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80 更新时间:2024/1/30 12:56:42

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来的?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

【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例句: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记录。)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蓝本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春秋楚庄王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文言文版:

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白话文版: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战国齐威王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文言文版:

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史记·滑稽列传》白话文版: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一鸣惊人相关人物介绍: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伍举(?~?),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封于椒(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曾任春秋楚庄王时期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职右司马。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体生卒时间不详,然与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同时,略长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义灭亲的意思大义灭亲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大义灭亲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讲了什么内容?主人公是谁?一起了解一下大义灭亲的历史典故吧!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大义灭亲,读音dàyìmièqī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大义灭亲的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客有见周公者。应之於门

  •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故事详细内容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负荆请罪出自哪里?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

  • 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荆道故的历史典故班荆道故的出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荆道故出自于哪里?一起了解一下班荆道故的历史典故吧!班荆道故是什么意思?班,分布。荆,荆柴。班荆道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ān jīng dào gù,意思为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随意坐下来谈谈以前的情况。班荆道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

  • 三令五申的意思文言文翻译出自哪个时期三令五申成语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令五申讲的是谁的故事?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时期?一起了解一下吧!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出自哪个时期?"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而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图穷匕见的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图穷匕见的历史典故吧!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 bǐxiàn,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

  • 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上谈兵的故事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文言文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纸上谈兵说的是谁的故事?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一下纸上谈兵的故事吧!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纸上谈兵的出处: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卧薪尝胆的意思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文言文翻译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吧!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读音wò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卧薪尝胆成语出处: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

  • 赵姬生平故事简介赵姬是哪个朝代的人赵姬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姬简介赵姬(―前228年),秦始皇生母,秦庄襄王夫人,赵国邯郸人。原为吕不韦姬妾,被吕不韦献给秦国质子异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异人立其为夫人。其子嬴政即位为秦王,她成为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其为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芷阳。赵姬生平故事奇货可居秦昭襄王时,在六国之中,赵国与秦国实

  • 胡服骑射的故事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有哪些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对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一起了解一下胡服骑射的故事吧!胡服骑射的故事: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大朝五日后决定胡服改革,"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

  • 高山流水的意思高山流水的典故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一起了解一下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吧!高山流水典故出处:说的是谁的故事?"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高山流水》,中国古