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京房山发现唐代幽州节度使刘济墓

北京房山发现唐代幽州节度使刘济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60 更新时间:2024/1/26 18:35:54

2013年6月22日上午9点,北京电视台卫视频道、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房山长沟古墓发掘”,一座沉睡千年的唐代墓葬揭开神秘面纱。刘济(757-810),幽州(今北京)人,唐德宗、顺宗、宪宗时,任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在墓葬形制上,承袭中原地区唐墓特征,经过严密规划,按唐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将墓地选在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墓室用青砖砌筑。”

1、“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国内罕见

刘济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西北,距北京市区约56公里。墓葬建造规模较大,其中侧室、耳室及壁龛的数量多达6个。甬道、耳室、侧室、前室及后室内存放的不同质地、不同种类的随葬品主要分为石、陶、瓷、铜、铁、彩绘、壁画等几类。

目前出土的器物主要有:唐幽州节度使刘济墓志、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须弥座彩绘石质棺床、彩绘石质文官俑及武官俑、石质构件、金属饰件、瓷器残片、陶器残片等。其中,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异常珍贵,在目前发现的唐代墓志中,全国无有与之匹敌者,实属罕见。据悉,刘济墓志为正方形,石质,有盖,平放于墓葬前甬道北侧。志盖上有“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御使中书令赠太师刘公墓志之铭”的阴刻篆书,并刻有十二生肖和牡丹花图案。

彩绘浮雕十二生肖墓志为正方形,石质,有盖,平放于墓葬前甬道南侧。边长163厘米,边厚8.5厘米,顶厚约15厘米。志盖上有“唐故蓟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御夫人祔志铭”的阴刻描金篆书,并刻有浮雕彩绘十二生肖图案,间以浮雕彩绘牡丹花图案。墓志浮雕在形体处理上,先仔细雕刻出物象,然后根据结构赋彩。人物色泽饱和,浓淡得体。

2、墓葬部分区域曾被盗掘

墓葬坐北朝南,全长34米,由墓道、封门、前甬道、耳室、壁龛、墓门、主室、侧室、后甬道、后室等组成。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部分区域如耳室、壁龛等处曾被盗掘。

墓道位于整座墓葬最南端,东、西壁面绘有精美壁画,但因墓道遭受破坏,壁画损毁严重。封门位于墓道北侧,大部分已被拆毁。前甬道起自墓道北侧,向北至主室南壁,是连接墓道与前室之通道,也是墓葬中心建筑的起始。珍贵文物“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及“唐幽州节度使刘济墓志”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耳室位于前甬道东、西壁南侧,共有2个,因遭受破坏,壁画损毁严重。耳室曾被盗掘,室内原有木箱、食盒等随葬品,仅残存铜饰件、动物骨骼、木板灰等遗物。壁龛位于前甬道东、西壁北侧,共有2个。东西壁龛清理前被盗掘,其内充满扰土,原龛中存放的文物类型、质地、布局、组合无法得知。

文物工作者在墓葬的甬道内发现了两合墓志,有盖有底。一合面南平放于墓葬前甬道北侧,志盖阴刻篆书书6行24字:“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御使中书令赠太师刘公墓志之铭”。另一合面南平放于墓葬前甬道南侧。志盖阴刻描金篆书书5行21字:“唐故蓟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御夫人祔志铭”。两方墓志均为阴刻描金篆书,并刻有浮雕彩绘十二生肖图案,间以浮雕彩绘牡丹花图案。墓志浮雕在形体处理上,先仔细雕刻出物象,然后根据结构赋彩。人物色泽饱和,浓淡得体。如此精美的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发现于唐代墓葬中,实属罕见,在全国尚为首例。读罢墓志,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是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他的夫人死后祔葬其中。原来,此地原本是1200多年前唐代一位“封疆大吏”刘济的坟庄。

3、刻经留迹石经山

在云居寺出土的唐代碑记《涿鹿山石经堂记》中,署名为刘济,他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4、墓主刘济是何来历?又是如何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呢?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使持节”是一种称号,加封之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在唐朝,大家熟知的安禄山就曾经是一位节度使。

刘济是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的儿子。刘怦原来是前幽州节度使朱滔的部将,他和朱滔是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同乡,因忠勇义烈,深得军心,颇受朱滔信任,官至涿州刺史。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刘怦主持幽州军政,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相传他出生时难产,好不容易落生,助产的人看到的是一条“黑气勃勃”的巨蟒,一个个吓得调头就跑。刘济长大后,聪明异常,深得刘怦喜爱。刘怦把他送到国都长安求学,刘济不负父望中进士第,任莫州刺史。

刘怦继任幽州卢龙节度使不久,便身染重病,于是把刘济召回幽州,主持军政大事。三个月后,刘怦身故,刘济在幽州军人的拥戴下,顺理成章嗣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此时,勇猛的奚人不时从大草原上驰来,侵扰幽州北部边境,刘济率军迎击,穷追千里,直至青都山,斩首二万人。后来奚人卷土重来,袭掠檀州、蓟州北境,刘济会合室韦军队把进犯的奚人打得大败。皇帝加官晋爵,封他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青史历历,记载着刘济的赫赫功绩。

