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虚张声势典故出处介绍

虚张声势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917 更新时间:2024/2/17 3:50:17

诸葛亮一出祁山就被马稷给坑了,导致街亭失守只能无奈撤兵。不过诸葛亮首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那就是成功说服姜维,将他招至旗下。此举也算是弥补了失去马稷的损失,而且姜维可能顶的上好几个马稷。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蜀汉的困境就是缺乏人才,所以才想招募姜维。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虚张声势”,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姜维和马遵。原文如下:

孔明传令曰:“凡攻城池,以初到之日,激励三军,鼓噪直上。若迟延日久,锐气尽隳,急难破矣。”于是大军径到城下。因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收兵归寨,思之良久,乃唤安定人问曰:“姜维之母,现在何处?”答曰:“维母今居冀县。”孔明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一军,虚张声势,诈取冀县。若姜维到,可放入城。”又问:“此地何处紧要?”安定人曰:“天水钱粮,皆在上邽;若打破上邽,则粮道自绝矣。”孔明大喜,教赵云引一军去攻上邽。孔明离城三十里下寨。早有人报入天水郡,说蜀兵分为三路:一军守此郡,一军取上邽,一军取冀城……马遵从之,遂令姜维引三千军去保冀城;梁虔引三千军去保上邽。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曹魏西北守将惊慌失措,不少城池纷纷落入诸葛亮手中。但在攻打天水期间,北伐大军却遭到了姜维的顽强抵抗,不仅赵云被姜维设计击退,就连诸葛亮都身陷重围。幸好此时关兴和张苞及时赶到,诸葛亮这才安全脱险。诸葛亮因此也非常欣赏姜维的才能,后来巧施计策,终于令姜维归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虚张声势”,意为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中的“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在《三国演义》当中,姜维归顺蜀汉可谓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最大的收获。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姜维在与赵云的单挑中,不仅令赵云大惊失色,还设计将赵云所部团团包围。第二是当诸葛亮亲自率部进攻天水市,又是姜维设计,令诸葛亮第一次身陷重围,竟然需要关兴和张苞前来解围。这两点令诸葛亮认为姜维是自己一生中难得一遇的贤者,所以对其欣赏有加,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那么,小说中描述的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吗?历史上的姜维真的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小说中姜维投降蜀汉的情节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这也就是说,在姜维投降诸葛亮的过程中,并没有他与赵云、诸葛亮的智斗,而仅仅是因为天水太守不信任姜维,令姜维走投无路,只得投降诸葛亮。

至于说到诸葛亮为何对姜维这个曹魏西北边陲一个小吏为何如此重视,不仅与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和目的相关,也与姜维在西北地区的名气和威望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复兴汉室,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夺取陇右地区。而在蜀汉朝廷当中,既缺乏熟谙该地地理民情又在当地具有较高民望之人,而姜维则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唯一人选。据《三国志·姜维传》载,姜维本是陇右的天水郡人氏,对陇右地区的地理、民俗都非常熟悉,且自身有着羌族血统,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同时,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这些特质是蜀汉将领中所缺乏的。故此,诸葛亮才会对姜维给予厚望,并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许负的预言为什么都成真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预言这种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对此进行一些猜测,听上去很不靠谱,而且很多预言在当时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痴人说梦,但是一旦预言成了真,人们就会感叹这个人当时是 这样有先见之明。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女相士,她有三个很著名的预言,最后都成了真实的,究竟是什么

  • 孔子的老师是谁?为什么有人说是钻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孔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不是中国人,那么我们都熟悉孔子,知道他是大圣人,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孔子这么厉害那么他的老师会是谁呢?本来以为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历史人物了,但是竟然有人说是钻子,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其实孔子的老师并

  • 工部侍郎是现在的什么官?工部侍郎的职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工部侍郎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工部侍郎在当时的官制中属于高级官员,但具体是现在的什么官则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工部侍郎在唐代属于从一品到从五品不等的官员。在唐代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中,从一品到从五品依次递减。而工部侍郎作为国家工程建设

  • 十字军是好人还是坏人?实质上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首段:在欧洲历史上,十字军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为了保卫基督教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另一方面,他们也因为侵略和掠夺而备受诟病。那么,十字军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二、三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十字军的背景。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徒面临着来自伊斯兰教徒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信仰,

  • 工部尚书是几品官?工部尚书负责什么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工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工部尚书在当时的官制中属于高级官员,但具体是几品官则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在唐代,工部尚书属于三品官。在唐代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中,三品官属于正三品,位于二品和四品之间。而工部尚书作为国家

  • 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实质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和宦官都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掌握着重要的机密信息和决策权,可以影响到整个朝廷的运转。然而,他们的专权行为却往往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那么,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实质是什么呢?二、三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外戚专权的实质。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后宫非常庞大,需要大量的人手来管理。因此,

  • 工部尚书有实权吗?工部尚书的职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工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工部尚书在当时的官制中有一定的实权。首先,工部尚书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之一,负责管理全国的工匠和技术人才。因此,工部尚书在国家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建筑工程中,工部尚

  • 尚书是几品官员?尚书是大官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职位,属于高级官员。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学者的研究,尚书在当时的官制中算得上是一个大官。首先,尚书在古代官制中属于三品官员。在古代中国,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一品到九品依次递减。而尚书则属于三品官员,位于二品和四品之间。因此,从官制的等级来看,尚书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官

  • 为什么清朝没有宦官专权?问题出现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首段:在中国历史上,宦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掌握着重要的机密信息和决策权,可以影响到整个朝廷的运转。而在清朝时期,虽然宦官仍然存在,但是却没有出现过像唐朝后期那样的宦官专权现象。那么,为什么清朝没有宦官专权呢?二、三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清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时期,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他

  • 太史慈为何被孙权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太史慈为何被孙权所杀?太史慈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他以勇猛、忠诚、义气著称于世。他曾经为诸多势力效力,如刘繇、刘备、孙策等,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最终却遭到孙权的杀害,令人痛惜不已。那么,太史慈为何被孙权所杀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太史慈与孙权的纠葛以及政治斗争等多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