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贾诩是个怎样的人,贾诩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贾诩是个怎样的人,贾诩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4/1/2 23:31:46

在三国的众多谋士当中,贾诩绝对算是高人,他先后为多个势力效命,且总能发挥重要作用,眼光犀利、算无遗策,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势力覆灭之前,他总能顺利改换门庭,且最终得以善终。可以说,这一切应该与他的性格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贾诩绝对是生存能力极强的高人

淡泊名利:贾诩的追求不同

世上之人,大多追求名、利二字,但贾诩显然不在此列,或者说他对于二者并非过于注重,这在其生平当中多有体现。他虽先后为多个势力效命,但却并非为了追究高官厚禄,或许他只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合自己施展的平台。

贾诩并不过分追求名利

董卓被杀之后,贾诩劝说李傕郭汜收拢西凉兵,反攻长安,在顺利掌控局势之后。李傕便打算给贾诩加官进爵,先是打算给其封侯,贾诩以自己无功为由,坚决不受;又打算让贾诩担任尚书仆射,贾诩又以自己名望不足、难以服人为由,再度推辞。最终只是担任了尚书之职,而且由于母亲不久后去世,贾诩便辞掉了官职。

不论是之后转投段煨,还是效忠张绣,亦或是最终归于曹操,贾诩均没有对名利的过多追求。这种淡泊名利的性格,使得他从来不会居功自傲,也不会功高震主,更不会步入权力漩涡,这或许是在那个乱世的一种保命之法,同样应该是贾诩能够为多个势力先后效命,却总能顺利脱手,转投其他势力之后,又能迅速获得重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算无遗策:贾诩立身之根本

从贾诩的生平来看,其不论效忠于何人,总能获得重用。性格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实力才是最为重要的,他或许出谋划策次数不多,但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力劝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贾诩劝说李傕、郭汜率兵反攻长安,并提出了“奉国家以征天下”的战略,不仅与沮授劝说袁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毛玠劝说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有异曲同工之妙,且要绝对早于两人,可惜李傕、郭汜之流并未施行。

建安三年(198年),因张绣与刘表联合,同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但不久便因袁绍欲偷袭徐州而被迫撤退,张绣和刘表联合夹击曹操,却反被曹操击败。面对曹操获胜后再度北撤,张绣仍然决定追击,贾诩劝说其“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果然再度被断后的曹操战败。贾诩此时却又劝说张绣果断追击,张绣这次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果然将曹操的后卫部队击溃。

助张绣战败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在曹操军粮用尽之际,曹操心有动摇之际,逐问计于贾诩,贾诩以“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答之,不仅坚定了曹操胜利的信心,而且还暗指出了曹操用兵的缺点,劝其应当善于抓住时机。后曹操果然抓住了偷袭乌巢的机会,一举战胜袁绍。

建安十六年(211年),韩遂马超聚兵十余万对抗曹操,双方相持不下。贾诩则向曹操献计,应当假装答应马超划地为界的要求,麻痹对方之后,再使用离间计使马超和韩遂内乱,如此便可一举破敌。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胜。

助曹操败袁绍、间马超

以上种种,都是贾诩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我认为,贾诩之所以能够算无遗策,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应该也与其淡泊名利的性格有关,只有如此他才能够不受外部因素干扰,置身事外的他能够从大局着眼,更为理性的分析局势。

情商极高:能够善终的根本原因

从贾诩曾效命的李傕、郭汜、段煨、张绣、曹操等人来看,这些人性格迥异,而贾诩却能被重用,且所献计谋大多能够被采纳。曹操本就多疑,却能够迅速接纳贾诩,并予以重用,可见贾诩显然是一位情商极高的谋士。

谋士能否得到展示平台,能否深得重用,情商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情商不够,那么完全无法成为谋士,而只会成为一位谏臣,又或者像是许攸那样,最终也没有落下个好下场。贾诩辗转多个势力,智谋无双是其立身之根本,献策因人而异,则是其能够屡受重用和能够善终的根本原因。

