华,又有一双洞彻世事的慧眼,官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卑劣尽收眼底,罗隐随着逐渐老去,变得性格古怪、心胸狭隘、脾气急躁,原本又是耿直、孤僻、高傲、落落寡合的人,他的刀笔更加犀利,讽刺成了家常便饭,见到什么都看不惯,讽刺皇帝、讽刺权贵、讽刺小人、讽刺古人,甚至荒野祠堂内供奉的木偶神像,也莫能幸免。

罗隐五十五岁时,投奔镇守东南的节度使钱镠。照例先投寄自己平素的诗书作品,卷首便是一首《过夏口》诗,有一句是:“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这里又用到了曹操杀祢衡的典故:祢衡年轻有才,孔融举荐给曹操,曹操不重用,任用祢衡为鼓手。祢衡心中不悦,赤裸上身敲鼓以侮辱曹操。曹操心生杀意,不便亲自下手,打发祢衡去刘表处。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恃才放旷,又打发祢衡去黄祖处。祢衡在黄祖那里,秉性难改,依然与主子黄祖发生言语冲突,黄祖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罗隐把《过夏口》放在卷首,抢先掷过去一枚烫手山芋,看你钱镠用不用我。不用我罗隐,你钱镠就是曹操。用我罗隐,你比曹操还高明。

钱镠当时正在经营自己的军阀割据势力,求贤若渴,也听闻过罗隐的才华,看了这句诗,意会后哈哈大笑,立即写了一封亲笔信征召罗隐入自己幕下做官,他写道:“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祇为故乡。”仲宣指的是东汉末年大文豪、“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避乱投奔荆州刘表,后归附曹魏;夫子当指孔子,做过鲁国的司寇,鲁国也是他的故乡。钱镠虽然私盐贩子加底层军人出身,但是发迹后身边文人无数,他的授意,也能写出“仲宣”、“夫子”之类的语句。很明显,钱镠就要显示一下自己心胸比曹操开阔,别人都忍受不了的罗隐,我能忍受,而且还要为我所用。钱镠尊崇罗隐似王粲那样的文士,希望罗隐也如孔子一样在家乡做官,更是给他戴了高帽。

罗隐看到钱镠的信很受用,说了一句假惺惺的话:“如此看来,我是不可能离开钱镠了。”遂受任钱镠幕下掌书记。

在钱镠幕下,罗隐仍旧不改旧时脾性,嬉笑怒骂,有感即发,每每座上高谈阔论,活跃异常。可是钱镠爱惜他的才华,甚为器重,前后赏赐无数,与罗隐进进出出片刻不离。数次向朝廷上表章为罗隐求官,朝廷先后任命他做节度判官、盐铁转运使、著作郎。

罗隐也尽全力报答钱镠的知遇之恩。据说,钱镠初任节度使时,让手下的文士沈崧起草谢恩表,沈崧在谢恩表中极力描述东南的富庶。罗隐说:“如今浙西刚刚经历过战乱,朝廷大臣们个个又急切索贿。沈崧起草的表章一旦呈上,您钱节度就要成为他们的鹰犬了。”钱镠深以为然,让罗隐重新起草。罗隐这样写道:东南战乱方息,百姓流离失所,村落荒败,寂无人烟,“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这样的表章奏上,皇帝和朝臣们感觉再也无法从东南搜括,索性减免了东南地区人民的赋税。这里,也看出罗隐的心机和政治谋略。

罗隐爱讽刺挖苦,但是为了给钱镠脸上贴金,也写过一些逢迎拍马的文字。唐昭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晔,罗隐马上为钱镠起草了贺改名表奏上,里面有“左则姬昌之半字,右则虞舜之全文”。虽然表章没甚实际意义,但是构思巧妙,把昭宗的名字“晔”一拆为二,左侧的“日”字与周文王的名字联系起来,右侧的“华”字与帝舜的名字“重华”联系起来,那么也就是说,文王和虞舜的圣明和仁德,昭宗兼而有之,着实拍了一下昭宗的马屁。

此时的罗隐,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十上不第”的穷酸秀才。不久,他又加上了司勋郎中的头衔,唐末的藩镇军阀们也纷纷抛来橄榄枝。一个叫罗绍威的节度使仰慕罗隐的声名,以同姓“罗”,攀为宗亲,推算辈分,甘愿屈尊称他为“叔父”。罗隐又擅长书法,与一个叫苌凤的制笔匠人关系不错,对他说:“笔,需要文抬高价格,让我为你的笔增价吧!”于是,用一种精美的雁头笺纸写了一百多幅字,买笔赠字。附近的士大夫们接踵而来,笔价涨至千金之重。却无不是为了获取罗隐的一纸亲笔字而已。

