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东吴是如何灭亡的,晋灭吴之战是怎样的?

三国东吴是如何灭亡的,晋灭吴之战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71 更新时间:2024/3/15 21:34:44

晋灭吴之战,可以说是自秦代以来最迅疾的统一战争。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势力。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公元263年,曹魏的权臣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期彻底结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虽然钟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即牵制了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但是,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显然是兵临成都的邓艾。那么,问题来了,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是邓艾,那么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是谁呢?

首先,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是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的。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调集了18万左右的兵力,由邓艾、钟会等人率领大军进攻蜀国。最终,邓艾偷渡阴平,突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在魏灭蜀之战中,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则发动了晋灭吴之战。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国,结束三国时代的战争。

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大军的指挥官包括杜预、王濬、唐彬、王浑、周旨等人。对此,在笔者看来,就王濬来说,可谓西晋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 ,《宋书》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西)人。西晋时期名将。

王濬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广汉太守时,发兵讨灭益州叛军,升任益州刺史。王濬因成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司马炎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对于司马昭来说,当初之所以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不仅是因为蜀汉相对较弱,也是因为占据巴蜀之地后,可以顺流而下进攻东吴。

在此基础上,王濬受命借助于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王濬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而王濬打造的这一支水师,无疑在晋灭吴之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曹魏之所以多次进攻东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一支精锐的水师。

到了咸宁五年(279年),王濬上书请求速攻吴国,促成晋武帝司马炎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次年正月,王濬自益州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公元280年二月,王濬越过建平,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王濬率领大军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等东吴设立的都督区,比如西陵这座重镇,就是东吴名将陆抗曾经镇守的地方。

公元280年三月,王濬与另两路晋军共同进攻东吴都城建业。不久之后,在王浑击破了吴国中军主力之后,王濬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东吴皇帝孙皓投降,于是吴国宣告灭亡。也即如同邓艾接受后主刘禅投降一样,在晋灭吴之战中,王濬接受了东吴皇帝孙皓的投降。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

最后,在晋灭吴之战中,面对王濬率领的西晋大军,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在此背景下,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吴国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由此,相对于邓艾,王濬作为晋灭吴之战的最大功臣,在处理孙皓和东吴上明显更加谨慎。比如邓艾在消灭蜀汉后,没有经过司马昭的同意,就对蜀汉后主刘禅以及百官进行册封。或许是吸取了邓艾的教训,王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立即将孙皓送往洛阳,交给晋武帝司马炎来处理。

当然,即便如此,因为立下消灭东吴的大功,王濬还是遭到了西晋部分大臣的嫉妒,乃至于有人指责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对此,晋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对于王濬来说,遇到了更加宽厚的司马炎,所以在东吴灭亡后,王濬没有遭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结局。在消灭东吴后,王濬在西晋王朝累官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等。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王濬去世,年八十。葬于柏谷山,谥号为“武”。在结局上,获得善终和厚待的王濬,自然要好于消灭蜀汉的邓艾、钟会等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珅的为官经历,历史上和珅是如何发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都知道和珅是大清第一贪官,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是很少人知道,和珅到底为什么能够贪腐这么多,如果你看和珅的为官经历,你会吃惊的发现,和珅实在是太牛了。和珅的崛起,跟乾隆皇帝是密不可分的,但完全不是传说中的,乾隆妃子转世这种不靠谱的话,乾隆的确非常喜欢和珅,主要是因为和珅这个人搞钱的能力非常强,而乾隆

  • 刘宗敏是怎么死的,刘宗敏最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宗敏是明朝末年起义将领,是闯王李自成的部下。他的名字非常大,但给人的印象总是不好,这个人最为人诟病的就是,霸占了陈圆圆,最终导致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这才导致了李自成兵败。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有演绎的成分,但这里面所反映的思想,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个时代,比较混乱,各方势力说什么的

  • 三国第一谋士到底是谁,是诸葛亮还是郭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此可见世人对诸葛亮声望的肯定;“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乃周瑜临死之前所说的一句话,周瑜是吴国的大将,他为孙策统一江东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由此也可看出诸葛亮的威望。可是在三国中最聪明的谋士排名中,我们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仅排第三名,第

  • 珍妃是怎么死的,慈溪当年是如何把珍妃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珍妃井”,相信去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吧,这是里面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因为珍妃的悲情故事,似的这个井格外的出名,成为了整个故宫博物院最出名的水井。相信只要看过这口井的朋友们都知道,这口井的井口是非常小的,估摸着也有10寸左右,连个脑袋都塞不进去,别说珍妃这个

  • 三国夏侯惇厉害吗,夏侯惇的武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侯惇时曹魏时期的名将,他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人之一,夏侯惇武功高强,早在他小的时候,就凭借武功高强而在乡间出名。他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使得曹操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袁绍,袁术这些中原地区的诸侯。再加上他爱护士兵,每次得了赏,都会把它和自己的士兵分享。就是这些原因,在曹操死后,夏侯惇被尊为忠侯得以配享曹操

  • 草上飞是指什么,草上飞时迁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草上飞时迁是指什么?在《水浒传》中时迁的绰号并不是草上飞,而是鼓上蚤。因为草上飞和鼓上蚤都形容一个人的轻功了得,因此被大家搞错也是情有可原的。那么草上飞是指什么呢?时迁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草上飞,原来是指奔跑的功夫,因为身体轻,跑得快所以就夸张地称为“草上飞”

  •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宋江为何三打祝家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打祝家庄三打祝家庄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也被认为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动人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侧重于描写事件和矛盾,描写战略、战术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扈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宋江筹

  • 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简介生平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17-1684本%20名:于成龙别%20称:老于、成龙、于清端公、于青天、于青菜字%20号:字北溟,号于山所处时代:明末清初主要作品:《于清端政书》主要成就:治理各地,为官有方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1617年1684年)%20,字%20北溟,号%20于山,山西永宁州%20(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

  • 虎狼之师什么意思,秦国为什么被称之为虎狼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虎狼之师”通俗的理解就是如狼似虎的军队,比喻军队的强大,战斗力的强大!是个中性词,既可用作褒义,也可用作贬义。《虎狼之师》同时是寂寞剑客编写的架空历史类小说,连载于顶点小说。全书二百六十三章,讲述了一个将军为了尊严而努力战斗的故事。说起战国,我们一般想到是战国七雄。这七个国

  •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杯酒释兵权故事梗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