从房山坟庄刘济墓后西行,进入白带山谷,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云居寺和石经山。《房山县志》这部创自明万历、清至民国一再续修的房山地方文献,记载了佛教圣地云居寺的刻经故事。在这部文献中,《涿鹿山石经堂记》出自唐代的碑记,赫然署名为刘济。在这篇碑记中,刘济自述:“我刘济用自己的官俸,为圣上(唐宪宗)刊《大般若经》,在今年四月完工。”这篇碑记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刘济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1957年,在石经山藏经洞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石经,被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发掘,刘济刊刻的《大般若经》随即出世。人们发现,这是一部六百卷的巨制佛典,刘济之前已经刻到三百卷前后。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刘济开始续刻,到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四月初,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刻到第四百一十二卷,共计镌刻一百余卷。

这一百余卷《大般若经》运上石经山藏经洞封藏的场面,被《涿鹿山石经堂记》真实记录下来:元和四年四月初八,正好是浴佛节,僧俗四众齐集石经山下,刘济在部将的簇拥下,亲临石经山指挥,一声令下,万人协力,有的推,有的拉,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神秘的山谷,一块块石经终于运到石经山上,封藏在藏经洞中。刘济封藏石经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而留下了他在石经山跨越千古的足迹。

刘济一定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碑记,无意中为后世保存下最早记录云居寺佛教的确凿史记。“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按照刘济的说法,石经山刻经,从北齐时候已经开始,静琬是个继任者。

刘济还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五年,静琬刻《涅槃经》那天深夜,白带山谷忽然传出三声巨响,第二天山麓上出现三十多棵树。这年六月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而至漂到白带山下,静琬召集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在白带山下建起庙宇,这就是云居寺。刘济还在一篇碑记中记载了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捐资扩建云居寺一事:“既而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第八妹金仙公主特加崇饰,遐迩之人增之如蚁焉。有为之功,莫大于此。”石经山刻经和这篇碑记,让刘济的名字与云居寺、石经山不朽。

5、刘济墓的看点

(1)棺床六层多过明清帝王陵

棺床是用来摆放棺椁的平台,刘济墓主室中的棺床多达六层,每一层又各不相同,分别有浮雕金刚力士、彩绘莲瓣和瑞兽等图案。专家介绍,即便是明清的皇帝陵,棺床也只有一层砖石,而刘济墓的棺床竟然多达六层,实属罕见。

(2)牡丹花纹遍布墓室

作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唐朝的流行程度堪称历朝之最,唐诗中的“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的赞美,而皇帝赏赐牡丹也成了大臣们争相追求的荣誉。刘济墓的墓门框上绘有牡丹图案,墓志铭上装饰有牡丹花纹,主室四壁砖墙表面也有彩绘的牡丹壁画,遍布墓室之中的牡丹花纹,对于考古专家最终确认这座墓葬的年代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3)墓志完好无损保留下来

让考古专家们兴奋不已的是,这座唐代大墓的墓志铭,竟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唐幽州节度使刘济墓志为正方形、石质,有阴刻篆书24字:“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御使中书令赠太师刘公墓志之铭”。考古专家根据墓志上的这行文字,在《全唐文》里边找到了这座古墓的完整墓志记载,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应是曾任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刘济。卢龙、幽州是当时北京的叫法,刘济当时在卢龙做节度使,连带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监管。专家介绍,按照族谱来排的话,刘济应是中山靖王之后,跟刘备这一支有血缘关系。刘氏家族从中唐到金世宗,300多年一直兴盛不衰,是北京地区的大族,一直担任节度使要职。

而另一盒彩绘浮雕十二生肖墓志为正方形、石质,边长163厘米,边厚8.5厘米,顶厚约15厘米。志盖呈盝顶式,阴刻描金篆书21字:“唐故蓟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御夫人祔志铭”,应该是墓中合葬的刘济夫人的墓志。

6、刘济墓的未解之谜

(1)唐墓为何出现金代铜钱?

考古专家发现,刘济墓在历史上至少三次被盗,甚至墓主人的尸骨都散落在了棺床的旁边。刘济墓的后室是整座墓葬被盗贼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发掘出土文物最少的地方,在这里考古人员只发现了几枚金代的大定通宝铜钱。

金代钱币的出土,让考古专家们一度猜测这是一座金代古墓,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尤其是墓志的发现,才使得古墓的原貌逐渐清晰,金代古墓的猜测也被推翻了。不过,唐代古墓里为什么会出现金代的钱币呢?据史料记载,刘氏家族的显赫从唐朝持续到了金朝,因此有考古专家推测,这座唐代墓葬里的金代钱币,是后世子孙留下的。但墓室自从墓主人下葬之后就完全封闭,子孙祭拜也只能在外面进行,因此也有人推测金代的钱币是盗墓者留下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确切答案。

(2)满地陪葬品为何独缺陶俑?