罗隐早年失意,晚来得志,活了七十七岁。临终前,钱镠探望,看着病榻上的罗隐,不禁泪眼婆娑,在罗府墙上手书一首诗相送,说:“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再难继此才”。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且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对罗隐激赏如此,令人感慨。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万加婆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万加婆婆”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她,她其实是一位盲眼灵媒了,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她眼睛是瞎的,但是她却能预言一些事情了,而且她竟然非常的灵验,话说911她就预言过了,虽然悲剧是发生了,但是这位婆婆的语言功力大家是看得清楚的真的是超级厉害的,那么这位盲眼灵媒万加婆婆到底是谁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

  • 武松为什么只能排第十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松,在民间是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打虎好汉,在《水浒传》中,作者对于武松的刻画非常多,而且让人印象很深刻,一个人面对猛虎也毫无惧色,这样的武力值那可是相当高的。很多人都认为,在梁山好汉排名的时候,武松怎么样也能排在前几位吧,然而现实却是,他只在第十四位,这令人十分不解,为什么武松的排名会不高呢?1.排

  • 唐伯虎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可能是因为周星驰的影响力太大,所以每当人们说起唐伯虎,脑中第一个画面会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唐伯虎。其实唐伯虎的一生非常具有戏剧化,唐伯虎父亲是做生意的,但却想让唐伯虎求取功名,唐伯虎也非常聪明好学,28岁获得了乡试第一名,但后来家中突发变故让唐伯虎斗志全无。可能唐伯虎并不是一位非常乐观的人,但他的

  • 刘彻真的不喜欢陈阿娇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金屋藏娇的故事,却也都知道这个被藏起来的“娇”最终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一段故事乍一听实在是令人感慨帝王的薄情,又为失去宠爱的陈阿娇惋惜,然而毕竟是多年的夫妻,刘彻对陈阿娇真的就没有感情吗?汉武帝刘彻对于陈阿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阿娇被废之后又是怎样的结局呢?从前只道汉武帝绝情,说

  • 董卓到底有多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末时期董卓这个人,不管是在史书中,还是演义小说中,能够用来形容他的词语非常多,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坏”。不管董卓做过些什么事情,在人们的眼中都是负面的,坏的透顶的那种,似乎全天下所有的坏事都让董卓做尽了。那么,董卓到底做过些什么样的坏事,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坏人呢?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

  • 曹操最喜欢的妻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曹操最喜欢的妻子肯定还是卞夫人,不过丁夫人作为曹操的原配妻子,为什么最后会遭到抛弃呢?虽然曹操喜欢人妻,但对自己的老婆还算是比较好的,曹操就从卞夫人身上学的了很多东西,临终前要求葬礼从简就是受到了卞夫人的影响。如果曹昂没死的话,可能曹操的接班人就不会是曹丕了,据说曹操和丁夫人决裂就是因为曹昂。但怎么

  • 虚竹就是斗酒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在天龙八部中,虚竹应该才是三兄弟当中武功最厉害的一位。因为虚竹获得了多位高人的毕生内力,这是乔峰和段誉永远都比不上的,而且虚竹身兼阳刚和阴柔两种派系的武功,变化更加多端。乔峰靠着一招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不过后期降龙十八掌是敌不过六脉神剑和虚竹的武功的,但兄弟三人也从来没交过手,这方面算是金

  • 明朝首富的沈万三到底多有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到“首富”,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比尔盖茨,的确,首富的财富是很多寻常人难以想象的,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盖茨。而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位财富难以估计的首富,那就是明朝时期的沈万三。当时,就连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都对沈万三很是嫉妒,那么这个明朝首富沈万三,究竟是多有钱呢?沈万三的故事为很多朋友所熟知,据传说中他

  • 魏忠贤为什么会被扳倒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魏忠贤,知道他是明朝末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宦官,但同时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否则也不至于崇祯皇帝一登基就想尽办法把魏忠贤一党赶尽杀绝。只不过,当时的魏忠贤毕竟有权有势很多年,崇祯帝也才只有十七岁,为何魏忠贤竟然斗不过一个十七岁的小皇帝呢?崇祯又是如何将魏忠贤扳倒的?魏忠贤权势滔天,

  • 徐庶为什么离开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对《三国演义》当中,徐庶被曹操拿母亲胁迫,不得不离开刘备转投曹操这件事情印象深刻,认为曹操实在是阴险,但徐庶却也是无可奈何,同时更加同情和敬佩刘备。然而这毕竟并不是史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不假,但是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被曹操抓住了吗?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徐庶是早期投奔刘备的谋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