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武器?

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武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206 更新时间:2024/2/5 20:08:02

1、襄樊之役 攻城利器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阿不柯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门前试射。这是一种巨石炮,所用弹石重达150公斤,以机发射,用力省而射程甚远。试射成功,世祖非常满意,特赐他们衣物、绸缎,并诏令他们带此炮赴襄阳军前用之。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亦思马因根据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结果,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宋将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元军。相持5年之久的襄樊战役,就这样在回回炮的一声怒吼中宣告结束。

2、元军灭宋 回回炮做开路先锋

接着,元军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断扩大战果。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西。后来南宋王朝也曾令边郡仿造回回炮,但终因败势已定,未能挽回战局。在元军的决定性战役中,回回炮立下了汗马之功。

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600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大都。十八年(1281),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至和元年(1328),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马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元代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

3、迷雾“回回炮”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兵志》中的这样一段记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众所周知,公元7世纪,中国即发明了火药。但直至13世纪,中国才制造出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铳,口径106毫米,制于元至顺三年(1332),已是14世纪的兵器了。这种火铳,大者用车,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发射时,从点火孔装入引线,从铳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将弹丸射出。应该说这已经是真正的火炮了,与那种以机发石的石炮比较,显然是前进了一步。《明史·兵志》中所讲的那种“西域炮”,是否即我们所见的这种火铳?我们不敢贸然下定语,但是它在战斗中“始用火”,起码是由石炮向火炮过渡的一种兵器。其名为“西域炮”,显然系回回炮手军匠们的发明创造。果如此说,那么元代回回炮手军匠的贡献就不仅仅是单一以机发巨石的回回炮了。

4、“回回炮”不是火炮

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北宋发明的火药箭、火球 类火器,主要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南宋发明的铁火炮、火枪类火器,已有较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但这两类火器除少数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礟(发石机)等冷兵器来发射和投掷。因此,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

火枪的出现和演进,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进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制出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

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是一种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的是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但就是这尊距离宋(蒙)元襄樊之战约60年的火铳,其盏口口径也只有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像这样的火铳怎么可能发射重达150斤的石弹呢?

总之,作为抛石机的“炮”,在中外古代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宋(蒙)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是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在早已经有的西方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而创制出来的更具威慑力、杀伤力的巨型“抛石机”。而决不是发射火药炮弹的“炮”。火药枪炮的使用那是宋(蒙)元襄樊之战百年以后的事了,到了明代中叶,火药枪炮的使用,才使作为抛石机的“炮”逐渐废弃了。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王保保的故事 ,王保保的轶事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

  • 伯颜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元朝名将伯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元朝

    伯颜(Bayan,1236年—1295年1月11日),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刺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长于伊利汗国。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宋,宋亡,曾出镇和林,数平诸王叛乱。元

  • 法医学家和凝: 中国法医的开山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五代十国

    和凝生于公元898年,是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和法医学家。看过和凝简介的人都知道,作为文学家,他有很多著作,比如《演纶》、《孝悌》等,作为法医学家,他著有《疑狱集》,上面记载了很多法医知识,开创了古代法医著书的先河,为宋慈写《洗冤录》创造了条件,让中国的法医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史书中对和凝简介都会提到他

  • 五代十国历史 安史之乱后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

  • 五代十国称呼 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

  • 五代十国军事 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五代十国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五代各朝

  • 五代十国政治 大体沿用唐朝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

  • 五代十国文化 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

  • 五代十国科技 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代十国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然而整体而言,在制瓷雕版、农业水利与火器方面仍有发展的地方。1、天文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人民为了能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有好几百年之久。

  • 五代十国经济 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不如南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的因素,使得北方战乱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