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刘备对此也有清醒地认识,诸葛亮负责的只是大政方针,具体的战阵之事就不敢劳动他的大驾了。得到法正、庞统以后,更是以二人为谋主,言听计从。直到刘备白帝城殒命,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这才开始了其军旅生涯。然而,六出祁山北伐无不是铩羽而归,说军事非其所长大概不会有人反对。而且在诸葛亮身后,蜀地人才凋零,到后来更是几乎无人可用,在人才储备和人才使用方面,诸葛亮也有疏失不足。
曹操正是抛弃了门阀制度,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在短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才,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刘备在选人、识人方面同样目光如炬,与曹操一样不求完人,只是用其所长;而诸葛亮所遵循的却是“乱世唯才、治世以德”的那一套陈腐的制度,对下属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一番考察下来,蜀汉地区就没有几个合格的人才了。诸葛亮用人求全责备,人无完人,哪里还会有合格人才为他所用?
另外,诸葛亮的班底基本上是荆州人士,不愿也不敢启用蜀地土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对马谡的使用上。很显然,诸葛亮对马谡十分看重,而且是有意将其当成接班人培养的。刘备在白帝托孤时,曾特意叮嘱诸葛亮,指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外之意,马谡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谨慎使用。很显然,诸葛亮把刘备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他不但要用马谡,还要大用。
原因无它,人才缺乏,魏延这样的将领他又不想用。
街亭之战是蜀军出祁山与魏军主力部队的第一次作战,诸葛亮亲自挂帅,明摆着是想有所作为。哪知道力排众议让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将好不容易到手的大好局面丢了个一干二净。诸葛亮只好撤军,前功尽弃。
马谡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做幕僚,对兵事尚属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因此,想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可用之才还需要磨砺。诸葛亮力排众议,力挺马谡担当守街亭的重任已显草率,而事后为严明军纪又将马谡问斩,更是一种诿过塞责的表现。吃一堑、长一智,如果诸葛亮对马谡网开一面,主动担起领导责任,相信失败的教训马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为其将来成长为诸葛亮接班人极为有益。
可惜的是,历史不容假设,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参考书目《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