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陈炯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陈炯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638 更新时间:2023/12/15 22:06:16

说到“陈炯明”很多人都想到了军阀这两个字,陈炯明这个人也是军阀,但是他的军阀生涯好像争议特别大,有的人说他坏,有的人说他好,那么他到底是好是坏我们也不好分辨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他是南方的阎锡山,他的悲剧在于他离孙中山太近了,这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阎锡山的幸运就在于他离孙中山足够远。

所以陈炯明在国民党叙事里成了叛徒、野心家和反动军阀,而山西的阎锡山则成了模范省长,内政达人,党内巨头。

陈炯明和阎锡山一样,是典型的“本土派”军阀,换句话说就是“土豪”,他们虽然也认同广东和山西是国家的一个部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家乡对这个国家负有什么必须的责任,更反对为了所谓的“统一国家”而让自己家乡承担不必要的压力和超高的税赋。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是没有,或者只有一个礼仪性质的中央,各省高度自治,财政、人事、治安力量都相对独立;所以他们本能都反感任何认为应该武力“统一”的政治势力,即使包括自己所在的政治派别也是如此。

陈炯明也曾经多次说过,国家要富强,第一步就是打倒大军阀,产生一大批小军阀;第二步才是知识分子和士绅带领老百姓打倒这些小军阀;最后联省自治,国家大同。

陈炯明不仅是这么主张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经率军拿下过福建,进入过广西,但是他都先后拒绝担任这两个省督军的提议,他认为外省人不应该担任本省的督军,本省的事情应该交给本省人来做。

然而,他的悲剧在于他距离孙中山实在太近了,他的理想和孙中山的理想是严重抵触的;孙中山虽然是广东人,但是他实际上是出生于夏威夷,他对广东的感情和他对其他省份的感情其实是差不多的;相比具体的某个省,某个城市,孙中山更爱抽象的“国家”。

在孙中山看来,国家在北洋那群人手里肯定是好不了的,而真正能让国家好起来的只能是他孙中山,因此,他作为国家的领袖,要求广东在一定时间内多牺牲一点点,多出一点力是天经地义的,就像朱元璋虽然是安徽人,但是作为明朝皇帝,他必须要求同为南方省份的江苏、浙江承担比北方各省份高得多的多的赋税一样。

但是,这就和陈炯明这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没法化解的,因为两边的根本诉求完全是相反的。

孙中山主张是把广东变成他“北伐”的基地,为他的“北伐”大计出钱出人出粮,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广东要成为孙中山的现金奶牛,这样的话,广东实际上就是一个被榨汁的橘子。

而陈炯明作为广东本省人,他不愿意也不想看到自己乡亲被如此残酷的对待,他不愿意看到孙中山为了筹集军费,在广东允许烟土和妓女合法,把广东搜刮的天高三尺。

双方的矛盾很快就从文斗变成武斗,两边武力冲突的导火索是当时粤军参谋长邓铿被刺杀,虽然一直没有很清晰的证据,但是从事后各方反应看,最大嫌疑者应该就是孙中山,因为邓铿作为陈炯明的参谋长,他是站在反孙中山北伐第一线的,曾经还因为拒绝拨给孙中山500条枪产生过严重的矛盾。

在孙陈交恶这件事情上,当时在广东的英国领事馆资料披露的更详细,英国情报显示在1922年孙中山就因为陈炯明对“北伐”消极,半公开声称长江以南应该消灭的三个军阀是赵恒惕、唐继与陈炯明。孙中山还多次要求陈炯明提供500万以上的北伐经费,但是被陈炯明拒绝。

陈炯明一开始是以一种非常“北洋”、非常“绅士”的方法展开和孙中山的斗争的,在邓铿被刺杀后,陈炯明提出自己辞去一切职务“下野”;这个“下野”可不是真的彻底辞职,而是类似中唐藩镇割据时,造反的藩镇杀了领头的节度使向朝廷投降,而朝廷则按照潜规则,从藩镇其他将领里选出一个将领成为该藩镇新的节度使的方式。

陈炯明希望用自己个人的“下野”来平息孙中山的不满,来解决这件事情,毕竟他也是国民党员,也曾经狂热追随过孙中山;可惜,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人的目标是南辕北辙。

所以,孙中山打破了潜规则,并没有任命一个陈炯明的人担任新的粤军总司令;其实到了这一步,陈炯明也没有想和孙中山决裂,他还是希望采取“绅士”办法来解决他和孙的矛盾。

这就是基层军人闹事。北洋时期,军队闹事绝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单纯的闹事,而且一种姿态,制造一种社会不稳定的局面来逼迫自己不喜欢的人辞职或者下野,陈炯明也是这样,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孙中山自己离开广东。

目前所有史料都能证明,陈炯明从来没有想过要杀孙中山,只是希望把孙中山驱逐了,让孙中山去另外地方找新“橘子”,别祸害广东。

黄埔东征军,东征对象就是陈炯明。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孙中山经过“二次革命”,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和老练的,孙中山不愿意接受这种看似“绅士”实则黏黏糊糊的状态。孙中山已经很习惯用“撕破脸”的方式让自己支持者站队和表态。毕竟,之前陈炯明和粤系与孙中山派系两派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蒋介石以及大批非广东籍国民党员就在这个时间段里脱颖而出了,毕竟对于纯粹广东人来说,孙中山“榨汁”一样搜刮方式确实很难令人接受。

