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奴:第一个统一大漠的民族

匈奴:第一个统一大漠的民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499 更新时间:2024/2/12 17:20:49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书上。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后人曾经作了种种考证,希望弄清楚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功夫。而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要从夏朝的末代王讲起。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幸一个叫喜的女子,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于是有许多野心勃勃的人起来造反,伟大的商汤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后来就死在商汤的手上。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为避开商汤的迫害,背井离乡,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随牛羊四处漂泊,后来竟繁衍了很多子孙被战胜他们的商人和后来的周人称为“匈奴”。

无独有偶,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罗马人身上。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与西边的希腊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不幸陷入希腊人的诡计,而导致战败,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死去。普利阿莫斯的子孙和亲戚为躲避希腊人的追杀,跟随伊尼阿斯漂洋过海,逃到了荒凉的亚平宁半岛,定居在那里。后来伊尼阿斯的子孙,被称为罗马人。罗马和匈奴,这两个日后的敌人,在他们民族的童年里,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不幸,这让人不能不赞叹历史的神奇。

匈奴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就与蒙古高原紧密相连。他们似乎到了蒙古高原之后,才有了匈奴的名字。而蒙古高原也因他们的出现而走进世人的眼帘。当时的蒙古高原黄沙漫天,无边无际,好像大海一样,故当时的人称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按照现代地理学的知识来看,瀚海是一个高原盆地。古代的人们将这个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漠南、漠北,大体以380毫米降雨线为界,与今天的内外蒙古相当。大戈壁中,有一个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额济纳河流入其中。沿河水草丰美,树木丛生,是放牧的好地方。它的南边是阴山山脉,草木繁茂,鸟兽众多,非常适合打猎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场所。阴山的春天是短暂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过,一年最长的时间是冬天。这里的冬天是可怕的,昼夜温差很大,不时会有狂风大雪。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匈奴人的游牧之风和坚韧性格。

他们是蒙古草原上第一支游牧民族。每年冬天临近的时候,他们就离开牧场,骑着高头骏马,赶着牛羊,四处游荡,直到发现水草。除了马、牛、羊外,他们还养些骆驼、驴、骡,他们虽然没有城市,没有房屋,但他们有毡帐。聚集的毡帐组成部落,每个部落都分有领地,供人放牧和打猎。

四处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风。从孩提时开始,他们就骑在羊背上,拿着小弓,射杀天空的小鸟和地上的田鼠。再长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等成年后,就骑上骏马,成为单于的骑兵。平常四处放牧,以狩猎为业,一旦有变,就全部入伍,投入战斗。远距离攻击敌人时,他们依靠打猎的弓箭;短兵相接时,则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钅延(一种铁柄小矛)。打猎的工具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没有城池需要保护,所以也从来不固守在一个地方。仗打得顺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从不以后退为耻。

尚武之风的同时是尚力,年轻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年轻力壮的人,而歧视那些老弱病残。年轻人吃肥美的肉,而老年人只剩下残羹冷炙可吃。匈奴人还有一种浪漫的风俗:每天清晨的时候,朝着太阳崇拜;到了夜晚,则向月亮祈祷。当月满如盘的时候,才能出兵征讨;当月弯似钩的时候,必须收兵而归。他们也祭拜偶像和祖先,死后有棺椁,以金银衣裘殉葬。但是,他们不起坟墓,也不在葬处植树为标志,更没有正规的葬礼和守孝的礼节。单于去世的时候,常常以亲近的奴仆和妾陪葬,有时多达千人。

匈奴人的长相到底如何?如果阿提拉时代的罗马人没有故意诋毁的话,他们应该是这副模样:中等个头,比欧洲人略矮,但比他们粗壮;两腿较短,坐势却很高;宽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硕,脖子粗壮,圆头颅,小眼睛,扁鼻梁,胡须稀疏,脸部较平。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黄种人。不过,这已经是越过亚洲、混血过无数次的匈奴人。纯种的匈奴人长成什么样子呢?不知道。

1、冒顿单于和匈奴帝国的崛起

头曼是匈奴王国的奠基者,是他让四分五裂的族人凝结成强悍的团体,与东之东胡、西之月氏并立为蒙古高原的“三雄”。就在他完成王业、正图拓展的时候,却遭遇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王——秦始皇。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带领战无不胜的秦军30万,击败了头曼和他新建的王国。之后,在两国边境上,秦始皇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万里长城。郁闷的头曼本来雄心万丈,意欲与秦朝争雄,此时不得不放弃远大的理想,离开祖先的土地,向北迁徙。

