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时期,杭州有什么优势,为何南宋要迁都到杭州

宋朝时期,杭州有什么优势,为何南宋要迁都到杭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4/1/16 9:58:40

提及杭州,人们往往会联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壮美山川,抑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景。的确,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迁客骚人无不汇聚于此,吟诗作画,流传了一篇又一篇的唯美诗篇,因而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在文人墨客眼中的“人间天堂”——杭州,而是在两宋之交,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临安”这座城市,对宋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安”的前世今生

“临安”位于今天的“杭州”,在先秦时期隶属于“会稽郡”,隋开皇九年,首设“杭州”,管辖了“钱塘”等九个县,唐代沿袭了隋代的作法,仅在辖区和名称上有所改动,此时,“杭州”或“余杭”都可以代指“杭州”地区。

朱温弑君,唐朝灭亡,遵奉钱镠为吴越国王,首府就设置于杭州,钱镠在位期间“广郡郭周三十里”,修建了大量亭台楼阁,史载,杭州的“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吴越国的兴起,不仅发展了杭州的城市规模,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杭州”作为首都。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传至宋太宗赵光义后,吴越国“无条件投降”,北宋由此实现了“杭州”的“和平解放”。正因如此,历经“吴越国”三代统治者经营的吴越首府“杭州”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依然保持着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终北宋一朝,“杭州”都是北宋帝国在“两浙路”的“路治”所在。

靖康耻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再度“衣冠南渡”,于“南京”(时称“建康”)登基称帝,但迫于形势,最终南下至“杭州”。绍兴八年,赵构改“行在”的“杭州”为“临安”,正式把“临安”作为帝国首都。由此,“杭州”正式成为了南宋帝国的首都,直到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

那么,南宋统治者为何不选择六朝古都——“建康”(南京)为首都,而选择了相对“年轻”的城市“临安”(杭州)呢?

二、“临安”的区位优势

要了解南宋选择“临安”作为首都的原因,就必须分析“临安”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乃至军事方面具备的优势。

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临安”地处长江下游,位居中国南北之中,又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在地理位置上四通八达,方便对中国其他地区实现统治。而且,由于“临安”是一座地处长江南岸的“海港城市”,海路交通便捷,又有长江天险可守,兼之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江南丘陵拱卫,使得“临安”不仅“易守难攻”,而且一旦北方金军入侵告急,宋帝国的高层可以仰仗便捷的交通迅速撤离。

相比“虎踞龙盘”的“建康”,“临安”的地理环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在地理层面,“临安”的确是南宋王朝最合适的发祥之地。

2. 发达的农业

“临安”不仅在战略地位上占有重要席位,在经济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临安”所在的“两浙路”地区历经吴越、南唐、以及北宋包括苏轼在内的诸多官员

的经营,引水灌溉系统大为改进。而且,自东晋以来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两浙路”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兼之长江中下游平原红土壤肥沃、气候湿热,适合种植水稻桑树,这使得“两浙路”地区一直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水稻、丝绸产区。古人云“苏湖熟,天下足”,当地农业的产量之高,地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赵构迁都于靠近最大粮食产区的“临安”,不仅解决了京城数量庞大的官吏的吃饭问题,而且节省了大笔粮食运输的成本,避免了“南粮北调”的缺陷,不可谓不高明。

3.港口城市与贸易的发达

除了农业上的优势,“临安”还具有“港口城市”所有的优点。在海外贸易上,“临安”始终是当时南宋帝国的“世界交易中心”。“临安”所处的“杭州港”水深且腹地大,适合大型船只停泊贸易,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贸易,“市舶司”凭借优质廉价的手工业产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国外,换取外国的黄金白银,从而达到充实国库的目的。

正是港口城市的巨大红利,给予了南宋贸易兴盛的前提。

对外贸易的繁荣不仅仅充实了宋帝国的国库,而且促进了临安地区手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比如由于棉纺织品的大量出口和高额利润,“临安”具有“牌照”的手工作坊主一拥而上,招募了大批“两浙路”地区的廉价手工业者,购置了上百台织机的作坊日夜赶工,人口和技术的优势最终转化成了经济上的优势,南宋帝国的“海外贸易”在中国古代达到了顶点。

贸易的发达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正是南宋时期,白银大量流入,市场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南宋统治阶级及时刊发了代替银钱的纸币——“会子”,带头给中国金融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正是此时,中国的雇工行业迎来了新的高峰,“契约精神”也空前高涨。

