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为什么喜欢杨贵妃,杨贵妃体重有多胖?

唐玄宗为什么喜欢杨贵妃,杨贵妃体重有多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88 更新时间:2024/3/17 6:58:35

唐玄宗李隆基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经过白居易的《长恨歌》的诗词,成为千古绝唱,“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宠冠后宫后,一时无人能比。唐玄宗在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那么,杨玉环何以使得玄宗如此迷恋,甚至不顾伦理道德而父夺子妻?是面若桃花、肌如凝脂的天生丽质?是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媚态?还是她能歌善舞技艺?亦或是还有别的什么?

杨玉环是薄州永乐人,是隋梁郡汪氏的四世孙,父亲杨玄琰。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年仅十六岁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后经高力士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不顾人伦礼仪,横刀夺爱,将杨玉环招入宫中,初为太真女道士,天宝四年被封为贵妃。

杨玉环最使唐玄宗迷恋的,无疑是她的天生丽质。

众所周知,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但是,杨贵妃在四大美女中却独树一旗。关于她的无与伦比的美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赞叹说:“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也是据杨贵妃时代最近的著名诗人,因此他的赞扬和溢美之词应该都是真实的。唐玄宗在做皇帝之前喜欢赵丽妃。随后,又移爱于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直至继位后喜欢武惠妃、梅妃江采苹等等,不难看出他对爱情不专心。后来宠爱杨玉环,杨玉环竟能“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当然与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不无关系。

但是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等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可让人从中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那么,为什么即使这样的体态却还让唐玄宗爱不释手呢?

原因是唐人以肥为美。有学者提出,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唐都长安城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长安城里有着大量的波斯人居住。随着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比如在服饰上,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再者,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着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崇尚壮硕之美。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玄宗迷恋杨玉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聪慧过人、善解人意。

杨贵妃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爱绝不仅仅是容貌长得美丽,关键是能有效地揣摩玄宗的心理,而这也是后宫许多姿色艳丽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输棋了,杨贵妃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以乱其输赢,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

杨玉环不仅聪慧过人、善解人意,而且还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善解人意。这让唐玄宗一见钟情,喜欢之极,以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旧唐书》所说:“善歌舞,通音律”,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音律十分在行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具有魅力。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而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宣扬之能事,一味放大杨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其实,当时杨贵妃虽然是花样年华,而唐玄宗已年近花甲了,所以这些书所述有违事实。

第三、唐玄宗之所以迷恋杨玉环而不愿意上早朝,也与当时社会环境与皇室后宫的变化有关。

“温饱思淫欲”,当时进入开元盛世,唐玄宗一朝大权在握,对政治逐渐失去了兴趣,对朝政也产生厌倦怠,难免以声色代替求治之心。后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专权擅政,唐玄宗自然清闲了很多,恰好此时身边有个杨玉环,玉软香温,娇柔妩媚,以致于沉迷纵欲享乐声色犬马,而不愿意去上早朝商议国事了。

纵观唐玄宗李隆基一生,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但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强盛的大唐王朝走上了下坡路。说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一段生死恋情,也只此而已。其实在《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一些野史笔记资料中有许多在正史中不曾记载的内容,这些难以置信的故事到底是文人杜撰,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事?已经难以考证,但是这些记载比正史的叙述更加生动有趣则是肯定无疑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会输给刘邦,原因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一步步坐上了西汉开国皇帝的位置。同样传奇的还有他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楚国名将后人,带领楚国的残余部队灭了秦军的主力。然而最终,他却被刘邦围困,自刎乌江,结束了这荣耀而遗憾的一生。那么他究竟为何,会输给刘邦这样一个街头无赖呢?我们不妨看看两个人的

  • 秦始皇是仁君还是暴君,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秦始皇,秦始皇也叫嬴政,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称自己是皇帝的人,当然了,秦始皇也配做皇帝,毕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也正是利用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齐楚燕赵魏韩六国,那么,这也是秦始皇伟大之处。修筑万里长城,以及兴修灵渠等也可以算的上是秦始皇的一项功劳了。那么,我们也来看

  • 杜甫是怎么死的,杜甫是病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杜甫,从小到大可没少背他老人家的诗。他一生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和诗仙李白被称为盛唐时期的双子星座。杜甫之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他称誉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句,完全适用于他。他留下的诗作,大都反应了民之疾苦与国之悲怆。按说如此良材

  •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火烧庆功楼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间一直流传着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为防止随同自己征战天下的有功之臣功高盖主,专门建立了一座庆功楼,在宴请群臣的时候借机将一整座楼化为火海,在内的功臣尽数陨灭。但这只是传闻,真正的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这样做?火烧庆功楼是否真有其事?在野史上,记载了一段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

  • 正史上的赵云有多厉害,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文武兼备,儒将之风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

  • 罗艺造反的原因是什么,罗艺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熟悉《隋唐演义》、《说唐》、《兴唐传》等等古典小说及其延伸文艺作品的朋友们来说,罗艺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在小说中,罗艺是罗成的父亲,秦叔宝的姑父,隋朝北平王,开国功臣之一,基本是个正面人物。罗艺在真实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的形象可不怎么正面。罗艺此人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但比较会打仗,在隋末成长

  • 于禁的结局怎么死的,于禁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三国志》里合为一传,他们一生都战功显赫,立下无数功勋,都个个堪称汉末三国的名将,后世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以齐名于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但于禁的结局最惨。于禁是在无奈下投降的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 杨修的死因是什么,曹操为何一定要杀杨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修的死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曹操到底是嫉妒杨修的才华、还是因为杨修太聪明、或者说杨修做了跨界的事情,才导致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呢?可能这些原因都有,实际上杨修在当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而且非常受到曹操的重用。杨修出身名门,而且更是比自己的父亲杨彪多了几分自信和能力,这也是他被曹操重用的原因之一。

  • 关羽遇害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关羽是怎么被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要给三国里的人物做一个人气排行榜的话,关羽应该会是TOP3的常客,因为喜欢关羽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关羽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大家会祭拜的三国人物,拜关公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所以关羽在中国人的心里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几乎也找不到第二个同时期的人能有关羽这么大的影响力,但关羽戎马一生,最后却死的比

  • 诸葛亮七星灯续命为什么会失败,七星灯续命可信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少食多劳还经常熬夜,久而久之身体早已透支。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情况后,就更加不会主动攻击了,只要把诸葛亮拖死魏军自然就取得了胜利。诸葛亮太喜欢操心,不懂下放权力,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这样做虽然负责但却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当时诸葛亮也明白,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但大业未成自己还不能死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