即便多次被盗,考古人员在刘济墓的甬道、耳室、侧室、前室及后室内还是发现了数量可观、不同质地、不同种类的随葬品,包括石、陶、瓷、铜、铁、彩绘、壁画等,可见位高权重的刘济当年享受了“厚葬”的待遇。

但考古人员发现,有一类重要的随葬品,对盗墓者没什么吸引力,对墓主人却至关重要,但大墓发掘以来却始终没有见到它们的影子,这就是陶俑。按照《唐六典》里边墓葬规制的记载,像节度使刘济这种身份的人,标准配置的随葬品里有一类叫做“随葬陶俑”。按照传统,男性死者是要把生前伺候他的一干人等全都带到坟墓里去,以表示死后继续侍奉他。但是从魏晋时期以后,这种残忍的陪葬制度逐渐被取缔,转而用不同种类的陶俑来代替。按照刘济的官位级别,至少也得有石人佣五对、石马五对,甚至还应该有石骆驼的配置,但在其墓室中连个石人石马的影子都没有,其中的原因,至今还是个未解的谜团。

(3)刘济夫人尸骨为何遍寻不见?

在这座刘济与其夫人合葬的墓中,刘夫人的墓志雕刻精美。志盖呈盝顶式,阴刻描金篆书书5行21字:“唐故蓟国太夫人赠燕国太夫人清河御夫人祔志铭”。四斜刹浮雕彩绘十二生肖图案,间以浮雕彩绘牡丹花图案。墓志浮雕在形体处理上,先仔细雕刻出物象,然后根据结构赋彩。人物色泽饱和,浓淡得体。志石为正方形,边长162厘米,厚22.5厘米。志石四边立面阴线刻画卷叶牡丹纹样。相比起夫人墓志的豪华,刘济的墓志却显露出了意外的低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墓志的级别却出现了女强男弱的颠倒现象,这是刘夫人在丈夫死后做的手脚,还是刘家子孙所为,或是另有深刻的寓意?

蹊跷的是,在发掘现场,考古专家除了墓志之外,连刘济夫人的头发丝都没见着,更别提尸骨了。这是另一个待解之谜。

标签: 历史探索

更多文章

  •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小的木乃伊仅两寸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探索

    近期在互联网上出现一组非常神奇的照片,照片的内容是描述一个2寸大小的木乃伊。从外观看这不像是地球生物,很多人认为它是外星生命。从照片看,这个木乃伊非常的小,更像是现在流行的动漫周边产品手办。它可以放到掌心中,用尺子衡量长度只有2寸大小。研究人员需要用放大镜才能对其细节进行观察。 目前,尚不清楚这个

  • 粪水浇灌—古代怪异的盗墓秘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探索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的,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以古制“不树不封”,显然与传统的丧葬习俗相悖,与孝道不符。而且,帝王

  • 农民因挖出不腐尸体后遗弃被刑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探索

    近日,苍山农民苗某在建房挖地槽时,意外挖出了一个疑似清末的夫妻合葬墓,而男尸竟然肉身不腐。遗憾的是,苗某为了施工赶进度,居然将这个夫妻合葬墓毁坏后扔进了石塘。8月20日,苍山县公安局贾庄派出所根据群众举报,将苗某抓获,而苗某也成为临沂市首例因涉嫌侮辱尸体罪被刑拘的人。 25日,记者来到苍山县公安局

  • 解密明万历皇帝“北斗七星”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探索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开始挖掘,1957年打开地下玄宫,至今已过了半个世纪,但是万历皇帝的葬式为何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北京明十三陵特

  • 探索神秘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探索

    在北非埃及的尼罗河畔散落着80多座金字塔,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高的一座,金字塔用巨石砌成,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而是由石块与石块相互叠积而成,人们甚至很难将一把锋利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金字塔到现在已经历了近50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它仍傲视长空,巍峨壮观,令人赞叹!

  • 统万城遗址---匈奴留下的唯一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探索

    作为1600多年前的大夏国都,统万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匈奴都城,据称它可以与玛雅古城、楼兰古城、高昌古城等相媲美。长期以来,发掘和利用这一历史文化遗存一直滞后,其名声也远不及其他几座古城。然而,这一现状有望被打破。日前,记者从陕西省有关方面获悉,陕西省人民政府已经正式审议并通过统万城遗址编制规划,

  • 耶路撒冷发现千年拜占庭帝国宝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探索

    目前,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圣殿山附近挖掘发现一处公元7世纪时期宝藏,有罕见的金币和一些珍贵文物。他们共挖掘发现36枚雕刻着拜占庭帝国图案的金币,一个雕刻着犹太教灯台的10厘米直径黄金浮雕奖章,一个羊角钩,一个律法卷轴。此次考古挖掘工作是由希伯莱大学艾拉特-马萨尔(Eilat Mazar)博士负责,

  • 扬州惊现隋炀帝真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探索

    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另一座的发掘刚刚开始,专家推测墓主很可能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12日在扬州召开论证会,认可了这一论断。据了解,在已发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铁证则是

  • 揭秘慈禧太后奢华的陪葬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探索

    入殓时的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价值则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慈禧陵中被遗弃的被子上缀有6000粒

  • 万里长城上的13个著名的大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探索

    1、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丹东(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新义州相望。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