说句题外话,广东人确实比较具有“地方主义”情节,若干年后,某叶姓将军主政广东时因为划地主人数太少,对地方顽固势力太过于“软弱”被严厉批评以及被撤换了,换上了一位姓陶的湖南籍人士主政广东,很快广东大地就到处上演“分田分地真忙”的情景悲喜剧了。

我看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陈炯明接受了英国的资助,这真是冤枉陈炯明了,陈炯明真的没有;因为蒋介石在东征的时候就发现了陈炯明部队的窘境,连机关枪都用不起,用鞭炮放在铁桶里冒充机关枪,试图消耗黄埔军的弹药。

如果没有外援,陈炯明很可能就成功了,而孙先生可能就会从此开始退出政治舞台,就像参与了张勋复辟的康有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外援来了,有了充足的枪支弹药,陈炯明自然就很容易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成了“叛徒、反动军阀、阴险小人”的代言人。

从这一点,明眼人也应该看出来,近代的历史,确实是外力决定论,而不是相反。

至于如何评价陈炯明,这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站在地方主义立场,陈炯明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乡亲被如此盘剥搜刮,不愿意看到自己家乡黄赌毒泛滥,他有错吗?当然没错。相反,另一方才是叛徒和二五仔,因为他身为广东人,却背叛了广东。

如果站在国家主义立场,陈炯明是最危险的敌人,尽管陈炯明私德操守都很不错,但是他的主张是彻头彻尾的分裂国家,对国家的危害比日本帝国主义还大,陈炯明的理想如果实现必将造成国家无力化,会将亚洲的领导权拱手让给日本,让华夏从东亚霸主变成一个大号“泰国”,因此,陈炯明就应该千刀万剐。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要娶丑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中,但凡是有点身份的人娶老婆肯定都是要娶美女,曹家更是在娶老婆这件事上差点弄得父子反目成仇。但只有诸葛亮是娶了一位臭老婆黄月英,根据三国演义当中的记载,黄月英像是一位外国人,或者是混血,不像当时的中原人。不过诸葛亮怎么说也是大帅哥一枚,而且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为什么会看上黄月英呢,难道这世上真有

  • 关羽说插标卖首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关羽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过五关斩六将,而是斩颜良诛文丑。颜良和文丑可是连曹操都要忌惮三分的将领,但是却被关羽一人击杀,可见关羽实力超群。其实关羽在斩颜良之前说了一句话,被很多人当作是三国中最装X的一句话,关羽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尔。”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为大家详细解答,只能说关

  • 乾隆和华盛顿竟是同一时代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可能很多人都还不知道,乾隆皇帝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是同一时代的人。乾隆比华盛顿大21岁,但两人都是在1799年去世。但我们总感觉乾隆是一位古代人,而华盛顿更像是现代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西方工业革命后,现代化的进程已经甩开当时的清朝一大截,而乾隆采取的还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这几百年

  • 沙僧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沙僧,对于这个人物,你一定不陌生。但是,仅仅是不陌生而已,你知道他是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三徒弟,但是你是否知道他的其他经历?不同于孙悟空、猪八戒,人们对他们有各种各样从西游记衍生而来的演绎,沙僧可以说是师徒四人当中存在感最弱的人,有的时候甚至连白龙马都比他人气还高。那么这样一个“弱弱”的沙僧,到底是一

  • 刘备和刘协同为汉室后裔,谁的辈分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确实有不少外号,比如有人叫他“大耳贼”,而有人叫他“刘皇叔”。皇叔,自然就是皇帝的叔父辈的人物,这样说来,刘备应当是当时汉献帝刘协的叔叔,也就是说,刘备的辈分比刘协还要大。但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刘备的辈分是否真的比刘协要高?刘协又为什么要喊刘备为皇叔呢?皇叔,顾名思义是皇帝

  • 诗人辛弃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到辛弃疾,很多人或许会回想起曾经在课本上读到过的他的诗词,其中的确是豪气冲天,让人心生壮志。其实他的很多诗也都是在他出征的途中写出来的,没错,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抗金名人。他出生的时候,当地已经沦陷为金国的附属地,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抗金决心。那么你了解过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吗?你知道他也是

  • 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在其中的影响,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孙曹刘三方鼎足的局势就形成了,因此,赤壁之战是奠定三足鼎立的一场战役。不过在这之前,刘备孙权两方的结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在孙权阵营,有人向他提出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这与当时很多东吴大臣的想法都是相反的

  • 李承乾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的太子,意味着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等到皇帝驾崩之后,太子便名正言顺地继位成为新皇。但是,这仅仅是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历史上还是有很多只做了太子,没能做成皇帝的人,比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最初就已经是太子,但是他却想到造反,丢了太子之位。既然已经确定他是太子,为何他还要这样谋

  • 李自成无心争夺皇位,崇祯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可以说他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一直想着扭转局势改变现状,但他同样也有很多缺点,刚愎自用。官僚体系的腐朽,天灾人祸,使得明末时期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则算是起义的首领。不过,李自成曾经对崇祯说过,自己并无心皇位,然而崇祯还是拒绝了李自成讲和的提议,宁肯自杀亡国

  • 荀彧和诸葛亮谁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诸葛亮和荀彧,两个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谋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荀彧放弃袁绍转投曹操,可以说他们都是找到了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荀彧对于曹操来说,是他统一北方的总工程师,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给刘备规划出了三足鼎立,进而谋取天下的大计划。既然如此,诸葛亮和荀彧两个人,究竟谁的能力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