可以说,正是因为南宋帝国依靠“临安”港口贸易及手工业、金融业的巨额利润,统治者才可以“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维系统治的稳固。

三、政治军事形式下的“迁都”

了解了“临安”的区位优势,也就是了解了“临安”可以作为都城的优点,但赵构之所以最后选择“临安”为都城,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式是分不开的。

1.靖康之变与赵构南迁

靖康之变时,金军分东西两路入侵中原,并最终占领“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宋徽宗第十子赵构南下“建康”(南京),企图以此为据点重整山河。但是,由于淮西兵变,大大削弱了南宋帝国在“淮南地区”的防备力量,而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带兵在外,无暇他顾。

金军抓住了宋廷淮河防线空虚的弱点,迅速南侵,攻打下了“建康”,宋高宗仓皇出逃至“杭州”,改为“行在”,奈何金军步步紧逼,直奔“杭州”,扬言“饮马西湖”,宋高宗不得已,乘船从杭州港出逃至海上,借金人不熟水性暂避。金人撤退后,宋高宗确定“杭州”为“临安”,意为“临江则安”。

2.政治军事层面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杭州”本身在人口、城郭、交通上的优势,都不是南宋帝国定都“临安”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更为重要。

对宋高宗来说,他是宋徽宗遗留在宋帝国控制下的最后血脉,他个人的安危及统治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正因如此,在金军入侵淮南时,他更乐于选择方便乘船避难的“杭州”。

除却了统治者的因素,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同样决定了都城的应选择“杭州”而非“南京”。首先由于河北、陕西、山西、乃至开封失守,南宋帝国能够依靠的天险只剩下了川渝一线,拱卫四川,襄阳一线,护卫湖广,以及淮河地区。

但由于忠于皇朝且战斗力强的勤王军队大部分位于四川湖北,淮河防线相对空虚,加之金军曾多次渡过淮河扣边长江,长江以北的地区显然不再安全,“建康”遭到破坏后,也显然不适合再作为王朝的首都。

3.控制江南的门户

而且,鉴于金军始终未能成功渡长江劫掠长江以南,这部分地区受到的破坏较小,而且相对安全。再者,牢靠把握这部分能够大量生产赋税的地区,比夺回必须输送补给才能延续下去的北方地区有利得多。而“杭州”,正好是未受破坏的江南地区通往北方的门户。

定都“杭州”,一方面可以顺应经济重心南迁的趋势,减少损耗,另一方面能够保障江南地区的安稳,稳定南宋帝国的统治。

结语

但是,这一看似妥当的迁都,恰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已经失去了恢复中原的决心,而仅仅希望能够偏安保全富贵。可以说,无论“杭州”在区位优势上为南宋帝国贡献了多少财富,都不能挽回一个政治军事上日益衰微的偏安王朝日薄西山的命运。

也正因如此,此后的中原王朝将“杭州”加入了建都的“黑名单”,“杭州”仅仅作为南宋帝国的都城而昙花一现,在没有哪一个强大的王朝选择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作为首都。

不过,杭州作为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底蕴和积累的财富至今仍然为这座城市增添上了艳丽的光环。

参考文献

《宋史》

《二十四史》

更多文章

  • 宋仁宗一共有三位皇后,最后合葬只有曹皇后,他这一生最爱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仁宗跟哪位皇后合葬,宋仁宗小说,曹徽柔宋仁宗吻戏

    通过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宋仁宗这位千古仁君终于被大家所熟识,他的一生曾立过三任皇后,但是前两任皇后都并非是他真心喜欢的,只有最后一位温成皇后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为张贵妃追封的,在宋仁宗去世后他和曹皇后合葬,虽然两人一生相敬如宾,但是最后还是彼此陪在了对方身边。宋仁宗对第一任皇后郭氏内心所有的感情

  • 宋江戴宗李逵一顿饭——牛肉,羊肉,鲜鱼,却代表了三个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而说到宋朝的饮食,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水浒》中的好汉们了,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谈阔论,快活无比”。而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宋江在发配到江州的时候,曾经请刚结交的神行太保戴宗和黑旋风李逵下了一顿馆子,中间吃了牛肉,肥羊肉和鲜鱼这三种菜肴。这背后其实非常有深意,因为这三种食物,分别代表了当时

