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89 更新时间:2024/1/19 14:05:08

在中国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或者著作并不多,而《典论·论文》就是其中闪烁着光辉的一部,而它的作者也为人熟知,即魏文帝曹丕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重要的文论著作,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

1、文学作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 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

2、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

他说:“文以气(指才气,即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质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诗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不同文体特点、标准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文本同而末异”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4、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声背实”,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 ,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一是“暗于自见 ,谓己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这就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积习,是他的创见。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间互相贬损的弊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

标签: 三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的特种部队“虎豹骑”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历史

    提起“特种部队”,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认为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创造”。其实不然,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特种部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都有自己的特种兵,而又以曹魏的“特种部队”最为强悍。这点,在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描述。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

  • 蜀汉军事制度简介 蜀汉的“特种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历史

    三国乱世打战是必须的,所以那些名将才能从书籍中脱颖而出。再加上蜀汉一直都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目标,故而与曹魏、东吴多有“摩擦”,当然周边势力也是要收复的。1、蜀汉军事制度 蜀汉的兵制有点特别,据《历代兵制》载,蜀汉的军队大体分为五个部分,即前军、右军、左军、后军、中军,又《三国志》及《华阳国志》

  • 曹魏五谋臣 谁才是曹魏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历史

    曹魏雄踞中原地区,是三国中整体实力最强的,从武将谋臣中就能窥探一二。整个三国不仅是三个政权的争斗,也是谋臣智慧的博弈。那么谁才能称得上是曹魏第一谋士呢?一、曹魏五谋臣 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1、荀彧 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作为曹操统一北方

  • 蜀汉三老将是谁 蜀汉三杰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历史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有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代宰辅,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廖化等一批忠心武将。而其中被称为“蜀汉三老将”“蜀汉三杰”的是谁?一、 蜀汉三老将 蜀汉三老将指的是黄忠与严颜、廖化三位年迈的蜀汉将军。1、黄忠 黄忠(?-220),字汉升(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八引《蜀志》中作“汉

  • 曹魏是怎么灭亡的 曹魏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历史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深刻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它位于中原地区,自古都是是非纷争之地。然而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魏也最终被西晋取代,这是为什么呢?1、曹魏是怎么灭亡的?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

  • 袁术称帝当了几年皇帝 ,袁术称帝后国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历史

    后汉末期,想称帝的不少,敢称帝的不多,一是汉祚四百年,大汉江山刘姓子孙自己不爱惜可以,但外人篡夺却要为此承受舆论压力;第二,当时的情况宛若如此:光天化日之下,一群强盗看着一个小孩子手掷黄金,大家心里都痒,但是又都得忍着绷着,谁第一个动手,谁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这也是一种恐怖平衡。曹操后来自夸,要不是

  • 曹操一共有几个儿子?曹操最喜欢哪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历史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几个和过继出去的曹均,在曹丕当国之时只有曹茂一人没有封王。 史书中说的很明白,“茂性泬佷,少无宠於太祖。”公侯之家,一个性格倨傲而缺乏教养的人是很难赢得别人好感的,曹茂就是典型。下面一起来看下曹操的儿子分别是谁?曹昂:曹操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

  • 关羽简介 ,揭秘武圣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容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历史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

  • 刘备一生十次更换主公 ,为何还能称历史大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历史

    如何评价刘备十次易主: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这顶桂冠无疑应属于三国时期曾经十易其主的刘备,他是一位羽翼未丰时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一飞冲天的绝世高手。现在商界盛行的什么"借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中的六将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历史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