大概是这个时候,头曼单于开始培养他的儿子。他把大儿子冒顿送到当时较为文明的月氏,一方面作为人质,表示对月氏的友好;另一方面,希望未来的王储能够了解国家的敌人,掌握他们的弱点,学习他们的长处。冒顿后来用以训练骑兵的鸣镝(响箭),大概就是从月氏人那里学来的。不过,这种善意的举动,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转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最终葬送了头曼单于的生命。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月氏、匈奴两国发生了争执,最终爆发了战争,未知内情、滞留月氏的冒顿,差点被当做敌人杀掉。虽然后来他逃回匈奴,还得到父亲的封赏,成为一万骑兵的头领,但是头曼对于小儿子日益增长的宠爱,加上之前在月氏的惊险的遭遇,使冒顿产生了对父亲的憎恨。这种憎恨,让冒顿开始培植自己仅有的势力——一万骑兵。

现在看来,冒顿对于匈奴骑兵的改良,不过就是简单的统一号令罢了。当冒顿的鸣镝射向某个目标的时候,所有的骑兵都得跟着去射它,否则便被处死。开始,目标是冒顿自己最爱的马,接着是他最爱的妻子,最后是父亲的坐骑。在这样残酷的训练之后,这一万骑兵成了冒顿私属的军队,不再听从他人的号令。与其说冒顿采取了月氏先进的武器——鸣镝,不如说他是用自己的残忍征服了部下。之后便是杀父。头曼单于死了,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这也许是他最大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头曼单于的一生是成功而辉煌的。他有着称霸天下的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他第一个统一了匈奴民族,建立了王国。虽然在与秦争霸的过程中失败了,但那不是他的错。当时的匈奴还很年轻,秦朝却已有百年的发展,他自然无法取胜。他虽然失掉了部分国土,但是后来又收回了它们。更重要的是,他给匈奴留下了一个更加伟大的领袖——冒顿。

冒顿即位后,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推行匈奴的统一。他在军事集权之后,又在政治组织上贯彻集权的理念。之前,匈奴虽然名义上在头曼单于的一统之下,但仍然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冒顿为他们制定了一套精密的官制。在单于的下面,依次设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号称“二十四长”。“二十四长”一般为单于的同姓,为世袭官职,可以自己设置千骑长、百骑长、十骑长等中下级官吏。左右贤王分掌帝国东、西。中部则归单于直接统治,由左右骨都侯辅佐。

冒顿执政初期,月氏、东胡、秦朝三面环伺匈奴。东胡王以为匈奴内乱,有机可乘,不断挑衅,先后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和冒顿的阙氏,冒顿都予以满足。东胡王又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种弃地,可给东胡,也可不给,无关紧要。”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别人呢?!”遂将主张弃地给东胡的人斩首,并举国出兵,将东胡打了个措手不及,东胡王被消灭。

打败东胡之后,冒顿又乘胜西攻月氏,迫其西徙,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随后,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西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区。在他南下与汉较量之前,基本上一统大漠,拥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

2、草原帝国的军事装备

匈奴是公元前4世纪末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由草原生存环境而造就的特有的游牧生活赋予了这些马背民族精力充沛、组织严密、能征善战的特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至冒顿单于时,匈奴东败灭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北服丁零、鬲昆等族,势力范围东尽辽河,西穷西域,南达黄河中游,北抵贝加尔湖,建立了欧亚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草原帝国的建立有其发达的经济基础,同时,完善的军事装备在其角逐草原霸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阴山等地的岩画中出现的牵马图和骑马图表明在大约5000年以前,北方草原民族就已顺利完成了对马的驯化。正是对马驯化的成功,带来了草原划时代的变革,使草原经济逐渐由畜牧转变为游牧,点燃了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火炬。马的乘骑,彻底改变了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尤其是马的迅捷和灵活,给草原民族的军事力量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和优势,也赋予了马背民族战斗的人生,马成为草原民族生死与共的朋友。

外贝加尔、蒙古和内蒙古地区发掘的上千座匈奴墓葬显示,用马头陪葬是匈奴民族的重要习俗,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匈奴民族竞争力的源泉。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和平时期它更多是作为交通工具,战争时期,它就成为战马。从出土实物看,匈奴马匹身体略矮,头部偏大,应属于蒙古马。蒙古马虽不是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非常适应高原环境,因此,蒙古马作为草原战马较其他马种更占有优势。这些优良的战马再配上先进的御马工具——马笼头和便于乘骑的马鞍,大大增强了匈奴军队的战斗能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种“尽为甲骑”,表明战马是匈奴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元素,“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充分显示了匈奴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钅延”,考古发掘资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发掘情况显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铜、铁、骨、木质地为主,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匈奴的弓多为木质,上有华丽的装饰构件。由于木头容易腐朽,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匈奴弓,大多是一些残留的弓饰件,具体形制无法得知。但根据弓腐朽后残留的痕迹看,其长度可达1.3米。匈奴箭镞形制多样,有铜、铁、骨三种质地,其中包括著名的发信号用的匈奴鸣镝。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可确认的匈奴鸣镝,但我们可从稍晚的契丹族鸣镝得到发。其他作为兵器的匈奴箭镞出土数量众多,尤其是在外贝加尔南部、蒙古北部和中部地区出土的箭镞特征鲜明,散发着慑人的力量。看着它们至今依然锐利的前锋,想象若假以弩机或彪悍的神射手弯弓发射时的威力,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巨大的杀伤力,以及穿梭于刀光剑影中生命的脆弱。