  • 清平乐:茂则心思被镣子拆穿,离京前送上3大箱子,赵祯打开一看后悔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平乐张茂则私藏皇后的小木偶,清平乐大结局茂则,清平乐赵祯简历

    爱看剧的洋货世界又来啦,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讲一讲《清平乐》,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新政因为动了太多人的利益,牵头的几个人都接二连三遭到弹劾构陷,欧阳修因为一首词深陷盗甥风波,张妼晗打击报复落井下石,最终欧阳修被贬出京,保守派趁机发动攻势!茂则听闻杨怀敏要去矾楼抓造反的学士,立马意识到不对劲,但这件事已经超出

  • 奚人对金朝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基于金朝战事,探析奚族的演变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库莫奚和奚族,金朝恢复人口方法,奚族与奚姓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民族的兴起与灭亡时时刻刻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它代表着一个民族至关重要的生存观念,也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历程。一个民族的灭亡,并不代表它没有影响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民族的更代交替,才给了历史更好的发展经验。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金代与奚族的种种交集,看看奚人是如何凭借自己

  • 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宋最后一个宰相,南宋王朝免费阅读,向南望南宋王朝诗句

    他们向谢太后(谢道清,宋理宗赵昀的皇后)报告了伯颜拒绝和议的消息。南宋原本准备向元廷称“侄”求和,如果被拒绝还可以改称“侄孙”,但伯颜丝毫不为所动。一、太皇太后执意称臣消息很快传遍了临安,引起朝野巨大的恐慌。太皇太后谢道清决心再让一步,向元帝称臣。陈宜中等人不同意。当年秦桧与金人谈判,同意南宋向金称

  • 只因儿媳被皇帝看上,权臣惨死,儿媳成皇后统治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后被迫委身权臣的小说,巅峰权臣,权臣宠妻秀色可餐

    李谅祚当时还是理解的,他知道自己的权力受到了控制,所以心里也是非常的不满意,李谅祚经常到自己舅舅家去,竟然看上了舅舅家的儿媳妇,这可就厉害了,这个女人虽然长得没有想象中的美丽,但是也足够动人。梁氏心里明白跟着皇帝才会有更好的命运,所以经常找各种借口去看望李谅祚,这样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密切了,

  • 朱祁镇早就会走路,却趴在朝堂上引人嘲笑,下一个举动让胡善祥慌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穿越成朱祁镇的小说叫什么,张艺兴演的朱祁镇,奇葩朱祁镇第二集

    朱瞻基对孙若微真的太好了,不仅封她为后,还立朱祁镇为太子,继承江山。而这一切在胡善祥的眼里都是妒忌,所以她在朱祁钰小时候就经常告诉他,要如何从朱祁镇手里夺得天下。但这一切都不是朱祁钰想要的,他要的不过是平凡的人生。朱瞻基的两个小孩都很乖,不过最像爸爸的,是朱祁镇。朱祁镇早就学会走路,也学会了说话,可

  •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王爷——朱高煦,被侄儿朱瞻基活活烤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高煦死后朱瞻基的生活,朱瞻基和朱高煦小说,金豆子朱高煦对朱瞻基的评价

    他在位期间,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政爱民,还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除此之外,他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乱,为大明朝的稳定。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仁宜之治”。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深得朱棣喜爱,朱棣曾对他许诺将来要立他为太子。可是后来朱棣却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因此他一直怀恨在

  • 历史上的朱瞻基给大明朝留下了怎样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瞻基死后明朝怎么下滑了,主角重生在明朝皇太子朱瞻基身上,明朝朱瞻基陵墓

    明宣宗实际上算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太祖、建文、成祖三朝基本上都是打打杀杀,好不容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搞了五次亲征漠北,朱棣一死,儿子朱高炽继位,开启“仁宣之治”时代,九个月不到,明仁宗朱高炽也死了,年纪轻轻的朱瞻基继位。朱瞻基登基后,大明朝才开始了正常的、稳定的王朝统治时代,朱瞻基是一位至关重要

  • 1864年的今天,纸上谈兵的改革家,自比文天祥的洪仁玕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1864年11月23日】1864年的今天,纸上谈兵的改革家,自比文天祥的洪仁被凌迟处死1822年,洪仁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他是洪秀全的同族兄弟,比洪秀全小8岁。他和洪秀全一样,从小读私塾,带着全族人的期望,试图在科举之路有所收获。然而,他也和洪秀全一样,屡次应试落第,只能回乡当私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