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其中,“神女”形象从起源到鼎盛时期,一直涌现着古代人民层出不穷的劳动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
久而久之,“神女”形象逐渐从每个朝代固有的原型象征,发展为对不同时期大环境的隐喻。
而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阶段的神女及其地位演变,则更是耐人寻味。某种意义上来看,文学作品衍生出的这些“女神”们往往更容易体现中国古代人文艺术的变化规律。
对于神女形象的演变,古代文学作品里又有怎样的诠释?巅峰之作又是什么?
一、早期神女形象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先将目光投向原始社会阶段,著名的神女原型不乏“女娲”、“娥皇”、“女英”、“西王母”等经典代表。
《山海经》有载,“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由此可见,几只青鸟伴随野兽外貌的西王母征战四方则是她最初走进大众视线的样子。
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对人类思想要求不高,而创世纪的女娲娘娘才是奠定早期原始社会统领核心的神女形象。
因为在母系氏族时期,众人皆知其母。女娲虽为伏羲之妻但却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毕竟,女娲娘娘掌握着人类万物的出生与命运。
《淮南子•览冥训》有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一点,也体现了原始社会阶段给予女性形象的圣化与神话表达。
而到了末期,娥皇女英更是子孙后代帝王娶妻的重要参考代表,因为她们两人是最为贤德的“神女”。
不但在舜帝处在内外忧患之时同时嫁与他为平妻,还一同帮助舜多次避开后妈、继弟的迫害。
如此的聪明与仁爱,也着重完成了着人类文明从“职能型战士”到“有七情六欲者”的转变。
随着尧舜禹这几位的连年征战与治理,也逐步形成了井然有序的部落管理制度。
中原地区的社会基础,也是华夏文明统一发展的奠基者。与此同时,封建社会的统治也随着夏商周几朝的探索而正式开启。
二、文学作品里“神女”代表的详述
1.神女文化的兴起
随着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多项政治社会制度的确立,华夏领土的南、北方地区均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结合当时地理位置的便利与否来看,北方平原地区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
就拿周朝时期的分封地楚国来讲,它可属于正经分封的贵族。但由于统治者的忽视和其他派别的排挤,从而出现了有好地界却无法轻易施展的两难境地。
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下,楚国领袖不仅多番汲取北方文化的特色(譬如逐渐成熟的祭祀制度),还保留了南方地区引以为傲的原始宗教祭拜礼仪。
综合来讲,其并称为南北方合流的“巫鬼文化”。
而在《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中,已经有许多较之以往更为丰富饱满的神女形象。
也正是因为先秦神话中塑造了一系列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形象,才萌发了后世从满足温饱到审美逐渐提升的精神需求。
因此,《楚辞》中展现出的神女多为具有丰富情感世界的美女形象。《九歌•山鬼》载,“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显而易见,她们不仅代表着崇尚巫术的楚人对“人神交流”的执著,还完美地突出了精神需求占比极高的楚人对于美好爱情的浪漫追求。虽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人物形象更立体也是毋庸置疑的。
2.神女形象的发展逐渐走向巅峰
通过西周、东周阶段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恰好激发了社会大环境文化及民众思想的改变与崛起。
同时,《楚辞》之后弱化“神”之力量、强化“人”之需求的主要社会思想也开始了广泛的传播。
不过,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演变,当下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要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接连出现的多元化神女形象。
从文学发展角度看,曹植的才华在《洛神赋》中淋漓尽致地展露无疑。可从政治角度看,魏晋时的两朝更迭与风云变幻也是加速文学作品神女形象塑造的有理推手。
当时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和统治者私心的两大因素糅合,正好迫使诸多文人墨客生出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在不甚清明的朝堂环境下衍生出别于儒家的道家思想。
就像《洛神赋》记载的那样,“远而望之,皎若阳光升朝霞”。
可见,曹植对于洛神这位神女的描写,可谓是极尽华丽出彩的辞藻。
不同于《楚辞》里耽于意象的描写,《洛神赋》更加着重从人物面貌的细节入手。洛神的精致五官与倾城容貌、还有她婀娜的身姿,都仿佛从书里走出来一样。
那样的秀丽唯美、那样的罗曼蒂克,无不体现着神力与世俗审美的碰撞与巧妙融合。而此类作品的普及,恰好使得神女形象及地位在魏晋时期走到了发展巅峰。
三、行至唐朝,神女形象突变
由于民族大融合在前,唐朝的社会风气普遍开放,人民思想也趋于多样化。虽然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先前的远古神话与各神女形象早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当时,原本如同高岭之花一般受人追捧、供奉的神女形象则一点点改为形容“仙人仙女女”和“勾栏女子”。
之所以有此改变,主要是因为民风的过度开放。诸多拿笔杆子的文人墨客对风流韵事极为包容,大家也都无比向往更自由的生活与爱情,并耻于为封建世俗所扰。
四、神女形象演变产生的历史影响
1.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参照物
在许多文学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上,娥皇女英、王母娘娘及女娲补天等神话情节已经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引子。
2.系统地描绘了古人的理想世界
由于古代社会环境的诸多限制,很多的生活都处于受压迫和奴役的状态。因此,能从神女食粮中汲取一些精神寄托也有益于为未来生活增添动力。彼此心中的“世外桃源”,成为未来的美好向往。
3.暗喻了封建王权对古代女性地位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高洁的神女形象也逐渐“走下神坛”。神女的指代不变,但社会意义已经产生巨变。
文人墨客对现实女子形象的刻画,几乎就是封建集权之下男性政商名流划分各阶层女子的依据。
结语:
从大家对神女形象的追崇到主动摘下这朵“高岭之花”,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文学作品中,对神女形象从狰狞强烈到柔美欣赏的描绘则真正展现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赋予其意义”的道理。
综合来看,“神女”这一形象从古到今都被寄予着世人的重要精神需求。不仅如此,复杂环境下当权统治者与大自然带来的考验对文学作品神女形象的构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使中华民族文化深入人心,大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审慎看待哦!
参考文献:
《山海经》
《洛神赋》
《搜神记》
《淮南子•览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