匈奴刀剑多以铁制成,还有少量的铜刀。刀大多安装有木柄,分直背弧刃、弧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几种形制,刀鞘带有装饰物。匈奴短剑多发现于鄂尔多斯地区,具有较明显的鄂尔多斯式短剑的风格,双刃、柄末端常装饰有动物纹饰,有的为铃首或环首。长剑一般长1米左右,双刃,有的有柄,有的无柄,多锈蚀严重,难见其原来面目。匈奴墓葬中出土的斧、矛和戈应是对中原兵器的引进和借鉴。这些匈奴短兵器在辽阔的疆域内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匈奴族特点,与其他民族的兵器有较明显的区别。纵观匈奴的兵器,可以看出具有鲜明匈奴特色的为弓矢和长剑,刀和短剑则多是在继承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遗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另外,对中原优良兵器的吸收和引进无疑大大提高了匈奴兵器的杀伤能力。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威震欧洲的匈奴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汉历史

    匈奴骑兵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受到汉朝的多次征伐,于公元91年从新疆北部西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所谓“匈奴西迁”。对于匈奴的西去,我国史籍虽有记载,但十分简略,至于匈奴最后何处去,史籍没有记载。公元4世纪中期,一支被欧洲人称为“匈人&rdqu

  • 令后世敬仰的帝国--大汉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汉历史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让人对汉武帝产生了“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这一对好似硬币两面的印象。但在他的文治武功背后,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冉冉升起的伟大历史。虽然在汉朝数百年后另一个同样由华夏民族建立的伟大帝国大唐,在世界上似乎具更为深远的影响,

  • 光武刘秀--中国历史上作战最多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汉历史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靠坚韧意志和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而问鼎天下,由一介平民而成长为光耀史册的一代名君。刘秀作战非常最勇敢,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昆阳大战中,刘秀身先士卒,带领13人冲出王莽42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亲率三千人的敢死队迂回至王莽军侧后,终以2万人的军队

  • 西汉大汉奸--中行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汉历史

    看过汉武大帝的朋友都知道,匈奴大单于身边有一个宦官中行说,电视剧中说他本来是汉朝的一个宦官,随汉朝公主和亲来到匈奴,而且发誓利用匈奴消灭汉朝,其实他并不是电视剧中虚拟出来的认为,历史上确实有其人,他也是汉帝国中出名的大汉奸,中行说出现在汉文帝时期,当时的匈奴单于老上稽粥初立,汉朝的实力不是很

  • 汉匈战争史上出现的有名的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汉历史

    西汉时期,匈奴对我国北方构成了重大威胁。他们虽是野蛮民族,却能凭借强悍的体力和非凡的战马,以及弓箭技术,不断的杀害我边民,掠夺我财富,甚至兵逼都城长安。西汉的统治者不得不用大量的精力对付这一劲敌,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倾国家之力,经历过十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直到把敌人赶到大漠之北。就在这攸关国家与

  • 王莽新朝为何顷刻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汉历史

    王莽 按照现在的说法,古代中国的农民绝对是弱势群体,他们肩负着缴纳国家绝大部分税收的重任,在官府中却没有选票,也没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和形象代言人。不过,古代中国还是有一些位高权重者,他们感受到了民间疾苦,立志要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开展了一次次轰轰烈烈的“

  • 秦瓯战争--秦朝统一战争中最难打的一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汉历史

    在大秦帝国军消灭了东方六国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百越之地一般意义上也叫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在秦与百越的战争中,总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

  • 解密秦始皇终生不立皇后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汉历史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有9年的时间,也正是古代

  •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开疆扩土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汉历史

    君主制国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与权的矛盾,尤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所有的大权都集中到一人之手,即令这个人是天才,是圣贤,也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才能治理好国家。 如果面向全国选择,或者面向一个较大的族群选择,也不难选到这样的人。偏偏家天下的君主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皇帝的儿子而且嫡长子。如果碰巧是个

  • 匈奴骑兵强大的原因—尚武之风和残酷的训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后人曾经做了种种考证,希望弄清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工夫。而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要从夏朝的末代帝王桀讲起。桀是历史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