贾诩的情商,在曹操立嗣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曹丕向其问策之时,贾诩深知储君之争的危险,因而虽不得不出谋划策,但却也只是说了“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种冠冕堂皇之语,这种话即使被泄露出去,也根本不会致使自己陷于险地。而在曹操向其询问立嗣的看法时,贾诩则更是小心翼翼,他并没有给出直接建议,而是巧妙的以刘表和袁绍的为例,阐述了自己支持“立嫡立长”的观点。

贾诩虽然在曹操麾下屡受重用,但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极为谨小慎微,从不以功臣自居,且极少与他人官员私下往来,就算子女婚嫁也从不攀结权贵。故而,正因如此,曹操对其始终不疑。而在曹丕继位之后,贾诩因曾在立储之事中立下功劳,曹丕自然也不会为难于他。

综上所述,我认为淡泊名利、算无遗策、情商极高乃是贾诩能够在乱世安身立命,辗转多个势力却始终能够深受重用的主要原因。

贾诩能够安享晚年,同样与此有关,黄初四年(223年)六月,贾诩寿终正寝,终年七十七岁,在乱世当中,这已是极为难得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昆阳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昆阳的具体位置是今天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最近不少的人对昆阳之战比较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昆阳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这个昆阳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还是值得我们去讨论和研究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对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呀。昆阳之战在昆阳在昆阳一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叶县

  •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就是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在古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所以会在这一天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等。重阳节也是感恩敬老的日子,因为“九”在民俗观念中是最大的数字,所以有

  • 壬寅宫变是什么事件,壬寅宫变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事件,以宫女们被杀、妃子们被斩的失败结局告终。在这场宫变中,嘉靖帝虽然受到严重惊吓,并被金钗、银簪扎得流了很多血之外,基本上没有对生命造成威胁。这场宫女起义虽然看似没有任何结果,但实际上,却对嘉靖朝政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意外成为了明朝历史的转折点,开启明朝朝政

  • 蜀国五虎上将的排名,五虎上将谁的实力更强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三国中刘备是个幸运的人物,他出身于刘氏皇族,相比于孙权和曹操来说,算是正统,他有天下两大谋士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的扶持,他还有威震四方五虎上将的帮助。五虎上将的排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若是单独按照武力来看,榜首绝对不会是马超的。赵云如果仅仅凭借武力来看,第一名非赵云莫属,赵云一直属于少年将

  • 羊车望幸是什么意思,司马炎的后宫有多少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根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炎的确喜好美色,早在尚未统一天下之时,他便下令从民间选拔美女入宫,结果一次性就纳了五千余人。而在灭掉吴国之后,更是将孙皓宫中的五千多名美女尽数充入宫中,如果记载属实,他的后宫人数的确是超过万人之数的。美女这么多,司马炎哪里宠幸的过来,于是他又发明了“

  • 庞统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庞统死在了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朝时期著名谋士,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帐下的军事。庞统在之前从事的身份为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刘备免去官职,后来鲁肃与诸葛亮都像刘备举荐庞统,后来刘备召见庞统,觉得他是能成大器之人,后重任。之后刘备与庞统征蜀,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三计,刘备使用其中

  • 《红楼梦》四公子都有谁?贾宝玉为何不在四公子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四大家族为主要线索,为读者展现了人生百态,感受作者笔下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我们都直到《红楼梦》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但阅读《红楼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实是需要一些耐心的。毕竟红楼梦里面的人名就有上百个,还有各种楼阁庭院的名称,很容易记混。

  • 冷水烫猪是什么意思,成语冷水烫猪是形容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成语冷水烫猪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呢?相关的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分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分析看看吧。成语冷水烫猪是形容这个“白出力没结果”,并不是指这个脸皮厚很无赖,所以相关的问

  • 哈密瓜名字的由来,哈密瓜是康熙赐名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康熙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少有的明君,8岁就登基上位,在位的时间有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开创出来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为清朝兴盛的根基打好了基础,被后世学者也成为千古一帝。话归正题这次要讲的是一个关于康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下面就来看看吧。康熙的一生都很少犯错

  • 张三甲是什么人,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武状元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古代的时候有相对应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但是这个科举制度就只适合文人来参加了,这就让习武之人无从而用,而在古代那个社会人们又崇尚强者,很多人为此都喜欢武术,所以为了避免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就将科举制度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文,一部分就是武了,这样国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