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的背后有何原因?

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的背后有何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3 更新时间:2024/1/20 1:03:15

赵光义强烈反对迁都的背后有何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从五代十国至北宋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多个政权都选择定都于开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北宋。

开封地处中原核心区域,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因此,定都开封可以占尽天下漕运之大利,全国的货物都可通过水路或陆路汇集于此,经过交易互通有无,再通输送到全国各地。北宋经济繁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开封这个中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定都开封的优点虽然很明显,但缺点也同样致命。开封地处平原,周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唯一的天然屏障就是北面的黄河。一旦黄河被敌军突破,那么开封城就很容易受到包围而陷入绝境。要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在开封周围屯驻重兵,以人海战术让任何来犯之敌都望而却步。不过,这样一来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常年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势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封其实更适合做经济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那么问题来了,北宋为什么要定都在开封呢?这个问题其实和北宋的前两任皇帝有关。

北宋最初定都开封是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它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都定都于开封。经过数十年发展建设,这里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繁荣程度,都比中原地区的其他地方发达很多。而且当时北宋的最主要任务是开疆拓土,一统天下,而不是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可以为此提供很大便利。

公元976年,北宋完成了对整个中国南方的统一。此时它剩下的敌人就只有奄奄一息的北汉和北方强大的辽国。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迁都的想法。他的设想是先将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今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迁至长安。与开封无险可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这两处皆为天下著名的雄关。至于长安就更不用说了,它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型堡垒,如果没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想要攻入此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宋太祖的迁都想法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其中最强烈的反对之声来自于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后来成为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祖跟群臣们说了一大堆开封城无险可守,不适合做都城的理由,但赵光义却只用了一句话就把太祖顶得哑口无言,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在德不在险。”言下之意就是说,你作为皇帝只要是有德,那天下就安如泰山;如果无德,那天下就危如累卵。这其实是个冠冕堂皇的屁话,德可以用来治天下,但面对北方如狼似虎的契丹人、女真人,你也能用德将其感化吗?

可是,面对赵光义的无礼顶撞,宋太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选择了沉默。只是当赵光义离开后,他才对左右人等说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那么,赵光义又为什么要强烈反对迁都呢?因为这和他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北宋建立后,身为御弟的赵光义被授予要职。每次宋太祖离开京师,都会安排让赵光义负责留守。经过十几年经营,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日渐盘根错节,甚至达到了一手遮天的程度。此时如果说他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那恐怕连智障者都不会相信。

然而,赵光义虽然深得皇帝信赖,但他的身份毕竟只是弟弟。按照正常情况,皇帝在百年之后必然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何况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年,完全有能力履行皇帝的职责。那么赵光义想得到皇位,就得凭本事说话了,而他在开封经营十几年扶持起来的势力就是他最大的本钱。所以他才会当众说出那句正确的废话“在德不在险”。

在经过上次的谈话后,迁都之事被暂时搁置了下来。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在这一年的年末,身强体壮,平时连个感冒咳嗽都没有的太祖皇帝赵匡胤却突然暴毙了,《宋史》中对此事的描述仅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既无前因,也无后果。同日,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一切都是那么突如其来,一切都是那么莫名其妙……

作为当初迁都计划的强烈反对者,赵光义在自己在位期间并没有重新提议此事,毕竟他曾说过“在德不在险”,他的皇位来得莫名其妙,如果还要搞迁都,那就相当于当众宣布自己无德了。

后来赵光义去世,他的儿子赵恒继承皇位,是为宋真宗。不久,宋辽两国爆发战争。经过几番较量,两国均意识到自己无法吃下对方,于是就在澶渊(今河南濮阳市西)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两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这又使得北宋后来的皇帝更加没有迁都的动力了。

从后面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北宋定都开封绝对是一大败笔。北宋王朝从中期开始就深陷冗兵问题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力量,北宋大部分军队都屯驻在开封附近。然而兵员人数虽多,却都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朝廷为供养这些军队花费了巨额的财力、物力,但真正派这些士兵上战场的时候,却连方腊的农民起义军都难以搞定。

1126年八月,北方的金国兵分两路南下攻宋。无险可守又无兵可战的开封城迅速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大量皇族宗室、后宫妃嫔均遭金人奴役,北宋因此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标签: 历史古代宋朝

更多文章

  • 北宋潘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北宋

    北宋潘阆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初多俊爽豪逸、风神萧散之士,诗人潘阆便是其中一位。宋初的诗人,受“西昆体”诗风影响,大都写得华丽而工整,内容却较为空洞,故既少传世佳作,也无文宗代表。但潘阆不受时风浸染,其诗词清新俊朗,别具一格。比如他的《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曰:“久客见华

  • 北宋和南宋之间真的还有一个朝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北宋和南宋之间真的还有一个朝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耻,标志着北宋的彻底灭亡,南宋由此得以建立。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北宋与南宋是上下相承的,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朝代”,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傀儡政权。金兵入侵

  • 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摄政王多尔衮为什么能称“清成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绯闻男友。多尔衮,原本是有三次机会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后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话的事儿,可一生偏偏三次都与至高无上的皇位

  • 赵光义最喜爱的皇子,赵元佐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赵光义最喜爱的皇子,赵元佐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赵元佐是是宋太宗的长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所以颇受喜爱。赵元佐还善骑射,懂武艺,曾经随宋太宗出征太原、幽蓟,是宋太宗心中理想的继承人。赵元佐之所以发疯,主要原因是宋太宗迫害秦王赵廷美。宋太宗迫害赵廷美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将

  • 樊哙同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樊哙同吕后勾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从项羽营中被释放后,吕雉看到刘邦身边,又多了许多妃嫔,而自己的儿子刘盈,反而没有戚夫人生的刘如意受宠,吕雉心理彻底失衡。刘邦去世前,樊哙为何擅闯宫闱,又为何同吕雉勾结呢?樊哙迎娶了吕雉的妹妹吕须,因此是吕后的妹夫,在刘邦众多将领中,樊

  • 大宋皇储魔咒到底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大宋皇储魔咒到底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赵光义有八个儿子,本来他最中意嫡长子赵元佐,可惜赵元佐疯了,只好将目光转移到次子赵元僖,不料赵元僖又死了,皇三子赵恒惊喜连连,意外地当上了太子。不过,在他登基前遇到了点小意外,差点被大哥咸鱼翻身。赵元佐自幼聪慧,文武全才,貌类赵光义,又是

  • 此人是赵匡胤的心腹,为何却装了十年哑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此人是赵匡胤的心腹,为何却装了十年哑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士人要想在朝廷做好官,不仅要有杰出的才干,更要有一个灵活敏锐的脑子。因为,表面上看,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种种荣华富贵,而实际上,他们又身处血雨腥风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为朝廷、为皇帝立过大功的功臣来说,难

  • 吕后放过薄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吕后放过薄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说起西汉的开国皇后吕雉,基本没有人不畏惧她毒辣的手段。不仅替刘邦除掉了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而且还将刘邦生前的宠妾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完了吕雉还让儿子刘盈去看,刘盈吓得大惊失色,从此不理朝政。而同样作为刘邦小老婆的薄姬,为何却能幸免于难呢

  • 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谁的结局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谁的结局最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关于他传奇的一生,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句话叫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刘邦能从一个小平民做到皇帝,就说明了他的能力远非常人可比。既然他这么厉害,那他的儿子们呢,他们是否

  •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历史上和珅为什么曾经选择弃文从武?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与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冯英廉最疼爱的孙女冯霁雯成婚了。婚后的和珅夫妇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和珅正是意气风发,他没有在儿女情长上留恋太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